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才不经意间透漏出的。
戴通无语。
282。一通百通
戴氏父女的命运就此翻转。
原本可能很悲剧的逃亡,被这样一个插曲生生打住。
后面是一连串的闹剧。
前面说过,汪清远眼下是歙州商界后起大佬。他对戴通的回拜,尽管很低调,在鱼梁镇还是如一声重雷,轰得大地震颤不已。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戴通是微服私访的高官或神通广大的财神爷。他走后没多久,多日没露面的镇商会会长与镇子的长官即里长,先后携大宗礼品登门回拜。谁也不提前几日的事情,只说盼望戴通今后调养好身子,如何多多指教、造福鱼梁镇乡梓。后来有人告诉戴通,汪清远离开客栈,便去拜访镇商会会长和里长,请他俩多多关照戴通。明日,会长陪镇子上的汪氏族长来访,请戴通屈任汪氏宗祠学堂的教长。族长声明,学堂原有一老一少俩教师。他不必亲自执教,只要偶尔指导监督一下、把把关即可。戴通以身子不适婉辞。初九,也就是三天后,汪清远再次从城里来瞧戴通。据说商会会长与他在街头巧遇,告诉他戴通不愿就人任汪氏祠堂教职一事。于是诚恳地劝说戴通暂且接受教职、待身子康复后再做打算。还说,像这样的侠义之举,正是戴大侠应该做的。这么一说,倒教戴通不好意思了再回绝了。于是决定接下邀请教,每日一个时辰到职、暂以半年为限。之后请戴通陪他去瞧贾问朴。其实,这回来鱼梁镇,他主要是与贾问朴商议如何开拓婺州乃至衢州市场。年后他很忙,还照顾不到那里。而不久贾问朴会去杭州送货结账。他想请贾问朴回程代替他到那儿跑一趟。他当着贾问朴的面,把戴通狠狠地夸了一夸,称戴通别具大侠气派。等到问及贾问朴对他的主意的看法,老道的贾问朴也晕了,跟戴通一样很侠义地一口应承下来。汪清远很高兴。出门后把贾问朴的侠义也狠狠地夸了一夸。
接下来,汪清远还帮戴通解决了居所问题。
初六那天,汪清远再次诚恳地邀请戴通父女住到他歙州一处清爽僻静空屋去,被他婉言谢绝。之后,总有一些与戴通认识与不认识的街坊,跑到客栈来瞧稀奇。他们在客栈逗留盘桓、说长道短,弄得戴通不胜其烦。至此,不得不考虑另觅一处屋子居住。空闲而且合适的屋子,很不容易找到。结果,还是汪清远请里正出面,很公道地赁下了镇公所旁一条巷子里的静谧小院。其实,那是汪清远前年为一个外室花重金购置的。那个可怜的人儿没快活几天,被悍妒的正妻打上门来、撵了出去。如今这屋子已经闲置了有大半年。当然,这是戴通后来才晓得的。
笑话,戴通心想。
283。汪秉真
正月十九后晌,汪秉真来到鱼梁镇。
他很快意。
他是除夕那天回到家的。宣州即今安徽宣城,一般国人对它恐怕不会很熟悉。可若回到唐朝,就会大不相同。说到天下州郡的繁华奢靡,唐代有句俗话,叫做“一杨二益”。扬是扬州;益者,今四川cd也。紧跟着排第三的是哪儿?既非杭州,更不是歙州,而是宣州。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是一种历史趋势。地处江南的宣州在唐代崛起,典型地显示了这样是一种趋势。
宣州矿藏资源富饶,历史上也曾开发,但规模不大,限制也颇多。有唐一代,国家推行“弛禁”冶金政策。采矿和冶铸方面,实行民间矿冶“弛禁”政策,即允许私人开采、冶铸,官营和私营并行不悖。私人开采、冶铸的铜、铅、锡三种金属,由国家收购,用于铸钱、制造军械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用品。鼓励民间开采与冶铸,有利于冶金业的兴盛与发展;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听百姓私采”,获得了广泛的调查;《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唐六典》、《通典》等文献中不同程度记载了各地的矿产,即是这一政策的收获。民间开采、冶铸、以及金属加工制造的技术水平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为官营冶金业提供了有一定技术的官徒资源。在唐代的水驿制度下,宣州丰富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河道、沿河港埠得到疏浚与建置。凡此种种,造就了宣州这样一座独具特色的、史上第一座冶金业城市,国家钱币制造、铜器制造、军械制造三大重要基地。
