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纪实-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还混了个自然死亡,也很不容易。

    要说这次和亲的事情已经介绍完毕,该收尾了,但还有一件事情我觉得应该提一下,因为这件事情的影响力不亚于上边这个国策,而收到的实际效果却远远要好出很多。巧合的事,这件事还是刘敬捣鼓出来的,并且与“和亲”有关。

    刘邦的这次和亲,派去的使臣就是刘敬。你自己提出来的主意,还是你自己去干。应该说刘敬这次出使还是有不小收获的。

    刘敬这次出使,路过了很多地方,了解了一些风土人情,等他返回后,又给刘邦提出了个建议。他这一生算起来总共说了四次话,每次都很有轰动效应。

    他第四次说的话是这样的,“定都关中,却人烟稀少,北有匈奴,东有宗族,一旦有变,则天下难安。不如迁旧王族和地方豪强大族进入关中,天下无事可防备匈奴;天下有变,可讨伐叛逆。”

    上边这句话并不是刘敬的原话,因为这位仁兄一口气说了太多,我觉得太绕口,因此偷了一下懒,挑出核心思想描述了一下。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建议的确太好了,他这次旅游太值,转一圈就发现了秦王朝灭亡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不能不说这是个牛人。

    刘敬搞政治也许不能算是一把好手,但治天下绝对算得上是一把利器,他的这个建议为西汉王朝的兴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他的这个建议,正是加强zhong yang根本重地削弱地方势力的绝佳的办法,也是后世很多王朝刻意努力的方向。

    随后半年里,刘邦下诏天下,征召十几万人迁入关中。在那段频繁打群架的ri子里,这个举措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待得这些事情办完,刘邦本想喘口气消停一下。可事与愿违,又有人要起来闹腾,刘邦又该提着俩腿忙活了。

    看来皇帝那个职业普通人真是干不了,绝对算是个体力活,不被气死,就是被累死,或者是被整死。刘邦无疑是被累死的,因为他自从闹革命以来,两条腿就没闲过,一直在跑路,幸亏他的长跑能力比较强,不然也折腾不到现在。;
………………………………

第八章 红霞万里—(一)无奈的张敖上)

    白登之围,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刘邦的这场chun梦,让他开始重新审视匈奴、重视匈奴,最终在刘敬的鼓动下开始了历史悠久的“和亲”政策。

    这个政策的出台,是在那个悲催的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无奈的举措,对刘邦而言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伤痛和屈辱,在他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准备着洗刷这个污点,因此他准备消停几年,养足国力,有朝一ri和匈奴再较雌雄。然而,他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树yu静而风不止,就在他准备沉下心来养jing蓄锐之时,又有事情发生了。这次登台的,就是他的好女婿张敖。

    张敖是个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也是个老实人。老爹张耳在世时,作为长子的张敖从没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规规矩矩当儿子。后来熬到老爹归西,他终于熬出了头,接了老爹的班,成功晋升为赵王。不过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当上赵王没几天,又一个天大的喜事砸向了他――迎娶刘乐。

    他能娶到刘邦的女儿也并非无缘无故的,归根结底还是沾了老爹的光。前边提到过,早在刘邦参加革命之前就和张耳混的很熟,还在张家混吃混喝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张敖认识了刘邦。由于老爹和刘邦的关系不错,因此他和这位亲爱的“刘叔叔”也交往颇多,这么一来二去,刘邦也比较喜欢这个听话的好孩子。甚至早在张耳病死之前,刘邦就提过结为姻亲的事情。

    不过奇怪的是,据史料记载这个张敖兄出生ri期为公元前241年,也就是说到张耳死时的公元前202年,他已经39岁,这个年龄你要说他是个处男,打死我也不会相信。

    而此时的刘乐最多也就十三四岁妙龄,并且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刘邦是公元前256年出生,他认识吕雉之时最少已经40岁,娶吕雉回家,再等吕雉生女儿出来也的多半年,大约刘乐出生ri期也就是公元前215年左右,到公元前202年,刘乐最多也就十三四岁。当时人们结婚虽然比较早,可也不至于为女儿找这么个大了她一轮多的老头啊?

