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卫和谍战所未来很可能会被军部给掌控以外,研发院却是会成为一个独立体,超然于洪门未来几大体系之外。
究其原因,却是因为在将一部分研发人才分配到了农科院、医科院等研发部门之后,研发院的工作内容,从一开始的五花八门,此后变得更加专精,也更加专业,他们研究的方向不是重要的军工体系,就是涉及到当时当代最顶尖的科学技术。
洪门的改革,在崇祯十四年二月十五日开始,拉起了帷幕,即便有着强大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数十年的基业支撑,可是真当开始变革起来之时,依旧有着无数的麻烦和绊脚石存在。
而相对的,洪门对于各个岗位成员的要求,除了大部分是由洪门内部直接安排以外,同时也面向洪门麾下庞大的人才当中招募,这既能将洪门当中游泳的人才给发掘出来,同时也让百姓和生活在洪门当中的人明白,其实他们也是有机会能够进入到洪门体系之中的。
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激发百姓们自我学习,以及对于下一代子嗣们的教育培养,帮助洪门势力下的百姓们彻底脱离文盲,有着莫大的帮助。
整个崇祯十四年,李天养他们都在忙碌着改革洪门体系等这一件大事,而于此同时的大明朝中,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重大事情。
闯王李自成大军攻打长安城最终失利,被熊文灿率领河南、陕西等地之驻军决死一战下,终因队伍实力不济,功亏一篑。在损失了一部分军队,并被乘胜追击的熊文灿大军追赶之下,不得不暂避其缨,北上空虚布防的山西。
而受到洪门大本营的指示,何三江和白玉山两人却是设下计谋,所部军队大半由白玉山带领,与闯王李自成分开,东进河南,在河南地界当中游窜。
而何三江则带着小部分队伍,依旧跟随在李自成身边,相较与白玉山,何三江更加得到李自成的信任和重用,如今已是能跟刘宗敏、田见秀等一干老人相提并论的了。
何三江即便与白玉山大部分离,但是其兵力很快便恢复了过来,在有李自成的帮衬之下,很快何三江所部的军队也恢复到三万余人,规模仅次于李自成、刘宗敏、田见秀等军队。
杨嗣昌从朝廷述职归来之后,在四川加紧攻势阻击张献忠之游窜部队,数次大战均有小胜,随后经历了一场云阳大战,与原历史不同的是,此次大战大明军一举战败张献忠部,迫使对方逃出四川,至陕西却被熊文灿所部拦住去路。
衔尾追击的杨嗣昌一部,与熊文灿所部两相夹击,差一点便将张献忠本部大军所击溃,甚至围歼,却不成想原本意味北上山西的李自成大军杀了一个回马枪,兵逼长安,使得熊文灿手忙脚乱之际回军布阵之际,被张献忠逃出生天,溜到了安徽地界。
于此同时,明军十三万将士北上松山,欲解锦州之围,却被大军逼近的大清军队拦截住了松山、杏山粮道,幸得东江镇尚可喜等趁皇太极大军南下,在盛京腹地滋扰,清朝大军为镇压内部骚动,终归给了洪承畴机会,十三万大军终进锦州十万,三万折损。
(本章完)
………………………………
333 丰收
又是一年丰收季,笨港县外的土地上,遥遥望去,真是应了那一句老话,风吹麦浪滚滚,金黄金黄的一片甚是喜人,且具有一种莫名的震撼之感。
深秋十月份的笨港,此时的田地里所成熟的稻子已经是第二季栽种等粮食了,看情形,这第二季的稻子又会是一场大丰收。
如今已被划归农科院的专业农业种植人才,在这些年的持续不断努力选种,优化种植技术、持续不断开发粪肥等等先进技术支持下,相较于华夏数千年来缓慢的选种优化来说,却是拥有着莫大的优势。
在洪门当中,外来作物放下一边不说,作为本土主要粮食品种的水稻,从平均一亩地不到两石的收割产量,到如今已经被农科院的技术人才提高到了将近三石的产量,整体产量提升三成以上。
小麦产量,从原本的一亩地两石,提升到了两石六斗,提升也在两成以上,其成果可谓是极大的。
当然,能够有这样的产量,其中还有各种因素,比如轮种制、各种粪肥的施加等等等等,除去洪门体系之外,就算将这些粮种种在大明朝其他土地上,恐怕这产量提升也还是有限的。
毕竟,粮食优选种的产量固化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对于生物学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的洪门以及这个时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据说洪门农科院在粮食粮种的选取和优化上,有了很大突破,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即便没有各种粪肥施加等技术支持,也能超过三石以上的产量。
各种小道在民间百姓当中流传,对于洪门体系的各种研究发明,洪门旗下的百姓们早就已经司空见惯了,而且还十分信赖,大家谁不希望自己的土地能够种出更多的粮食呢!
