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吧,赵老,吴老,你们带着家人都先在我王家村人内安居下来。等过两个月小子这边将村子的事情忙完,安定下来。小子带几个族人一起跟着赵老你们去广州府吧,正好一路上还有个照应。”
“真的吗?那。。。那真是太好了。谢谢,太感谢了。”赵书阳激动的一把站了起来朝着王名感谢道。
“赵老,您别忙着感谢,只怕到了那广州府,倒是小子还得感谢您才是。”
“不会,不会。您可是我赵家一家人的恩人,要是没有您心善的每日给我们的那些米粥,只怕老朽一家人早就。。。哎。。。”
“这事,咱以后再说。”王名看着赵书阳那一旁抹眼泪的样子,连忙转移话题道。
“赵老,吴老,丁老,林老。这还有两个来月,你们再全部在外面露宿也不是办法。这样,那私塾也快修缮好了,你们就全部先住到那私塾里面。这几日我再让村民们帮忙盖个几间房子出来,你们看怎样?”
“那不行,那不行。私塾那是教大学问的地方,岂能被我们所亵渎。我们就在村外就好了,不用那么麻烦。”
吴不余等四人一听,一个个连忙阻止,打死也不同意带着家人住进那私塾里面去。
最后王名也只能作罢,各自退让一步。王家村画出一片地方,让吴不余等四家人自行寻找木料搭建个房屋。
“对了,吴老,您们可有熟悉村外其他那些人?”
这也算是机缘巧合的解决了一半村外的难民了,可另外一半还是有一百来人。
“那些人倒是和我们接触的不多,不过他们都比较的分散,好像还有点害怕和其他人往来似的。”
“。。。。。。”
每日这样的免费的发放米粥,还不如将那些纳入王家村内。王名在心中默默的想着。当然,那些人肯定不会进入王家村的核心层,只能当做租工一样,就是相当于地主和佃农一样的关系。
这样一来,既可以消除那些难民带来的很多不安定因素,二来也可以增加王家村的人手。族长爷爷说的对,在未来的动荡局势中,光只有王家村内这几百老弱人口,就算王名能将大炮搞出来都不管用。除非能弄出出个导弹,可这也只能做做梦。
等这一批三十五个村子内的族兄弟们训练出来,也是是时候将周家村、范家村、郝家寨子等村子内的那些青年一起集中起来搞一次特训了。只有将周边几个兄弟的村子联合起来,利用新式火铳的优势,才能再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
第四十九章 大乱将起
只有经历苦难,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
王家村外的难民没有想到有一天幸福会来的如此的简单,以至于当幸福砸在他们的头上时让他们都露出不敢相信的哭泣。
在这些难民最无助、饥饿交迫时,是王家村子的一碗米粥救了他们的一命。本以为能有这一碗米粥,就已经是一种天大的幸运和感激。却不想王家村居然还会接纳他们,给他们修建房屋,让他们的孩子在王家村那新修建的亮堂堂的私塾中一起上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这哪里是滴水之恩,简直是再造之恩。
这一天,王家村收获了一批比绝大多人王家族人更要忠诚于王家村的人。让所有人不知道是,这一百来人的难民也在这一天将自己看成了王名的家奴,在心中默默的发誓。
主子言死,必付之。
吴不余、赵书阳等四人看着那些双眼中充满着感激、心悦诚服的难民炽热眼神中的那个少年,眼里满是惊骇。他们还是小看了面前的这个少年,这简直就是一个妖孽般的少年。
吴不余并不是他对王名所言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陕西富贵之家。相反吴家在整个陕西境内都是跺跺脚都要让无数人吓破胆的大家族。
吴不余,原大明京城国子监祭酒,真正的天子之师。放在后世来说那就是党校校长,门生布天下。
此时拖家带口的离家也是因为吴不余在朝野之中受“移宫案”牵连,不得不离开陕西。本是去投靠江南东林友人,却不料意外来到了宝庆府。
王名,是吴不余遇见的第一个看不懂的人,也是第一个让他好奇的人。
都说人老智如妖,这简直就是一个隐藏在皮衣下的老妖怪啊。或许是因为难民这一重身份,所以连王名都没有看出这个老人的不凡。
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吴不余两条眉头紧锁,在大明朝廷这风雨飘摇之际,突然在这乡野之中遇见如此妖孽一少年,也不知未来对这天下黎明百姓是富还是祸!