    可刘邦却还是看中了张敖,这让我翻阅了很多史料也没把刘邦这种无厘头的安排闹明白,最终让我拍着脑袋想了半天,又看了刘邦儿子汉惠帝的婚姻情况后,似乎让我找到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刘邦和吕雉的组合方式。按照个人经验确定儿女婚事,似乎合情合理,刘邦夫妻俩似乎还很乐意这么搞的。

    不管怎么说,张敖娶了刘乐,将自己的身份又向刘家靠进了一步,他荣幸地成为异姓王中和刘邦最为亲近的一个。如果其他诸侯王被刘邦敲翻,似乎都不让人惊讶,可令人吃惊的是,被刘邦敲打这种事情竟然也能落到他张敖的头上。

    张敖这个人的一生可以用“无奈”两个字来概括,他没有老爹那样主动把握命运的魄力和本事,每次都是被别人一步步推到舞台的最前沿,无奈地进行他的表演。

    人的一生如果被迫去干一件事情并不稀奇,可令人稀奇的是张敖的一生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真是难能可贵。

    在上一节,刘敬莫名其妙地打刘乐的主意,这让张敖很恼火,最终被迫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愤怒。那一次如果算是配角的话,这一次应该算是个主角。我之所以说是“应该”,是因为他是整件事情的焦点,而事情的经过并没有他多少戏份。

    事情的经过还要从白登之围后说起。

    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结束后,刘邦离开平城,经代郡、东垣,取道赵国,南归洛阳。洛阳是汉朝的东都,当时城市规模要在西安之上,直到萧何在西安大搞特搞一番后,才夺去了洛阳的光采。

    刘邦到赵国后,作为女婿的张敖准备好好拍一下老丈人的马屁,亲自伺候一下“刘叔叔”,因此张敖很有创意的表演了一把。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他这次表演是失败的。

    表演开始了。

    刘邦到赵国后,张敖脱掉王服,戴上罩袖,把自己打扮个酒馆跑堂的造型,亲自伺候老丈人的ri常起居生活。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态度很谦卑,颇有子婿的礼节。

    想想就觉得这是一幅无比融洽的生活画面,女婿就这么孝顺,老丈人自然会乐得开花。

    刘邦就表现出了他异于常人的高兴方式,他席地而坐,伸开两腿,摆出一个簸箕一样的造型。

    当时,人们吃饭时的确需要席地而坐,但是有规定造型,具体坐姿我在“鸿门宴”那一节介绍过,在此就不再进行复述,大家只要知道刘邦这个坐姿是个很不礼貌的行为就行了。

    刘邦如果仅仅这样坐着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他见黥布也是这副德行。最主要的是他那张嘴很让人受不了,因为从坐下来那刻起,他的那张嘴就没闲着,高声地责骂张敖,热情的问候张耳,把自己的女婿辱骂的失神落魄。

    要说这就是刘邦特有的说话方式,他在当混混时养成的咒爹骂娘的优良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无论身份怎么变化,这点优良传统一直伴随着他。无论对谁,高兴了骂,不高兴也骂,连萧何、陈平之流都不能幸免,何况对自己的女婿?张敖能享受这种待遇,那是他的荣幸,因此张敖安安静静地接受了老丈人对他全家的问候。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似乎不算什么大事。可巧的是,刘邦和张敖的表演让赵国的一班大臣完完全全地欣赏了一遍。刘邦称帝后,一般分封个诸侯王之后,会给他指派一个丞相,来监督诸侯的ri常起居。当然也有例外,而赵国就是例外中之一。

    此时赵国的丞相叫贯高,这个六十岁的老头是个有名的急脾气,xing格豪爽、容易冲动,并且他是张耳的门客,对张家有着无可动摇的忠诚。当他看完张敖的表现后,毫不客气地送给他一个外号――“孱王”。

    贯高如果只是给张敖起个外号也不算过分,因为那两个字还真的很符合张敖的xing格。而下边贯高做出的事情就充分验证了我们的一句俗语――“皇帝不急太监急”,他这个丞相现在要当太监。

    几天后,他找了个机会规劝张敖:“刘邦对你无理,让我们替你杀掉他!”

    我第一次看到贯高这句话时,感觉这个人在抽风,我真闹不明白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这完全是一个神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