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守业一看这八人依次是杨修、王粲、卫仲道、袁谭、袁耀、刘诞、黄奎再加上董守业本人。
话说这八人都是来头很大,身世不凡,把他们的身份说出来都能吓死一大片。
董白字守业,今年一十九岁,当朝太师董卓之子。董卓不必多说,乃是当今天下最有权势的人。
杨修杨德祖,今年一十六岁,小正太,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其父杨彪在公元189年九月,接替董卓干过司空,同年12月,接替黄琬担任司徒。杨彪曾祖父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并且都以忠直而闻名。还是世代研习《欧阳尚书》的家族。和汝南袁氏同为当时的名门大族。
王粲,字仲宣,今年一十五岁,小正太,历史上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都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卫觎字仲道,与董守业同龄。出身河东卫家,卫氏原系西周分派,实康叔之后,康叔封卫以国卫氏,派衍河东,子孙散居各地。汉武帝时卫氏大兴,出了个大将军卫青,以及皇后卫子夫,从此卫家成为当时知名的世家大族。卫仲道其兄便是曹魏著名大臣卫觊。
袁谭,字显思,二十三岁,袁绍之长子。这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无数,袁绍就不必说了,现在除了董卓,基本上没什么人能比他牛逼了。
袁耀,二十二岁(龙套人物,没有找到他的字,就不写了),与袁谭一样,也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家,其父是袁术,除了董卓,也没有人能比他还要牛逼了。为什么没把他与袁绍对比呢,因为在袁术的眼中,自己一直比家奴袁绍牛逼。
刘诞,二十二岁(也是个龙套人物)。出身大汉皇家宗室,乃是益州土皇帝刘焉的二儿子。
黄奎,二十一岁(也是个龙套人物)。出身江夏大族黄家,其父黄琬,当过太尉,干过司徒,黄琬祖父黄琼,官至太尉,乃是东汉名臣,其曾祖父黄香官至尚书令。
董守业听完他们的身份介绍以后差一点没把自己的小心肝吓坏了,这董家虽然是当朝权贵,但是要是说起家族底蕴,以及家族的影响力,比起以上这些大家族可就有点差远了。虽然这话说的让人有点不服,但是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
此时,蔡琰照着这八个人施了一礼,然后又微张膻口,款款说道:“八位公子,小女子有礼了。眼下乃是十月中旬,初冬时候,院中有些菊花尚未凋零,诸位公子不妨先以菊花为题,赋诗一首,或是作辞作赋皆是可以。”
董守业一听,暗道:“尼玛,这全都是送分题,要是说写什么文章,作辞作赋神马的,哥们儿倒是感觉颇有点难度,可要是说到作诗,放眼整个大汉朝,谁能有我做的好。哥们儿从三岁开始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还有什么样的诗能难倒我的,。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哥们儿我这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穿越人士,随便剽窃别人就收,都能撂倒一大片啊!”
此时,有几个人已经出去观赏菊花了,毕竟搞这些文艺方面的东西,需要看看风景,采采风,收集一些素材什么,才好吟诗作对啊!董守业见状,也假模假洋样地站起来,到小院内去看看菊花。眼下虽然是深秋初冬,但小院内的菊花依旧是开的非常艳丽。让忍不住人心仪神往,惟愿从此以后与菊花相伴,远离世俗尘埃。
董守业到小院内赏完菊花之后,便返回大厅内,跪坐在案几旁,端起案几上的酒樽,送到嘴边,轻轻地啜吸几口,慢慢品尝。
此时卫仲道也赏完了菊花,正从外面走来,看到董守业悠然自得的样子,忍不住问道:“守业兄难道已有所得?”
董守业笑了笑答道:“暂时没有,仍在思索。不知仲道兄如何?”心中却暗道:“这仲道兄为了蔡琰却也是蛮拼的,要不是由于我的出现,没准儿今日卫仲道就能独占鳌头,抱得美人归了。可是仲道兄啊!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便咱们是再要好的朋友,我也不能把自己心仪的未来老婆拱手相让啊!只能是得罪了,我今日必须拔得头筹,将蔡琰迎娶进门,从此夫妻双双把家还。”
卫仲道听完董守业的话,松了一口气,便答道:“偶有所得,不过仍不成熟,仍在思虑之中。”说完之后,暗道:“本来以为守业兄作为一个武将,虽然读书不少,仍应偏于战阵之策,行伍之事,却没料到其文才亦是非常出色,照目前形势来看其才华横溢,应对迅捷,几乎与我比肩,真乃是以劲敌也!”
