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为了将来考虑,末将建议明年时将厢军扩充到三万六千人,其中八厢步兵、四厢骑兵。”
“段主事,扩军是明年的事,你今天提了没用。”
“若军方实在没花钱地方,干脆直接下去,不要浪费大家时间。”
“哈哈哈哈”也不知是谁嚷嚷了一句,顿时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过了一盏茶功夫,众人笑声才渐渐停止。
而段业则不为所动,继续道:“大家别急,眼下就到了花钱地方。”
“随着厢军、府兵急剧扩张,各部对中、底层将领需求极大。”
“为解决此问题,属下提议在高昌、敦煌各设一座初、中级武备学堂,专门用来培育初、中级将领、武官。”
“再加上正在筹建当中的高级武备学堂,以及其他各种费用,今年军方至少需要拨款五十万贯才够花销。”
“段主事,你不过是建几座学堂,怎么要花费那么多钱?”
“诸位大人误会了,这些钱不是全都用来建学堂的。”
“其中大部分是将士薪水以及补贴福利,还有一部分用以维护、更新武器装备,这些都是必不可少之花费。”
听段业解释完,众人心中怒火这才消失。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只要天下一日不太平,军事投入就一刻不能减少。
其实就军队的开支来说,军饷依然是花销最大的一面。
两万四千名职业士卒,每年光是军饷一项开支就高达二十四万贯。
再加上购买武器装备等开销,每年军费就没少于四十万贯。
而段业只提出五十万贯预算,已经算是很节俭啦,因此卫朔立即命人批复下来。
………………………………
第84章 世家投吕光
眼看军方预算成功定下来,而百二十万贯钱财眨眼间少了一小半儿。
这下让其余各曹瞬间紧张起来,争先恐后欲先提出自家预算,不成想好事竟落到尹景头上。
“接下来该学曹了,先让尹景大人介绍吧。”
尹景一听到自己名字,立即起身道:“主公,学曹计划今年招募五百名夫子,以保证各县蒙学堂内,至少有十到二十名夫子。”
“招募夫子,加上筹建蒙学学堂,这笔开支大约在二十万贯。”
“除此之外,入学孩童之伙食费、教材、桌椅等零星开支,加在一起也有八万贯左右。”
“最后,再算上七座初等学堂和一座高等学堂,以及各种中等专科学堂,学曹今年共需六十万贯拨款。”
“什么?!尹大人,你你也太狠了吧,一下子将预算分走一半。”
“就是,就是,不能你们学曹吃肉,连口汤也不跟我们留吧?!”
“是呀,刚刚军方分走了五十万贯,如今你学曹又弄走六十万贯。”
“结果看似高达百十万贯的财政预算,竟只剩下不到十万贯。”
“可后面还有好几个曹呢,不说别的,光今年所有官员俸禄,都至少需十万贯左右,你这是想饿死大家吗?”
“就算推行教化很重要,但好处也不能全让学曹独吞不是?”
不出所料,尹景话音刚落立即遭到同僚一致口诛笔伐,对其欲独霸剩余预算之想法,纷纷表示不耻。
为此卫朔揉了揉太阳穴,感到颇为头疼。
按说尹景敢提出全面推进文教,还是受他影响。
若换做太平时节,哪怕砸锅卖铁,他也会全力支持。
可而今现实却不允许卫朔将全部财力放在文教上,对外必须保持基本军事威慑。
以及对内,则须对加大工商农各业投入,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
卫朔斟酌再三,对尹景无奈地解释说:“尹先生,非是在下不重视文教,可可如今河西财政尚不宽松。”
“学曹计划过于宏大,河西实在是力有未逮。”
提出预算前,尹景早料到不会通过。
他不过是以这种方式彰显文教之重要性,故沉默了一会儿问:“主公今年准备给学曹批多少预算?”
