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当家你也看到了,当时孩子的母亲可是抱着我的腿苦苦哀求的,总不能孩子母亲刚一过世,我就翻脸不认吧!”王大力也知道自家不是收养孩子的最佳人选,他在村里无亲无故的,上哪去找人帮忙照顾孩子啊,但他也是言出必行,信守承诺之人,要不也不会被李德看重了:“要不当家你就发发善心,收养了孩子吧!”
看着王大力希憶的目光,李德到是伤了脑筋,正想着该如何回绝得力助手,好不伤了他的心。
吴老夫人也不知道怎么听说了这事,拄着拐杖赶了过来,一把从王大力的手上抢下了婴孩儿:“让我看看这可怜的孩子,唉哟,看这饿得哟!我说丑牛你个挨千刀的,还不去叫人去熬些米汤过来,难道你还真要看着这孩子死在这啊!”说完还把手绢在小婴孩的脸上擦拭着,满目慈祥地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
李德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太太大包大揽地把孩子抱走,只能吩咐手下去弄些小孩儿的吃食过来。
“看看看,看什么看!你们父子两个一天到晚的不归家,就留我们婆媳两个在家里呆着,可不闷死了我这个老太婆了!正好有个孩子陪我打发时间,大力啊,这孩子我家丑牛收养了,从今以后她就是我们李家的子孙了!”吴老太太金口一开,立时让这个烫手山芋有了归处,大家也都替这孩子高兴,王大力也高兴地连连点头。
只是苦了我们的李德同志,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苦着一张老脸无奈地看着自家地老母亲。好在李德家里优越,倒是不在乎多上这一张小嘴吃饭,只是在李德心里不是自家的种,平白无故一下子就多出一个女儿来。多少有些不舒服了。只是他没发现躲在人群里偷偷奸笑地李天养,要不是他偷偷跑到吴老夫人身边大肆吹嘘说这对母女有多凄惨,惹得本就慈悲心肠地吴老夫人心疼婴孩,才有了刚刚的一幕,否则好端端的老太太怎么会跑到村外来闲逛!
“大不了给我家天养收个童养媳了,看这孩子模样这般规整,将来模样必定俊俏!”老太太同情心泛滥,收养了这个婴孩,也是越看越是喜爱。听到这句话,本来还躲在一边对着老爹幸灾乐祸的李天养顿时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心情是天崩地裂!而周围一群被他拉来围观难民惨状的少年伙伴,也都捂住嘴,边看着李天养吃瘪,边忍住笑声。
至于为何李天养要拉着少年们来围观难民们的凄凉生活,当然不是为了看热闹,只是想趁机让大家了解一下底层人生的悲苦。他没有办法去改变整个世界,但他希望能改变周围的少年,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来重建他们的世界观。虽然他没有大的志向,但是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能帮助周围的人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和态度。
(本章完)
………………………………
第68章 工匠
这对母女的惨状不是个例,在这些天里,少年看过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事情,有被村里收留的,也有被村里之人无情赶走的。起初大家还会义愤不平,觉得大人们不通情理,但在下来之后听着李天养给大家的分析和解释,又都纷纷无奈至极。不过随着这样的事教育下,大家也被李天养灌输了不一样的思想:能力与责任,同情与舍断,甚至还有一些李天养仍记得的阶级与对立。虽然少年们现在未必能够完全理解,但是也让众人对于这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对于书中的知识有了太多的疑问!而这,正是李天养所希望大家自己去理解,去发掘的!
不是李天养不想救助下那些可怜的人,每次看着被赶走的人凄凉的背影,李天养的心里其实都不好受的紧。可惜现在的他,没有办法做主,也没有能力去救助这些可怜的人。他也只能尽着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难民生存下去,而其他的人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倒是在这些日子私下教育说服少年的途中,陈村叫玉墨的女孩带着好姐妹和弟弟妹妹们加入了进来,虽然在嘴上还对李天养无依不饶,但其实心里倒是对他们一群人佩服的紧,越发喜欢跟着大家一起聚会了。而少年们,在这段日子里的实例教育下,虽然对女孩们的到来还是不以为意,倒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十分排斥了!
