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朝廷下定决心北伐,何时都能收复河北,也不必急于时。”
“哼,本世子何尝不知这些?然而朝廷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推动北伐。”
“而且孤还听说,北魏拓跋珪雄才大略,其人素有大志。”
“万河北落入其手上,再给予他时日,河北必定被他经营妥当。”
“朝廷日后再想收复失地,恐比现在要难上百倍、千倍。”
司马元显这番话,让刘穆之陷入沉思,觉得不无道理。
河西想坐山观虎斗,却不知结局有可能不是两败俱伤,而是养虎为患。
假若顺势推动朝廷北伐,给北魏再找个对手,是不是更保险些?
想了许久,刘穆之才理清了思绪,对河北局势又有了新想法。
同时,也让他不禁对眼前这个年轻世子,产生几丝钦佩之情。
假若天子也有这般见识,恐怕司马家江山也不会走到今日这地步。
不管会稽王府背后到底有什么谋算,起码有点司马元显说对了——北魏据有河北将对河西产生巨大威胁。
只是司马元显北伐可信吗?历数朝廷北伐,可是连大名鼎鼎的桓温、祖逖都失败了。
正是看透了朝廷上下多是碌碌之辈,刘穆之不敢冒然掺和到朝廷北伐。
“敢问世子,相王打算派谁统兵北伐?”
“父王有意让谯王担任主将,再以鹰扬将军刘裕为前锋,先生以为如何?”
刘穆之满脸讶异,对司马道子不因私废公,重用刘裕感到吃惊。
他哪里晓得,眼前切都是司马元显与其心腹谋划的。
司马元显深知,想让北伐成功,必须派精兵强将才行。
另外,刘裕不仅是无敌猛将,又是北伐坚定派,还是天子心腹。
重用刘裕不仅有助于北伐,还能分化、拉拢、打击天子派。
当下刘穆之暗暗沉思,眼下外部形势大好,再有刘裕、司马尚之压阵,朝廷北伐还真有可能成功。
如此来,朝廷介入河北,将有力牵制北魏,无疑将大大减轻河西身上压力。
“世子,河西可以出兵,但只能作为牵制力量。”
“另外,粮草也得由朝廷提供。”
“好,没问题!”
从会稽王府归来,刘穆之迅速给大都护写信,将朝廷意欲北伐事详细告之。
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399章 南下三吴
p
太元二十年春,原本如一潭死水般的江东,竟变得喧闹起来。
也不知怎的,一向得过且过的会稽王忽然高调起来,大肆鼓吹北伐。
司马道子上书自请北伐,引得朝野内外一片哗然。
原本众人以为司马道子喝酒喝糊涂了胡言乱语,殊料隔天他竟又上书请求北伐,且还拿出了具体方略。
如此一来,朝野上下再不敢等闲视之。
不过,让众人感到疑惑的是,一向以昏庸闻名的会稽王,怎么一下子想起了北伐?
原本天子便十分忌惮会稽王势大,如今又担心其北伐成功。
到时会稽王的功劳、势力、影响岂不更大?谁还能控制得了?
