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冒顿挥师向南,渡过黄河,兼并楼烦王、白羊王,并一鼓作气收复被蒙恬夺走的匈奴土地。
而此时,中原大地正处于楚汉争锋时期,没人顾得上招待这个北方到来的客人。借此机会,冒顿设官制、定礼仪、平周边,使匈奴的地盘达到了顶峰,其人口也翻了多倍,兵力也扩充至三十多万。
匈奴族从成型到头曼时期,时大时小,时分时离,直到冒顿的横空出世,使得匈奴登上千年来的辉煌,并且把这个辉煌续写好几十年。
就在冒顿做好这一切之后,刘邦也慢慢登上了擂台,开始了两位猛男的第一次对决。;
………………………………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二)白登之围(上)
冒顿这些年来是非常努力的,在漠北荒原追南逐北,逮谁灭谁,忙的不亦乐乎,终于把大匈奴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也成就了他的不世之业。而我们另外一个主角刘邦也没闲着,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连拉带打,终于灭掉了几乎所有的敌人,顺利登上了帝位,实现了完美转身。
两位猛男都顺利地解决了身边的对手,各自都登上了人生的巅峰,目空一切地扫视着自己脚下的芸芸众生。此时的他们都是惬意的,也是志得意满的。
就在各自志得意满准备享受胜利果实之时,突然发现了对方,发现身边竟然盘踞了一个庞然大物,这让他们都感觉很不舒服,在这个方面他们两个人是有共同点的。虽然刘邦没准备去大漠旅游,当然冒顿也没准备来长安遛弯,但他们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邻威胁自己的安全。睡榻之侧哪容他人酣眠!
这俩人虽然都看对方不怎么顺眼,但也没曾想过一举灭掉对方,这似乎已超出了各自的学术理论范畴。原因很简单,刘邦对漠北那块鸟不拉屎的地方不感兴趣,而冒顿除过跑来抢点东西之外也没准备长住。因此两位猛男在僵持中怒视着对方,试探着对方,也防备着对方,但都没敢做出过火的举动。
然而,一个人的突然亮相打破了这种僵持,这个人就是韩王信。他这次成功地发扬了搅屎棍jing神,连拉带推,一阵牵线后,刘邦和冒顿终于登上了擂台,开始了真正的对决。
这是一次危险的行为,如果按常理推断,这次行为过后,失败的一方可能会丧失和对方叫板的资格。当然,韩王信是希望冒顿选手获胜的,因为只有那样自己才能咸鱼翻身。
而事实上,韩王信一直期盼的情景没有发生,不是那两位大哥没上擂台,而是在擂台上有人放了水,最终使这次规模空前的对垒成了一场水分颇多的表演赛。“打假拳”、“踢假球”这种事情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发生,难怪我们的国足会踢不出亚洲,这真是习惯经验害死人呀。
我们废话也说的够多了,那就请两位老大上擂台吧!
公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越过句注山直指平城。从敲打韩王信开始直到此时,刘邦仍一直保持这全胜的记录,这让刘邦有些忘乎所以。
兵法云:“骄兵必败!”这句话刘邦是晓得的,可在这些完胜的记录面前,他忘记了这句话的jing髓,也没沉下心去考虑出现这种状况的缘由,只得出了个结论――冒顿不堪一击。
而冒顿这次表现却出奇的优秀,他继续发扬收拾东胡王的手段,频繁示弱,引诱刘邦。就在刘邦进军的途中,他派去老弱残兵,多方阻拦,但每次刚一接战,扭头就跑。
这种频繁的sao扰、溃退、再sao扰、再溃退,让刘邦烦不胜烦;更重要的是那些攀胳膊吊腿的老弱病残,实实在在的迷惑了刘邦。最终他传下了一道军令――全力追击,一举灭敌。如果刘邦知道这道军令会带来什么后果的话,打死他也不会这么张牙舞爪的。
刘邦带领的这支军队是个多军种部队。当然也不是什么海陆空三栖,只是步兵、骑兵、车兵三个原始军种的混合体。总的来说步兵人数最多,最少占总人数的2/3;至于车兵那只是这支庞然大物中的星星点缀,根本没被搞成du li兵团;骑兵那就要少的多了,最多不超过10万人。
大家看到此,也许会很迷惑,人家冒顿40万骑兵,你用10万骑兵和人家对砍,脑子灌水了吧?纵然把20万步兵派上去,让这些大哥提两条腿在野地里和人家的大马赛跑,不该是发了疯吧?
