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6
若梦生根欢喜,悲忧不记,驻步花期,相逢这一生每刻都遇见的你。
谁站在瀚海之地,不曾寻觅,弱水不饮,却将一人去深记,印于心底。
千载也不过朝夕,等春去秋别离。
故事再回去十里,纵然颠沛流离,也愿今生有人记得故事中有我有你。
………………………………
(五)得益者如何看待“得益者”
沐森读书昨天
以前看过一句话,有利益的地方就必定有冲突。这句话用在职场上便再恰当不过。
01
人生里必经的三个场合,家庭,校园,职场。
家庭是讲集体利益的地方,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校园的利益就不那么明显了,学生时代懵懵懂懂比较多。
到了职场就不一样了,职场充斥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利益,进入职场的你需要跟各个部门,各个同事沟通合作,而且每个合作都是相辅相成,好坏参半。
你的一句没交代好,他的一个疏忽,都能导致整件事的崩塌,因此,充满利益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那些想要炸你的人
02
A跟B是公司是公认的好朋友,是的,曾经的他们自己也是这样认为。
直到有一次,A跟B在工作上有了失误,姑且不说失误的一方是谁,B就开始四处在公司说她是对的一方,错在A,甚至B已经抢先一步跟领导汇报整个工作的来龙去脉,想撇清整件事的关系。
B的这个行为,让A完全不知所措,工作来往少不了是电话或者当面沟通,可能很多时候都没有能留下最确切的证据。当A在想办法如何将这个失误进行妥善的处理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而最后,事情也在A的处理下,以至于后果不会那么严重。
这时候A才有时间去看看后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才有很多声音传到她耳朵里,她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竟然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只是在等,等领导问话,也在等B的交代。领导来问话了,A没有说整件事的起因经过,轻描淡写的说最后处理结果,而事情已经得到妥善的处理,领导也没有再追问下去,只是跟A说,以后多注意就可以。
这整个事件,在领导看来,起因经过好像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后来,这件事也就这么平静过去了。
公司里,A跟B也开始疏远起来,最后的最后,A始终没有跟其他人说B的一句不是。
03
故事看到这里,很多人估计都炸毛了吧,这件事我在处理的,为什么最后反而是别人得利了,
B没有被领导批评,难道就是得利了吗?
在我看来,她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失去了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
我想,如果再有下一次,B还是会这样的方式去处理。一个人的性格本来就很难改变,并且是已经涉及利益的时候,B的本能反应还是会这样的,只是一个人的素质教养甚至综合能力的问题,她根本不会想到这件事要怎么处理,她只会想到要尽快与这件事撇开。
而A是真的就被炸了吗,是的,她被诈了,但是,一次,她就能看清一个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她学到了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不管是她或是别人,她都帮忙处理。
04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吧,你要说A傻,傻得不会解释自己,你可能还要说B的诈,诈了别人最后却炸了自己。
A跟B在发生问题后,都采取了措施,而且在她们看来,这个措施都是最利于自己的,在她们看来,她们都是这件事的得益者,只是她们怎么看待这个得益而沾沾自喜着。
………………………………
(六)算我求你的,别对我好了
原创:沐森读书的小天沐森读书今天
大多数人,都喜欢做好人,或者说尽可能的标榜自己是一个好人。
生活中比比皆是的都是,“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做这些还不都是为了你”。这句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基本都被别人这样说过吧,又或者你跟别人也说了这样的话。
01
台风天的宁静,隔壁邻居传来一把尖锐的女人声音:“我这不都是为了你吗,你敢在这样下去你试试,我就不活了,我做的这一切可都是为了你啊…”。声音的尖锐让我不得不听个一清二楚,大概就是她儿子考砸了,然后儿子倒是无所谓,难为了母亲,声嘶力竭。
没办法从尖锐的声音了解更多了,因为实在刺耳。
我不过是听到“为了你”这些词汇,然后陷入深思起来,这句话好熟呀,好像我基本都能从身边人嘴里听到类似的词语。
但,有多少的为了你,是真的站在你角度的为了你呢?
还是说,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然后一切为了你?
02
很多人可能要站出来反驳我,生你养你的母亲不是为了你,还能是为了谁?
你误解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角度的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自然角度都是不同的。
一个母亲,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厉害些,甚至比外面很多小孩都厉害。于是,在她角度看来,孩子的认真,孩子的发奋,她都十分在意也是她为之可以努力的原因。
想起之前在各个朋友圈活跃的一个段子,家长因为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或者实现不了的梦想,都把它转嫁给自己的孩子。
然后美名曰:为了你。
03
为了你,这个词,应该侧重“你”吧。所以,怎么不多想想“你”是怎么想的,单纯从自己角度出发,就说为了你呢?
很多家长好像都忘了问问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就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孩子身上。
很多时候,他们做这些反而总是想到自己的想法,自己这么想,于是就这么做了,想让孩子读一个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殊不知孩子想读研究类的发明。
04
看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要说,大人们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还多,他们的这些为了你都是不想你再走他们的后路。
不可否认的是大人们确实经历过很多我们还没经历的事情,他们的建议也不无道理,但是很多东西是不断更新换代的,去年你还在看着别人从事这个行业赚得天旋地转,转到今年,可能就只能是稳定发展了。
所以,为了你,到底是对是错?
05
不是否认大人的良苦用心。
只是希望在说为了你的时候,能考虑下当事人是什么想法,一起对事情进行一番讨论。
而不是,一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然后就希望对方跟着自己的想法走,然后就把自己的好人标签贴上去。
………………………………
(七)别看了点鸡汤,就觉得自己长肉了
原创:沐森读书的小天沐森读书前天
01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抱着一台移动手机,就可以关注国内外大大小小事情。甚至看点“之乎者也”的文章想把自己感化升华。
于是,很多大V也喜欢从写一些感染,感动,感化的文章,一个话题出来后,各个大V就会基本围着这个事发展,然后你会惊讶的发现,各个媒体好像是出自一个人手似得,全部都是一个主题,一个中心。
02
我也喜欢看各种大V的推文,偶尔也被“感化”过。
前几天就看到,几乎关注的公众号里,每一个都在说一件事,“高质量独处不如低质量社交”大概意思也就如这个标题了,我大概看了几篇文章,评论几乎是一偏倒的赞同这种说法,理由是现在生活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应酬聚会,还要面对职场各种人群的交流沟通,实在太累了,
大家纷纷认可后后就有很多人陷入一个怪圈,喜欢独来独往,不与人交流,喜欢把自己闷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着各式各样的看起来让人打鸡血的文章,然后心中默默认可这些文章,说白了,她们其实在认可自己,给自己找到把自己屏蔽起来的支撑点。
03
工作生活,这样的人经常有,把自己封锁起来那样,然后独来独往,以为很酷爽,但这酷爽,到底给你带来多大影响,你想过吗?
你的独来独往久了之后,会造成你无法跟人正常的面对面交流,可能私下还是活跃积极份子,到了人前,你就像逃兵,各种沟通交流都让你无从适应,敢问这样还能怎么继续合作下去呢?
这些可能也跟人的性格有关,或者你还要说,可能有自闭症?
04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