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海南属于热带好不好,哪有踏春这一说嘛!!
如此种种,比比皆是,让李天养各种哭笑不得,完了还要帮助她们一起收拾她们惹出来的烂摊子。
而更大的问题是,早在四年之前,玉墨她爷爷还没过世之前,预感到自己怕是没几天活头了,硬生生腆着一张老脸,跑到李德他们家去,当着李德一家人的面,主动跟李德攀起了亲家。小丫头从小就跟着李天养他们厮混,李德和吴老太太他们当然对于这个活泼可爱的丫头不会陌生。
别看小姑娘在同年的少年当中风风火火的,可人家会做人啊,在大人们的面前,她从来都是一个温柔贤淑,知书达理的小家碧玉。还加上老天爷特别眷顾的那一副绝美容颜,博得李德他们一行不知道小姑娘内在的大人们的好感,那不就是几个羞涩的笑容就搞定的事吗?虽然李天养也以死相抗过,可惜的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啊。
向来对李天养百依百顺的吴老太太当时板着一张脸,指着桌对面还红着两张小脸蛋的玉墨小丫头,又指了指刚好得了伤风,正拖着两条鼻涕泡,年方六岁的黄毛丫头蒹葭,严肃、认真地对李天养说:“她们两个,你自己选!除了她们,我不会承认其他任何一个人做我家的孙媳妇!”
打记忆里从来没见过这么认真过地祖母的李天养,看看身边正用无辜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妹妹,瞧瞧对面那个假装羞涩,正偷偷用狡黠的目光偷瞄他的玉墨克星,他最后只能认命一般的,低头同意了这桩婚事。
自从有了这桩婚事了之后,那玉墨更是肆无忌惮了,有事儿她要插上一脚,没事儿的话也要找事儿跟你干上一回,完了还美名其曰深入了解,沟通感情!要早知道这样的话,打死李天养也不会在十年之前放任玉墨拉拢,领导这批丫头片子了!这真的应了那句老话了,自作孽,不可活也!
而在玉墨这个混世女魔王的带领下,她们的女子队伍也是蒸蒸日上,到如今也在村里搜刮了五十几位良家妇女。有什么样的头目,那就会带出什么样的手下,在陈玉墨这样的人物带领下,您觉得这些良家女子们学得什么好吗?
几年熏陶之下,一个个丫头都被陈玉墨带成了后世所说的女汉子:十年之前,民风淳朴之时的谭门女孩儿们,说句话都会脸红害羞,李天养想要带她们一起玩耍还要千哄万骗;现在可好,一言不合,女孩子们就敢操上一根棍子跟男孩子打群架,动不动就从嘴里冒出来一句脏话,哪里还有一丝淑女的银子啊!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嘛!女孩儿们除了这些缺点,也还是有很多的优点的。做事不再扭扭捏捏,而是风风火火,干干脆脆;识文断字以后,也懂得据理力争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委曲求全,被人欺负了也只能默默忍受。越来越像后世的那些现代女性了,这在程朱理学笼罩下的明朝,算得上是唯一的一朵奇葩,比李天养挣下那偌大的产业更让李天养觉得自豪。
不过,这朵奇葩也是有代价的,要不然在这封建老旧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哪家人家会愿意让自己眼见着就及蒂的姑娘出来丢人现眼啊,难道他们不担心自家的姑娘嫁不出去吗?