董守业现在是胸有成竹,自然是优哉游哉的。不过从表面上看上去,董守业是埋头苦思,仔细斟酌。
不多会儿,外出观赏菊花的人都已经回来了。
大臭嘴孔融又开口说道:“诸位公子,可有所得?若有所得,便开始落笔吧!”
说完也不看其他人,自顾自地端起案几上的酒樽,开始猛灌猫尿起来。
杨修、王粲、卫仲道、袁谭、袁耀、刘诞、黄奎等人见状,也不啰嗦,开始奋笔疾书起来,董守业还是一副什么都搞不出来,埋头苦思的样子。
此时,那大臭嘴孔融走到董守业的身边,挑衅地看着董守业,继而说到:“守业公子,可有所得?”
董守业此时心情还行,没打算顶撞这孔融,便说道:“好文章岂是那么容易就写出来的?”
孔融笑了笑,说道:“莫不是守业公子做不出什么文章来吧!这倒也不要紧,你是率兵打仗的武将,文章方面有所欠缺倒也实属正常。”
'小说网,!'
………………………………
第四十七章 也忧国忧民
本来董守业听到了孔融的话,一股邪火就要往上窜,当即就想要口中狂言,来个震惊世俗的举动,说什么“文章一出天地惊”之类的话。
但是董守业揣摩了孔融的几句话,发现孔融的话既不像安慰,也不像嘲讽,当即心中一宽,暗道:“犯不着与此人在言语上争斗。”便说道:“多谢孔先生安慰,守业一定尽力而为。”
孔融见状,也不多说什么,自顾自地离开董守业,返回自己的坐席。
过了一会儿,蔡琰说道:“列位公子,时辰已到,请诸位公子立刻落笔,将手中的文章亮出。”
这几人便依言落笔,此时董守业也已经写完了。
蔡琰又说到:“不知那位公子愿意首先朗诵其大作?”
说完,一人跳出来说道:“师姐,就由小弟来抛砖引玉吧!”
众人一看,原来是蔡邕的弟子王粲。这王粲在在场的众人中年纪最小,几天之所以参加这个招亲,完全是为了凑凑热闹,打打酱油的,根本就不是为了将其师姐蔡琰娶回家,而且这个“酱油党”深知自己的师兄卫仲道对蔡琰爱慕已久,也有心成全。
这王粲说完之后,便站起身来,将自己的大作拿在手中,然后便摇头晃脑地读起来。王粲写的是一篇赋。
赋这玩意儿的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读完之后,马日磾品评道:“仲宣此文,仿照诸子百家时的风格特点,倒也是是一篇难得之作。”
说完之后,王粲朝着马日磾施了一礼,便退下了,酱油党果然就是酱油党,对结果毫不在意,只在意自己曾经路过。
紧接着,袁谭、与袁耀都朗诵了自己的大作,这两人的文风颇为相似,果然不愧是一个家族里面出来的,留着一样的血,写的东西也差不多。都是司马相如的那种风格,辞藻华丽、风格显得雄大壮阔。
不过,写的只能说是不错,还说不上是精品,更遑论流传千古了。
卫仲道写的是一首乐府诗,估计也是受到蔡邕和蔡琰的影响,比较写实。
至于杨修和刘诞,黄奎又各自朗诵了大作,整体水平算不上什么精品,勉强说得过去。
当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也算的上是非常不错的了,可是董守业在前世喜欢看文学鉴赏方面的书,尤其对古诗词的鉴赏特别感兴趣,所以他们的这些东西,如不了董守业的法眼。
不过在董守业看来,卫仲道和王粲的作品写的最好,尤其是卫仲道的作品,比王粲还要略胜一筹。
此时大家都展示完自己的作品了,就剩董守业一个人没有展示了,于是全场人的目光都是巴巴地看着董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