**********************
北方,京师。
漫天飞雪,一片素白,西北风劲吹,寒冷刺骨。
陕西入京师官道上,一匹健马在疯狂奔驰,“嘚嘚”的蹄声,荡起了一片片的飞雪。
马上坐着一位穿着捕快服饰的官兵,手中紧握着一块令牌。面黄肌瘦,唇干嘴裂,风尘仆仆。
严寒的风雪中,健马身上那一滴滴的汗珠越来越多,流过马身滴入那些白雪之中。
这匹从出河北入京师驿站更换的健马,一路不停的疾奔劳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倒在了京师外城西门广宁门下不足五十丈外。
飞快奔驰而来的建马,守在城门楼上的官兵早就发现了,要不是发现只有一匹马,估计早就一箭射下来了。就算这样但还是让城门楼上的官兵紧张了一阵,架起了床弩已经开始瞄准。
城门边,已经有官兵开始拉开了阻马架,驱赶进出城门的百姓,其余官兵成队列站在城门前,蹲下,齐举手中火绳枪。
被摔倒的马匹甩出了三四丈远的那员捕快,回头看了眼卧倒在雪地上已经奄奄一息的健马,眼中闪过一丝不忍,可最终只是在心里叹息一声:“好马儿,谢谢你了。”
高举手中的令牌,长途奔袭以来的最后一丝力气,朝城门口边跑边狂喊:“我是陕西澄城县捕快,有八百里急报上奏朝廷。我手中有澄城县知县令牌。”
京师,乾清宫。
明熹宗朱由校此时正躺在床榻边,皇后王嫣正在一勺一勺的给朱由校喂药。
自小时候落水后就身体一直不恙的朱由校得每天靠吃“仙药”维持着。现年已经二十三岁的本该是青壮年的朱由校,却脸白无一丝血色,时常咳嗽不停。
“启禀皇上,皇后。有八百里急报从陕西而来。”
魏忠贤,秉笔太监,兼东厂厂卫。魏忠贤自小就被净身进宫,所以不知书也不识字,但记忆力却极好,性猜疑残忍而且阴毒,好阿谀奉承。靠一路巴结前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才成为了熹宗朱由校的心腹,得朱由校信任。
“魏爱卿,是什么急报,要是无大事,你就帮朕处理了吧。”
听到门外魏忠贤声音的朱由校咳嗽了几声,呼了口气,推开皇后王嫣递过来的汤勺,嘶哑的声音对着外面道。
皇后王嫣听闻朱由校的话,眉头就是一皱。这个魏忠贤,最近宫里的留言可是越来越多了,说他仗着东厂厂卫,四处打击异己,与朝廷上各官员争权夺利。
一个阉人居然也敢专擅朝政。可无奈王嫣只是皇后,后宫不得涉政,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王嫣能做的也只能在旁边偶尔提醒提醒朱由校。
“皇上,不可。这可是八百里加急,许是有紧急之事才会有。还是皇上亲自看看吧。”
“唔,皇后说的也对。魏爱卿,把急报呈上来吧。”朱由校本来就是一个对朝政不喜且无自主之人。不然也不会爱上木匠,被民间百姓称之为木匠皇帝了,且被一个太监大权在握。
“是,皇上。”
皇后的话,魏忠贤胆子再大也不敢反驳,王皇后身后的家世还是让魏忠贤有点忌惮的。
老老实实的低着头哈着腰把急报呈给了旁边的宫女。急报内的字魏忠贤一个也不认识,但是是什么事情,早就有人向他禀告的一清二楚。要不是那送报的人在城门口弄的动静太大,或许他都不会告诉朱由校。
“皇后,你给朕念念吧。”朱由校自小就在皇宫内贪玩,也没有上过书房几天。所以对于朝廷政令与急报什么的也是一窍不通。而且加之现在的朱由校身体越来越差,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不能自余的坐起来看奏折批阅奏折了。当然就算有,朱由校也是不会去看去批阅的。
王嫣看了眼魏忠贤手中的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