而这代价,就是古往今来,世界通行的法宝――银子。
当李天养他们的产业步入正轨了之后,为了留住这些渐渐长大的丫头和少年们,李天养开始按月给他们发放饷银,也就是工资。只要年满15岁之后的少年少女,不但保证他们的一日三餐之外,更是按照贡献和职位,在每月的月底发放半两至一两的银子,作为他们劳动的报酬。
要知道谭门村子本来就不算大,当年地震的时候又收容了近千的流民,其中有过大半的人在灾后留在了谭门,没有回到故地去。没有什么特产输出的谭门,除了开垦荒地,靠海打渔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一次性解决这么多的人口开销。当初李德他们救济流民,可是整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帮助这群流民开垦出了足够多的荒地。而且这要感谢当时的琼州,地广人稀,有足够的荒地供大家开垦,谭门位置也还算好,周围土地也适合开荒。当然作为回报,这些荒地算是谭门村原村民所有,流民们只能算是租种,每年收成的一成作为租子交给村民。
刚开始开垦出来的荒地本就收不了多少粮食,养家糊口都非常困难,更别说交租了,要不是李德从中挑选了好多壮汉扩充自己队伍的话,怕是又要饿死许多人丁啊!而这样的情况,要一直持续好几年的光景,直到荒地渐渐被乡亲们种成熟地,产量渐渐提高。生活好了一点,流民们又会想法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等等,又需要修建新房,购置家具。
(本章完)
………………………………
第119章 十年4
如果依靠一群农夫从地里刨食,积攒身家的话,要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也不知道要猴年马月去了。
这时候,李天养开始给大家发放工资,这就意味着各家人里开始有了额外的收入。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你也别忘了,赚取这份收入的也只是一个半大小子,或者丫头。放在别处,这些小子和丫头不但每天要吃一个大人的口粮,干的活儿还只能算是一个半劳力,实在不是一件划算的事。
如今在李天养的手下,少年和丫头们不但不需要家里供养他们,还能赚取银子补贴家用,怎么算都是一件划算的事。这些大多都只盯着眼前利益的人家,又怎么会不愿意让这些少年和丫头继续在李天养手下干活呢!而且人家李天养也不是不懂为人的,每当农忙时节,他也会给大家放假,让大家回家帮忙家里干活,这样一个好东家,你上哪里去找啊!
到后来,甚至还出现了,村里有儿有女的人家,都想方设法地把走门道,讨人情,硬要把自家的儿女给塞进李天养他们的队伍中来的。因此,才有了前面所说的,15…20岁的少年基本上一网打尽的豪言。而15岁以下的少年们,李天养也是来者不拒,一个个收留了下来,供着他们的吃喝,教他们识文断字,学习各种技术。
作为从后世而来的李天养,当然不会做一个守财奴,像他们父辈那样,把白花花的银子放在地窖,永不见天日。他们队伍里赚取的利润除了作为必要的产业扩充之外,大部分则被他这样子的支出,花销了出去。
当然,收留这么多的女孩儿,在这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是年代,也给李天养惹来了很多的非议。像郑夫子这样的深受程朱思想荼毒的儒家弟子,更是对这样的现象痛斥不已,最后闹得跟李天养这个得意门生翻脸,拂袖而去,私塾都不开了。
可李天养知道,女孩儿们也有女孩儿的优势,比起男孩子来,虽然在力气和耐力上来说差了一大截,可是女孩子们心思细腻,更有耐心,是很多职业的上上之选。所以,他才不管那些卫道士们是如何想的,一意孤行把收留和教导女孩的行动坚持了下来。
付出是有回报的!现在包括陈玉墨在内的女孩们,在李天养他们的队伍中的位置,已经体现出来了。除了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女孩们收拾以外,女孩们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会了很多有用的技能:纺织,作为明朝新生资产阶级萌芽的载体,其实在江南各地早已建立了许多的家庭式纺织作坊。而琼州,有元开始就已经有规模地种植棉麻等作物,纺织业也是蓬勃发展,黄道婆就是其中的历史见证。
少先队里的姑娘们,被李天养请来的纺织工人,手把手教会了纺织技术,又从江南等地花钱买来纺织设备和原料,城里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纺织作坊。从此,李天养他们穿戴的衣衫鞋袜等物,全都换成了小姑娘们放出来的布匹。而作为女孩们必学的女红,那更是通过长久以来大量的实际缝制操作,让女孩们的技术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比好多大几十岁的大妈技术都要好。
到最后,整个谭门村里,十有**的村民使用的都是李天养他们作坊里的布匹,有嫌麻烦的人家甚至直接就找这些姑娘量身制作一套体面的衣衫。至此,开了这个作坊的李天养,通过织布贩卖给村民,村民们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布匹,女孩们则能帮作坊赚到一些手工费,还练就了一身纺织和女红的好手艺。
还有医术,少年们由于需要太多的时间来锻炼、劳动,所以无法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学医上面,而中医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来学习的一门技术。而李天养既然决定了要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