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复旦学院就会因为招不到学生,关门大吉了。”
蔡豫行听舅舅这么一说,转念一想,对此倒是不怀疑,“舅舅说的不错,他宋应星一个连进士都没中过的人,人家凭什么去他那里。”
蒋修听到蔡豫行又称呼他舅舅,看了眼四下无人,也懒得再纠正他。
如今在大明创办书院金钱、名声缺一不可。若是光有金钱就能开办一个学院,那大明还不遍地书院;光有名声也不行,名气再大,背后没有金钱的支持,书院关门也是迟早的事。
蔡豫行仿佛已经看到宋应星等人灰溜溜滚出梧州的狼狈场景,旋即想到复旦学院一旦完蛋,那么大的学院不就空出来了,兴奋道:“舅舅,不如等复旦学院完蛋后,咱们将其买过来,开设一个分院,这样咱们岭表书院就能一跃成为梧州最大的书院,压过所有学院。”
蒋修心中早有盘算,道:“这种事不用你掺和,我自有计较。如今新君即位,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你好好读书,争取考中进士,这才是正途。”
“是,舅舅!”蔡豫行听到舅舅的嘱咐,不以为意道。
待蔡豫行离开后,蒋修摇了摇头,他这个外甥聪明倒是聪明,可是太过轻浮,这个性子,也不知何时才能高中进士。
梧州其他书院,反应也都大抵如此,诸如菉漪书院的山长岳清源,他听过后只是笑了笑,继续准备他的讲学;梧山书院山长陈鹤更是直言嘲讽宋应星不自量力。但是当复旦学院强势崛起,他们想要阻止,却已是回天无力,这也让他们懊悔为何没有趁复旦学院最弱时进行狙击。
此时的复旦学院却是一片愁云惨淡,不复先前的热闹景象。
文昌阁,宋应星等人正在召开会议,大厅内气氛凝重。
居中而坐的宋应星,比起之前的意气风发,脸上的皱纹似乎又多了一层,看起来老了些许。
宋应星声音略带疲惫,沉声道:“诸位有何办法,尽可畅所欲言。”
………………………………
第二百二十九章 门可罗雀
复旦学院设计之初,朱由榔是按照能容纳一千人学习的标准建造。
千人学院,这远远超过了宋应星的想象,他还曾劝过朱由榔,在广西招收如此之多学生是不可能的事。
朱由榔则只是回了他一句“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在我的人生中没有什么不可能,不可能只是自己不努力的借口罢了!”
朱由榔的话让宋应星大为震动,听得他热血沸腾,心中暗暗定下了千人的目标。
当然,这个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他计划五年内完成,这一点宋应星还是非常理智的。
因此,众人商议初期先招收二百名学生,这是宋应星等人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广西毕竟地处偏远,远远不如江浙、直隶等地文学昌盛,而且梧州当地还有不少书院,想要从他们底下抢夺学生,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宋应星也做好了心里准备。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宋应星内心越加不安。
距学院招收工作已经过去了五天,迄今为止却只有三十三人报名。眼看着还有半月就要正式开学,学院还是门可罗雀,到时候传出去,复旦学院在梧州就彻底成了一个笑话。
三十三人,这一数字彻底让宋应星等人坐不住了。
这些报名之人又以商人之子为多,占据了大半,这还是多亏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
《天工开物》让少数精明的商人们意识到,读书不一定只是为了科举这一个目的。宋应星所倡导的科学知识为他们打开了一所新的大门,能够助他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因此纷纷派家中庶子或者族中子弟前去复旦学院学习。
复旦学院招收学生没有阶级之分,“天下无不可以学,可以不学之人,而农、工、胥、商,苟能用力于人纪,而尽其职之所当为,即此可以为人之学矣”,有道是有教无类,宋应星对此心如明镜,但并不抗拒,不过他内心还是更希望多谢有志之士前来报名。
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众人有些手足无措。
在座之人也只有宋应星以前办过一所学堂,那时他还是亳州知府,凭借知府这个身份以及在当地的威望,他还是招收了不少学生。只是如今,他身在他乡,以前的种种在这里并无半点作用。
徐骥沉思片刻,说道:“我倒是在梧州有两三个至交好友,若是由他们出面,或许有些帮助。”
陈弘绪摇摇头,叹了口气道:“杯水车薪罢了!就算由徐兄的好友出面又能增添几人?学生选择哪所书院读书,是他们的权利,他们的师长总不能强迫他们吧!