事实上,刘邦不是脑子灌水,也没发疯,只是被蒙了两眼。因为前段时间冒顿把jing兵良将隐藏的太好,刘邦派出去的明探、暗探所得到得消息是“匈奴兵十余万”。如果把这个数字和刘邦带来的人数加以对比的话,汉军似乎会稳赢。
当然,刘邦此时对他的这支多兵种部队是抱着很大信心的。他的打算是用10万骑兵去和匈奴人对砍,20多万步兵、车兵在四周布防呐喊,从而一举歼灭其有生力量,剪除眼前这个祸胎。
介绍到此,本次pk的结果已毫无悬念。
但刘邦不同于常人。如果只搞数字游戏,似乎展示不了他异于常人的魄力,前边提到的那道极为要命的军令,就充分展现了刘邦这方面的能力。
刘邦的军令下达后,汉军全速向平城全力进发了。
当然,代步工具的不同,跑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了。刘邦骑的是马,因此他带着10万骑兵马不停蹄地首先赶到了目的地,而那20万仁兄则很无奈的用两条腿在后边量路。
刘邦率先跑到平城后,冒顿也悄悄地逼了过来。
冒顿本着把刘邦忽悠到底的jing神,在平城西的白登山设下埋伏,然后派那群攀胳膊吊腿的仁兄们赶去平城诱惑刘邦。
刘邦见此情形,极为兴奋,率领骑兵蜂拥而出,一直把那群老弱病残撵到了白登山。
到这里后,刘邦不撵了,也并不是他不愿意撵,而是无需再撵了。当然也不是刘邦把人家消灭了干净,而是人家把他团团围了起来。
看着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群,刘邦愣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对方的10万骑兵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一直以来看到的老弱病残不见了,而是整齐划一的铁血jing锐。西面是清一se白马,东面是清一se青马,北面是清一se黑马,南面是清一se红马,每面是10万骑的方队,而刘邦则很不幸的待在了zhong yang。
如果谁再在他的耳边说什么“匈奴只有十多万人马”,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砍掉他的脑袋,因为这些人只给他点清楚了一个方向的人数;如果此时还有人说对方只是些老弱残兵,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砍掉他的脑袋,因为那清一se的战马和昂扬的斗志,纵然是个兵盲也该看出其中的蹊跷。
刘邦不再亢奋了,替而代之的是无奈和茫然,此时的他,抱头痛哭的心都有。;
………………………………
第七章 烽烟再起—(十三)白登之围(中)
就在刘邦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焦头烂额之时,周勃率领的20万步军才匆匆赶到了平城。周勃这次来的比较晚,一则是代步工具不给力,二则是在跑路的过程中还捎带办了一件极为漂亮也极为关键的事。
周勃这位仁兄也是一位硬汉,不过他的出身比刘邦还要寒碜。早在参加革命前,这位仁兄靠编制蚕箔为生,每逢有人办丧事,他还会客串一把弹唱演员,为送葬队伍营造一些氛围。
但他的出身并不影响他的生猛,从刘邦早期的游击战开始,周勃逢战必身先士卒,威猛无敌。不过他不同于灌婴,灌婴因生猛狠辣而常被安排去打前锋,为大军开路架桥;他也不同于夏侯婴,夏侯婴因刚勇多智常被安排做后军,为刘邦擦屁股。而周勃则智勇兼备,虽然没有韩信那种大谋略,但每次战役都习惯于刨坑、诱敌、打埋伏,因此常被安排为领军主将,统筹指挥。正因如此,刘邦在这次冲动前,特意安排周勃率领步兵主力随后跟进,这个安排也是刘邦转危为安的得意之笔。
早在冒顿引诱刘邦追击的前期,另安排一支人马进驻硰石(今山西省宁武县),这支人马就是韩王信的部队。虽然我们称之为韩王信的部队,实际上领军主将是赵利、王黄,除了那些士兵是韩王信曾经的手下外,事实上和姓韩的没一点瓜葛。
当初冒顿在正面引诱汉军主力,而命令赵利、王黄悄悄进军硰石,试图让其斜插汉军后方,犹如一把尖刀,切断其粮草,和匈奴大军做犄角之势,让汉军首尾难顾。一旦刘邦陷入匈奴大军的包围,赵利、王黄则急速靠拢,最终合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