“呜”卫朔沉思片刻,一锤定音道:“这样吧,把学曹预算减少三分之一,今年我最多给你四十万贯。”
“不过,请先生放心,只要财政一有好转,朔立即加大投入。”
四十万贯不少啦,比尹景心中底线还多了十万贯,因此他十分爽快地答应下来。
至此,原本高达百二十万贯的财政收入,经过学曹、军方大肆瓜分之后,眨眼功夫少了一多半。
再除去官员俸禄开支,也就只剩下不到二十万贯。
接下来还不等卫朔说什么,便三下五除二被各曹瓜分干净。
至此,第一次军政联席会议圆满结束,各方利益基本上被照顾到。
会议一结束,河西各地立即投入到紧张地战后重建上。
卫朔通过都护府行文各地,要求各级官府深入民间地头,以确保每一户分得田地的庶民,都能顺利完成春耕。
为了鼓励、帮助庶民开荒、种地,官府不但出租牲畜、新式农具给贫苦庶民,还派出农学士子指导春耕。
得益于官府大力协助,三十万河西庶民竟然开垦出超过八百万亩土地,为日后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均田制、府兵制、三长制推行,沙州已将治下每一个人,都纳入到官府管理当中。
而丁壮除了辛勤耕作以外,还必须在闲暇期间接受军事训练。
其中成绩优异者将被选编为府兵,派驻到各地折冲府中。
府兵虽然没有薪水,但由于服役期间享受免税待遇,又轻易不上前线,倒也吸引不少青壮加入。
沙州八十万民众,经过初步统计后,最终大约有三万青壮被编为府兵。
如此再加上两万四千名厢军,足以满足当前军事需求。
公元388年,五月中旬,一条足以改变目前河西局势的消息迅速传遍四方。
卫朔于高昌城下以寥寥数千铁骑,击破西域数万联军,并成功斩杀龟兹王白震。
捷报传至河西后,引得各方一片哗然。
而目光敏锐者已看出,在接下来的河西之争中,卫朔已悄然领先吕光半个身位。
解决了后顾之忧之后,卫朔就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东进上,吕光面临的压力骤然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均田制、三长制等各项新政流传出去,卫朔善于治政之名,亦在河西不胫而走。
大批生活不下去的寒门读书人和流民,纷纷慕名往敦煌、酒泉迁徙。
卫朔成功收拢了寒门庶族民心,却也让世家大族对其恨之入骨。
原本世家还在跟吕光较劲,如今再也顾不了那么多,纷纷投入吕光怀抱。
在世家鼎力支持下,原本摇摇欲坠的吕氏后凉政权,迅速巩固、稳定下来。
原本历史上,因吕光一力推行氐本位政策,使河西豪族对后凉态度,远不及对待前凉那样热情和忠心。
终吕光之世,河西大族一直积极地参与造反,试图推翻后凉王国的统治。
而这一切都因卫朔之故,而发生了剧烈变化。
“什么?河西世家欲与某和解?”吕光满脸惊色地望着杨颖。
“没错,以阴、王、尹、索为首的豪族通过臣正式向大王提出和解之意,以共同对付卫朔。”
听了杨翰解释,吕光才释然,不由嗤笑道:“哼!和解是假,对付卫朔是真吧?”
杨颖却不这么看,他上前一步,语气恳切地劝说吕光。
“大王,而今河西东西两强并立,谁都暂时拿对方没辙。”
“但双方其实都很清楚,未来东西之间必有一场大战,以争夺河西霸主之位。”
“如今卫朔躲在西边搞什么新政,看样子是要大干一场,不出数年定会有成果,届时大王何以应对?”
闻言吕光顿时默然,他也曾了解过河西新政,知道并非全像世家抹黑地那般没用。
真要等卫朔休养生息完毕,那吕家或许只有灭亡一途。
“爱卿之意,是依靠世家?可”吕光欲言又止道。
杨颖晓得吕光担心什么,遂胸有成竹道:“臣晓得大王心中之忧,然此一时彼一时也”
“当初河西世家敢出卖梁熙,那是因为世家清楚梁熙绝非大王敌手。”
“更重要的是,大王入主河西与梁熙一般无二,都不可能损害世家利益。”
“可这与卫朔不一样,河西世家对其新政视若洪水猛兽,生怕将来卫朔将其推行至整个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