即便会稽王出身皇室,司马曜恐怕也会寝食难安。
于是乎,天子暗中指使一众党羽在朝堂上大肆攻讦会稽王,反对北伐。
王珣、徐邈等朝臣说什么的都有。
其中王珣口若悬河地引经据典,将桓温、庾亮等北伐失败例子拿出来,作为反对北伐依据。
不过,这一次天子显然低估了司马道子决心。
不!准确来说,低估了司马元显决心。
眼看司马道子将被朝野上下吐沫星子淹死,天子正要一鼓作气重击会稽王时。
司马道子给反对派们来了一记重击,他把刘裕、河西抬出来做挡箭牌。
通过刘裕介绍,朝野上下对河北局势有了清晰认知。
让反对派所谓的胡虏强大、不可力敌的论据成了笑话,王珣、徐邈再不敢叫嚣。
在描述中,河北就是一块肥肉,张口就能吃到。
为了保证肥肉不咯到牙齿,司马道子还提出联合河西一同出兵。
如此一来,朝野上下风气大变,各个群情激昂,
别看一开始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北伐,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好处。
如今晓得此次北伐不仅没什么风险,反倒又可能获得巨大成功。
于是,一些反对者为了从中牟利,纷纷改弦易辙,投入到支持行列当中。
面对滔滔大势,天子司马曜哪怕再不情愿,也不敢驳斥众人。
北伐被通过后,气愤难平的天子派人私下里调查,发现河西竟与会稽王有勾连。
当即天子勃然大怒,将刘穆之召来问话。
刘穆之见到天子后,立马摆出一副受害人模样,暗示自己是受了会稽王逼迫,才不得不答应出兵配合。
天子转念一想,才想起河西境内将有天灾爆发,这才恍然大悟。
河西没跟会稽王搅和在一起,让天子放下心来,转而向刘穆之询问河北情况。
后燕将与北魏开战,不是什么机密,北方各势力几乎人尽皆知。
接下来,刘穆之便将魏燕两国纷争一五一十告之天子。
司马曜听完后若有所思,他之所以反对北伐,是不想让司马道子立功。
只是如今看来,北伐已不可阻挡,既如此他为何不能从中分一杯羹?
再说,他一向自诩为中兴明君,今见北方有便宜可占,不由也对北伐来了兴趣。
翌日朝议,天子司马曜罕见地对司马道子提议表示了支持,震惊了朝野上下。
这是主相之争爆发以来,司马曜与司马道子首次达成一致意见。
如一次来,朝野上下对北伐一事再无异议,唯一一点争论便是谁来任北伐主将。
不过,这事跟刘穆之没啥关系。
等事情告一段落,他终于能离开建康,启程前往三吴购粮。
三吴,一般合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是江东最繁荣之地。
时下虽是初春,但是人走在野外依然感到冷风刺骨。
马车上,刘穆之靠着窗户,任凭寒风吹拂着长发。
“休之啊,你可了解三吴之地?”
“三吴?”司马休之眉头一皱,低头陷入沉思。
“三吴乃江东世家汇聚之所,像江东二豪义兴周氏、吴兴沈氏,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会稽四姓虞魏孔谢等世家,世世代代居住在三吴,势力之强连朝廷也奈何不得他们。”
“当年沈充附逆王敦,若不是他自己倒霉,被吴儒诓骗害死,说不定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即便如此,吴家也没受什么惩罚,他儿子长大后替父报仇,亲手灭了吴家。”
“再说义兴周氏,周玘、周勰父子也先后密谋叛乱,结果事泄后屁事没有。”
“而朝廷之所以不敢重惩沈、周,正是忌惮两家族望。”
“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号称二豪,甚至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之说。”
“不过,由于周氏、沈氏多次涉入了**,与朝廷关系不睦,逐渐被吴郡四姓超过。”
“右司马若想达成大都护心愿,必先取得当地豪强谅解,不然”
司马休之揉揉被风吹得有些冰冷的脸颊,继续道:“除此之外,天师道又是一股强大势力。”
“不仅普通百姓信奉天师道,一些世家子弟也是孙泰信徒,如会稽内史王凝之。”
“另外,天师道手中有许多海船,右司马若想得到海鱼,还得依靠天师道渔民。”
听了司马休之介绍,刘穆之不仅有些头疼。
三吴局势之复杂,完全超乎他想象。
“以休之之见,我们应该先去拜访谁?”
“回大人,虽然世家、天师道势力强大,但属下不赞同先去拜访他们。”
“不然,会让两大势力以为河西有求于他们,他们很有可能会狮子大开口。”
“大人可先去拜访吴郡太守袁山松,此人乃尚书郎袁乔孙,出身陈郡袁氏,祖上数代为高官。”
“袁太守一不是本地世家豪强,二也不是天师道信徒,势力相对弱也容易被我们说服。”
“然后再由袁太守去疏通吴郡世家,先拿下吴郡,站稳脚跟再谈其他。”
“嗯,言之有理。”
刘穆之微微颔首,在心底暗暗叨念了一下袁山松这个名字。
拿定主意之后,刘穆之当即下令转道南下吴郡,前往沪渎垒今上海市闵行地区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