此外,唐代宣州农业本来就很不错。古代的农业尤其是南方的农业,对地面水的依赖相当大。河道的疏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十分明显,宣州农业的发达,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宣州也是全国造笔和造纸业的重镇。宣笔和宣纸的高品质和传布全国,更使宣州声名显赫。
此时,距离汪秉真的家族,迁徙到宣州并落户,已近百年。汪氏是江南一大世家。汪秉真这一支,源自歙州汪华兄弟。最早来到宣州的落脚地,名叫古溪口(今溪口),是一个离宣州城约九十来里远的山间古镇。从父辈起,再由古溪口迁入宣州城。这年,汪秉真二十三岁。三个姐姐都已出嫁。汪家在宣州城内有大小不等的六七家铺子。眼下,父母与他和一个妹子亲自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笔庄。笔庄号“小诸葛”前店铺后作坊,雇有七八个制笔匠人和伙计。因其祖母出身著名的制笔家族诸葛氏,所以一家人大多老于制笔。其所制笔虽未以诸葛氏命名,其高品质却不遑多让于前者,因而还是大受市场追捧。
经历了这次回乡的艰难,他决定歇手科考。乡贡及第之后的这些年,几乎没间断过的赶考,不仅累得精疲力竭,耗费也甚为浩大。今年困守鱼梁镇,他细细一想,发觉除了考试,并没长多少学问、也鲜有多少才干。与其把一家人年迈双亲好不容易挣来的大笔钱帛,扔到考功名的疑似无底深潭,不如先踏踏实实做点事。把这主意跟爹爹一说,惹得老人家三天没理他。这也难怪。他自小在家族子弟中数最聪颖,备受长辈看重。自十七岁那年州考及第成为乡贡,他一时被家族视为后生楷模、被街坊捧为宣州才子。眼下,就差最后一关就要成功,不仅父母失望,还给家族老人以沉重打击。后来,老人渐渐想通了,同意暂时丢下科考、先把该做的事做起来。首先是完婚。他十七岁时,订下了一门婚事,双方老少都挺满意。如今,正可把婚事办了。不料汪秉真提出,不如婚事延后,把准备婚事的钱,拿来投到扩大制笔规模、开发新的商路上去。他有意把纸、笔和茶叶等别具宣州特色的生意,从宣州扩大到歙州、婺州、杭州和扬州去。将来有可能,再北上甚至做到京都。这主意一出,把老父亲吓了一跳。仔细一想,也觉得不无道理。歙州人似乎都有经商天赋。他本人无师自通。这些年,儿子耳濡目染,有意无意地在一旁观察,使他倒对商事经营有了一种顿悟。如今进入商场,或许别有一番成就。他有两个女婿在宣州城里做纸、笔、竹、木和茶叶等生意,其中大女婿的茶叶,已经销到金陵和扬州、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新年里,老父亲跟几个女婿一商议,大伙都愿意鼎力支持这个小舅子撑起家业、先从笔业做起,力争做大做强。于是,这事就定了下来。后来的几天里,汪秉真四处奔走,收集了一大各家笔庄的存货、定了下笔订单。初涉商场,老父不太放心,给他选了俩帮手。一个是他信得过的干练伙计、十九岁的刘三。另一个是二十二岁的外孙赵博。此子心细胆大,已经有好几年的商场成功经验。过了十五,汪秉真带了一个外甥和伙计,雇船沿宣州城外的水阳江,直奔宁国(今安徽宁国)。随后水陆兼程经绩溪来到歙州。正月十八一早,他已现身歙州大街小巷。这批货,不仅品质好,定价也公道。经过一番周旋,他初出茅庐,竟然大获成功。不但手里的货已大半出清,还摸清了眼下歙州乃至杭州和扬州大部分热销商品的行情。
汪秉真在鱼梁镇一家大酒店订好席位,兴冲冲奔客栈而来。
而此时,戴乃宜正在院内水池瞧鳝鱼游动,揣摩新近学得的一个剑招。
戴通正在汪氏祠堂与俩教师说事。
284。舅甥俩
一番周折之后,汪秉真与戴氏父女在酒店相聚。还有一个客人,没在汪秉真要请的计议中,却对他的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客人就是棋疯子贾问朴。
原来,贾问朴把去杭州的货物准备妥当、订好正月十六的船期之后,却突然病倒了。虽然病不甚重,他本人没太在意。家人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