越是到了丰收季节,百姓们也越是忙碌,早早就有零工在笨港县城当中聚集,等待着天气大好、或是时机到来之后,就有人能够前来雇佣他们去做苦力。
而百姓们也是早早地就开始联系起人手来,相较于他们的土地规模,光是靠他们自己来采收粮食,很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而且,很多洪门百姓人家都有子弟在洪堂军队、或是齐心堂等部门当中任职,更是加大了他们的劳动压力,虽然有发放到手的牛马牲畜,然而在采收之时,这些牲畜的作用却是没有耕作时候用处大。
作为洪门的粮仓,笨港和笨港周边部族的粮食产出,可以说是占据了洪门总体产量的四成以上,而随着洪门这两年开始积极鼓励百姓们种植粮食,为洪门未来布局囤积庞大粮草,粮食种植更是在今岁达到了最高峰。
按照今年农业局的统计,笨港今岁的各类粮食产出,差不多要占据整个洪门体系的半壁江山,达到差不多五成左右的产量,这个好消息对于笨港之外的百姓来说自己是一个惊诧的消息,而对于笨港本地的百姓们来说,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消息。
“局长,新赶制出来的脱粒机已经有一千余具了,是不是可以投入到销售当中?”
农科院的研究人员,在对粮食产物做出研究的同时,也有对农作工具进行研究,为了应对越发紧张的人力缺失便新发明出来的脱粒机,交由商业下属作坊生产销售。
“这点数量能做的什么事情,光是咱们笨港本地的人家户就超过三万余户了,更别说周边几个村落城镇和土著部族的需求,没有个五千具以上,根本无法满足百姓们的需要。”
笨港农业局局长,年仅三十二岁的姚运通皱着眉头,不满意地说道。
“给我带句话给商业局老陈,就说我说的,请他再多抽调一些能手出来,加班加点赶制这脱粒机,要是耽误了这农时的话,我们两家都不好交代。”
“是!”
跑腿的工作人员下去了,留下姚运通自己一个人黯然失神。
作为地处平原地带的笨港来说,肥沃而辽阔的耕种土地固然是值得欣喜的事情,可是随之带来等劳动力缺口,却是从当年洪门开发笨港之初就存在的问题。
根据每家每户人口的数量,如今笨港家家户户至少都有超过十五亩以上的土地,当年还有土著人跑来给百姓们干苦力、做劳工,工价便宜且数量繁多,现在可到好,人家也学会了种地,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种植收获自己的土地都来不及,谁还回舍本逐末地去给你打工。
后来成立的农业合作社,集众人之力集体劳作固然解决了一部分劳动力问题,可依旧还是弥补不了庞大的劳力缺口。
现如今还来笨港做那短工的苦力,不是基隆镇中那些码头劳工,就是刚刚被招募到洪门当中没有多久的流民难民之流。
而随着洪门加大力度促使百姓们种植粮食,交由洪门政府收购,越发集中的粮食收获时间使得劳动力缺口一下子爆发出来。
第一季的水稻收获,就已经搞得笨港农业局的姚运通他们手忙脚乱,为此还挨了得到消息的李天养一顿臭骂,最后调集了洪堂防卫军和鲨部的一部分将士参与收割,才勉强将水稻收割完成。
而这次要是再出了纰漏,恐怕姚运通这刚刚坐上去没有多久的农业局局长位置,转头就会被李天养给扒拉下来,从头再来过。
所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