李天养也抓紧机会给大家灌输着自己从未来带来的思想观,毕竟只有亲身经历过得东西才会让大家有切身体会,这样才能更加深入人心,难以忘记。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让大家看看这个残酷的世界,哪怕是再不忍,李天养也逼着大家看着这一暮暮惨痛的事例。
收容逃难的难民人数早已经超过了谭门本村的人口,再说以这样的灾难,生存机会更大的也更多是青壮的男丁们,1600多的难民里就有近半的人是青壮,让谭门村里的几个主事压力倍感沉重,生怕一个不注意就引来祸患。尽管大家在尽量从难民召集人手来帮助大家管理难民,然而这样的人本来就没有几分战力,而且又是从难民里召集的,大家也不敢太过放心地使用,只能掺杂在村民的队伍壮壮声势。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消息,村里的粮食也不是给人白吃白喝的,除了老人小孩儿和生病受伤的人以外,其他的难民想要吃饭,就得帮助村里干活做事。这样一来,有了这么多的劳力加入,村里房屋修建的进度倒是快上一大截了。从震后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村里就已经建起来了十多栋小院,要不是砖瓦窑跟不上的话,怕是还能建起十余栋来。而且在自家和村外的难民营地里,大家还修建起一排排竹木结构,头顶茅草地简易房屋,隔成一间间分给一户户人家,倒不再一起挤在帐篷里了。
还有更大的收获就是,在这些各处而来的流民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手艺与技术人士。光是水平比比村里郎中技术要高超的医者就有4…5名,铁匠、瓦匠等生活类技术性公众更是多达数十人之多,虽然由于场地与当前环境的原因,还不知道他们的水平如何,但是矮子里拔将军,如此多的人里总有几个技术出众的吧!
而在这些技术人员里,最让李德几个人上心的则是一名懂得制作鸟铳和三眼铳这种火器的铁匠、一名粗略懂得制作弓弩的匠师以及三名知道制作船只的船匠!也不知道这样的人士是怎么跑到琼州这块穷乡僻壤来的,让李德几人是又惊又喜,把他们当宝贝一样供着,单独给他们提供了一栋刚建好的青砖小院里,千方百计想着把他们留住。
要知道弓弩和鸟铳这样的武器在明朝的时候属于管制武器,不想刀枪棍棒那样随处可见。任何人私自收藏与制造都是官府所不允许的。而在当时的明朝,海战更多开始向远程械战发展,以明朝水师为例,其主力战船为大型福船,船首配有大发贡炮一门,千斤佛郎机6门,迅雷炮20门,其余还有虎蹲炮啊,火筒啊数十门,更别说弓弩,鸟铳之类的单兵武器了,故此像李德这样的海贼碰到水师的战船只能落荒而逃。
而野心颇大的他们,当然不会只想着守住自己这三分地,现在水手有了,那就剩下武器了,他们当然也想像水师那般武装自己,只是人家水师的武器,很少流落在民间,只能高价从那些毛子手里买上几门,如今有了这样技术人员,李德他们当然更是喜出望外了,有这样的心情那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其他生活类的技术工种,李德他们就不那么上心了,就跟其他的人一起管理,有了什么需要才会想到把他们利用起来,平日都是当个普通人力对待。
对于这个,李天养想了几天,计上心头,死缠烂打跟自家老爹和几个叔伯磨了好久,才让他们同意李天养从中挑选几人,让他们教授李天养他们一些技术。这个时代对于这种技艺还是有一定的歧视,毕竟儒家独大,对于这些奇淫巧计都是不削一顾的,所以民间平民也是多有抵触的。
李德几个对于李天养发疯带着一群少年去学这些在他们看来没什么用处的东西,那当然是颇不以为然的,只是奈不住他带着几个小子一直死缠难打,最近又人手充足,不需要村里的少年们过度参与,再加上大家伙一堆的事情等着处理,哪有时间陪小子们在这小事上消磨,也就随口答应了。
有了李德几人的应承,李天养也扯着虎皮朝难民中搜选,选找在他心目中最需要的东西。虽然有着专门的登记,众多难民以前做过什么,有什么手艺,识字与否,在册子里也能一目了然。但是李天养也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