”
“哎!可惜我的熟人大多在江南一带,如若不然我也可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以智对此也是束手无策,他认识的名士倒是不少,不过此次是逃难,来的地方尽是些没有他认识之人的地方。
徐世博对此不置可否,开口建议道:“我倒是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弄清楚梧州的学子为何不来复旦学院,咱们只有弄清这点,才好对症下药。”
“是呀!按理说不应该就这么点儿人才对,我看其中必定有鬼!”
“不错!”
。。。。。。。。。。。。
顾炎武环顾四周,见众人士气低落,鼓舞道:“不过些许挫折罢了,我等怎可轻易认输!还有半月的时间,我相信咱们定能想出办法渡过这个难关!”
宋应星闻听顾炎武的话,猛然惊醒,这种时候自己怎能泄气,正该是振奋士气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见识还不如顾炎武这个小辈。
宋应星双眼恢复往日神采,当即站起来,高声道:“诸位,忠清说得不错,方法总比困难多,我等万不能自乱阵脚,让他人徒看了笑话。在想出真正的解决办法之前,我等尽量先联系广西的友人,请他们帮忙。至于是否有人在背后捣鬼,我会让人去查。”
顾炎武适时附和,慷慨激昂道:“地转天旋,万事开头难。斗霜傲雪二十年,堂堂剑气尚寒。戎马倥偬一生,多少失败成功?试看大千世界,依旧海阔天空。我等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众人都是经过大风大浪之人,宋应星和顾炎武稍一激励,便又重新燃起了斗志。他们来此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改变的大明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的现状,为大明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些许挫折又算的了什么。
天香楼,薛泽宇望着许久不见的刘进,这才发觉刘进身上的精气神比起以往大不同。
薛泽宇端起酒杯,高兴道:“看来刘兄近日在王府过得十分滋润啊!连这副身体都强壮了不少,看来我也应该去永明王府混个一官半职。”
“泽宇就别拿我打趣了,你这个未来的进士,还会羡慕我一个小小王府教授。”刘进与薛泽宇碰了碰酒杯,一饮而尽道。
“进士?谁又肯定自己一定能中进士,况且未来三年我都不准备参加科举。”薛泽宇重新斟满酒,平静道。
“为何?”刘进语气中充满了惊讶与不解,以薛泽宇的学识虽说不能百分百考中进士,但是积累一番经验也是有好处的。而且薛泽宇自从中举之后,就一直在为会试做准备,为何会忽然做出这个决定。
薛泽宇缓缓道:“前些时日,我与恩师通过书信,将梧州最近发生的事以及这件事告诉了恩师,恩师也同意了我的决定。”
“先生怎么说?”刘进没想到黄道周竟然同意了薛泽宇这个荒唐的决定。
“恩师嘱咐我要多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多钻研实学,古典哲学要读,古典文学也要读,特别是治国理念,更要牢记于心,至于八股文怎不必深究,只要达到及格水平就好。”薛泽宇高兴道,起初他还曾担心黄道周会反对,没想到黄道周不但不反对,还赠了他一句诗“他山有砺石,良壁愈晶莹”。
刘进从薛泽宇的回答中听出了一丝端倪,试探道:“薛兄想要进入复旦学院学习?”
………………………………
第二百三十章 路遇
刘进如今在永明王府做事,朱由榔又和宋应星交往过密,言谈之间常常提及复旦学院之事。刘进耳濡目染之间,他对于复旦学院之事不说知道的十有八九,但也是知之甚详。
复旦学院倡导经世致用的教学理念,刘进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从薛泽宇话中稍加思量,便猜出了薛泽宇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