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纪实-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称帝后,叔孙通的主要功绩是定礼仪,他捣鼓的这套东西,很得老大认可,当然他本人也得到了老大的赏识。这个人知道的事情很多,从三皇五帝开始,大事小事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忽悠人从来不用打草稿。他的这个能力,让刘邦大为欣赏。最终,刘邦就让叔孙通去给刘盈当了老师,免得那位大少吃没文化的亏。

    就这样,叔孙通来到了刘盈的跟前。应该说,他陪刘盈已有好几年了。

    学过物理的人大概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它只会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或者从一个状态转移成另一个状态。因此,如果你常年和傻b在一起,等到某一天你觉得对方似乎没有以往那么傻了,这个时候你就要引起注意了。

    滑头叔孙通这些年来一直陪着老实人刘盈,可惜的是他没把刘盈教滑头,反而把自己给弄老实了。他这次表演,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好了,叔孙通洗了把脸,已经准备上场了。

    刘邦刚把张良赶了出去,在门外排队的叔孙通急不可耐地登上了舞台。

    这位仁兄在皇帝面前,唾沫横飞地把申生、扶苏等相似身份的人,大讲特讲了一遍,最终得了个结论――不能换太子。

    刘邦耐着性子听完他的危言耸听,不置一词。

    老大的不屑,让叔孙通大为光火,他开始了很不符合自己风格的表演。他下边的几句话,有些嚣张。

    叔孙通瞪着两眼,伸着脖子吼道:“您要换太子,那就先杀了我!”

    刘邦怎么也没想到,这位老滑头今天竟然会如此说话,看来他是要玩真的了。联想他以往的表现,刘邦突然觉得有些好笑。

    刘邦也的确笑了出来,他认为没必要和这个吃错了药的仁兄较得太真,因此他准备搪塞过去,“朕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

    叔孙通两眼瞪的更大了,他这次可能真的是吃错了药,完全是得理不饶人。滑头要耍其横来还真不可小觑。他脸红脖子粗地接着吼道:“太子是天下根本,您怎么能拿天下大事开玩笑呢?”

    过去敢在刘邦面前如此说话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郦食其,另一个叫刘敬。叔孙通很幸运地成为了第三个,这真是大出所有人的预料。最起码刘邦就没想到,这个老滑头还会来这一手。

    叔孙通的质问让刘邦不怒反乐了,他觉得应该逗这个吃错了药的人玩玩,因此刘邦开口了,“好、好、好……听你的,不换了还不行吗?”

    既然老大亲口许诺了,叔孙通再耍二百五似乎就没什么道理了,所以他犹如斗鸡场上的胜利者,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回家了。

    事实上,叔孙通这次风格迥异的表演是很好理解的。这些年来,他往太子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当然他的“太傅”身份也有着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本,如果刘盈成功继位,那他无疑会成为两代帝王的宠臣,也会成为将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中最大的一个赢家。所以说,他这次较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一拼的。

    看似叔孙通说的话很不好听,事实上这位仁兄是有把握的。

    多年来,他一直把自己的定位工作做得很好,既不浑浑噩噩,也不出头冒尖;既干了点事,但似乎也没干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除过为皇家定了些礼仪外,剩下的时间全用来陪太子聊天,既不拉帮结派,也不鹤立独行,没给刘邦创造怀疑或讨厌的机会。

    他的这种搞法,让刘邦对他不存丝毫戒心,自然也就有更多说话的资本和发挥的空间。如果换了其他人,敢在老大面前如此说话,一时三刻可能就去廷尉署报到了,说不定还能吃几记闷棍,然后陪萧何聊天。那里的生存空间虽然不是太大,但没有最低居住面积的规定,男的女的可塞得下很多人。在那里,除了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是太好,还外加隔三差五皮肉有些不太舒服外,其他方面还是可以的,刘邦虽然比较节俭,但还是养的起那么几个吃闲饭的人,肯定饿不死。

    叔孙通傻着脸回家了,可刘邦不准备兑现他的承诺,他依然闷着脑袋准备换太子。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刘邦对叔孙通的承诺,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戚姬的耳朵里。明面上这次对话只有两个人,可事实上从头至尾还有一个人站在背yin处。戚姬在这些年的耳染目濡下,对小道消息也情有独钟,因此也发展了很多外援,例如太监、宫女什么的,就拉拢了一大帮。

    戚姬听完刘邦的许诺后,无疑五雷轰顶。等到刘邦晚上脱鞋上床时,戚姬就又使用了自己的老办法――哭。

    女人的眼泪通常很有用,戚姬一哭,刘邦没办法招架了,白天的许诺又成了一张空头支票,直接扔到了废纸篓里。

    这么一来可苦了叔孙通,这位仁兄回家蒙头盖脸睡了一觉后,天又变回去了,他哭的心都有。

    叔孙通的表演虽然很出彩,但收效并不大。

    就在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准备用一个很直接的办法解决这件事。这个人叫樊哙。

    樊哙终于为自己争来了一次亮相的机会,我们也只好给他腾出场地了。
………………………………

第九章日落长河—(十)四皓定储(三)

    樊哙终于要出场了。

    实际上,这也是一位猛男,可我在讲这段故事时,为了让事情变的清晰一些、简单一些,所以哪件事情没闹的天翻地覆是不愿意着笔的。因此,很多人物亮相的机会并不多,冒泡次数很有限。但这么一来,对很多人不公平,例如这个樊哙同志。

    记得小时候读漫画书,樊哙是上镜率比较高的一位仁兄,然而在我的这本书里很是对不起他,我应该向他致歉。

    樊哙是刘邦的嫡系之一,早在刘邦混黑社会时,樊哙跟的就比较紧,出了不少力。在同时代的将领中,能和樊哙比身份的人没有几个,似乎只有那个叫卢绾的人稍占优势外,其余能和樊哙比肩的人并不多。况且樊哙还娶了吕雉的妹妹吕须,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的亲戚,他的这种身份,想不牛叉都难。

    樊哙的确很牛叉。当然,他也是有资本牛叉的,因为这么多年来,他的确为刘家天下贡献了不少力量,刘邦所干的每件大事,几乎都有樊哙忙碌的身影,这真是难能可贵。

    久而久之,让樊哙养成了一个习惯,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办的事,他敢办。再后来,甚至让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每逢不好办的事情,大家就会撺掇樊哙出头,其余人跟在身后帮衬。而樊哙却一点也没觉得不妥,大有舍我其谁的感觉,咋咋呼呼地进去,咋咋呼呼地出来,进宫如同回家。

    他虽然表现的很扎眼,但一直以来并没让刘邦生气,反而还挺喜欢。原因其实很简单,刘邦自己就不是一个消停的主,也比较爱热闹。

    刘邦碰到规规矩矩、客客气气的家伙,就非常讨厌,比如儒生。然而,却喜欢流里流气、满嘴脏话的主。但是,自从叔孙通制订的礼仪下发后,群臣在刘邦的面前,如同老鼠见了猫,一个个夹着尾巴做人。这种局面,虽然让刘邦觉得自己很排场,可心里并不是不太舒服。

    唯一剩下一个异类,就是樊哙,虽然也按礼节办事,但还保留着曾有的本色,扯着嗓子说话,瞪着俩眼骂娘。樊哙的举止虽然有些出格,但让刘邦很欣赏,也很鼓励。刘邦的这种态度,让樊哙有些张狂,甚至一些举动还有些过火。

    早在黥布刚开始造反时,恰逢刘邦生病,讨厌见人,整日把自己关在宫中,不见群臣。

    黥布越闹越离谱,群臣越来也着急。刘邦睡的很惬意,而满朝文武急的一天到晚聚在宫门外踱方步,地砖都踩烂无数,可就是进不去。连周勃、灌婴这些硬角色都一筹莫展、望门叹气。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十几天。

    就在大家万般无奈之时,有人开始给樊哙戴高帽了,你一言我一语,不一会功夫,就把樊哙捧上了天。樊哙听的美滋滋、飘飘然,脑袋一热吼了声“跟我来”,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樊哙带队,其他人紧随,黑压压一片跑到了宫门口。门卫刚准备上前阻拦,早被樊哙一巴掌扇的眼冒金星,躺到了一边。

    就这样,这群人冲了进去,一直跑到了刘邦的床前。纵观古代史,这种场面都没发生过几次,在开国帝王身上更是凤毛麟角,而刘邦就亲身体会了一次,真是值得庆幸。

    身靠宦官,斜躺床上的刘邦见此情景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