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因为彼此良好的关系,甚至影响到了附庸在诸罗山社周围的许多小部落,以前时常出现的暗箭啊,抢劫啊也少了,更多不同部落的土著们放下了手里的武器,转而扛起了李天养他们营地的农具,用劳动来换取到自己需要的物资。
(本章完)
………………………………
第219章 帮助
五月中旬,笨港已是有了几分夏季的酷暑,随之而来的,就是雨季的到来。好在年前种下的冬小麦,已经收获了,一亩产量不算太高,也就只有一石左右,但是按照刚刚开荒出来的土地计算的话,还真就证明了这些土地的肥力确实不错。有了明证在此,刚刚到来的这些流民看着金黄灿烂地麦粒,对于以后的日子,也充满了幸福的幻想。
李天养刚刚在这孤岛上度过了他的十六岁生日,本来按照计划,他是要回家去的,家里早就给他安排了加冠礼,可是营地外突发的情况,让他不敢、也不远轻易外出,只能放了家人的鸽子,留守在这儿了。还好的是,明朝加冠之礼并不固定,十五到二十皆可加冠,这次失约,也还能有下一次,最多是让祖母唠叨,父亲发发脾气了,债多了他也不愁了。
“小少爷,您身子金贵,这些粗活儿还是交给我们来做吧!”一个年老体弱的老汉,站在地里,对着一身短褂,挥舞着农具的李天养苦苦哀求着。
从来没有见到过,一方营地的管事儿跑到自家地里来帮忙干活的情况,老汉是又感激,又害怕。
“没事儿,牛大爷,咱们年轻人就是力气大,你看你们这地,要再不种点粮食,可就要耽误农时啦。”李天养抹了一把汗,笑着跟老汉说笑。
“这可怎么好意思啊!”老汉手足无措地看着李天养他们,不时为他们倒上几碗水解解乏。
老汉姓牛,名金宝,是这批招募来的流民之一。本来他家不止他一个,还有一个儿子和儿媳,栖息还有一对可爱的孙子孙女,只是运气实在不好,儿子儿媳上岛来一直都还不错,一家人辛苦劳作,也算是把李天养他们承诺的十五亩荒地给开垦出来了,可谁承想,就在这关键时刻,儿子儿媳却一下子染上了疟疾,双双病倒了。
一下子家里两个主要劳力就倒在了病床上,老汉一个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儿守着刚刚开垦出来的土地犯起愁来。眼看着别人家的地里栽种下去的红薯苗开始茁壮成长,而自己家里呢,好不容易开出的荒地上,又零散地长起了杂草,让老汉心疼不已,最后只能拖着一副老朽的身体亲自下地干活了。
本来按照老汉的意思,连两个年级尚小的孙儿也该上地里干活,为家里出把力的,只是李天养早有规定,所有年纪未足十五周岁的儿童,都要强制到营地开设的学堂里读书识字。有了这个规定,老汉也不敢违背,只好把一双孙儿给送到了学堂里学习。
直到李天养他们带着人过来检查,周围的土地作物长势情况,才发现了他们当中很多人家的难处。并不是只有他家一家是这样的情况,估计是为了赶工,及早把李天养他们承诺的土地给开垦出来,好多人家都是日夜苦战,到最后反而把自己的健康给耽误了。这些日子以来,黄悠然的药房那里地人流是络绎不绝,疟疾、中暑、伤风等等症状是放倒了一批流民,让他们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劳力。
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李天养当天就在营地里,跟少年们召开了一个小会,最后就商量出了一个办法。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营地里组织上几只队伍,专门到劳力缺失的人家去帮忙干活,至少,帮助他们把第一批种苗给种上地里去。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反对的,招募这些流民上岛来,本事为了帮助营地开荒,现在可倒好,反而是营地倒过来帮助人家种地了,还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好多少年心里都很不舒服的。不过,谁叫他们老大是李天养呢,凭着一张嘴,李天养愣是把这件亏本的买卖说成了是件双赢的好事。
因此,也就有了李天养带头干活,跑到牛金宝家地里来的一幕。
不过这事儿也是歪打正着,流民们不是不知好歹的人,看着这些个少年主动上地里帮忙,很多人家都是感恩戴德,但又无以为报的那种愧疚心理。想起当初,一群人竟然被别人挑拨,差点闹出事儿来,大家现在想想,都觉得无地自容。老百姓其实就是这么的单纯,他们容易被鼓动,但也容易被感染,一丁点儿好处就能让他们放下心防,主动融入到营地中来。
有了这些流民的主动融入,营地里的日子也越发的融洽了,往日还会出现土著跟流民之间的争斗,现在可好,大家都打成了一片了。每每到了下午农闲的时候,一大群光着膀子的汉子、少年,就挤在沙滩操场,水泥操场间,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土著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也是越发高涨了,有聪慧一些的土著,现在都已经能操着一口别扭的口音,跟一群人在那用汉语聊天、开玩笑了。
甚至到了晚上,为了能尽快融入到营地生活当中,好多土著们都挤在了营地开设的学堂里,就着几口昏暗的油灯,学习汉语。这,让作为汉语老师的张子懿心里充满了自豪,读书人,特别是读书读傻了的人,基本都有一种民族荣誉感,能把自己祖国的文化传播给这些土著,让他们见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张子懿觉得,这次出来,还真是没有白来!
当然,一个人教书肯定是满足不了营地里的需求的,要知道,现在光是营地里常住的土著们,就已经有上百人了,还有那时不时从山上下来打打秋风,置换一点生活用品的土著们,平均下来,一天在营地外的土著就有一百四五十人。
没办法,土著越来越多,李天养也不敢再把他们安置在营地里面了,要是哪天他们突然想不开,想要办点坏事儿,就凭李天养他们营地里的二百少年,还真未必能很快制服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所以,李天养他们就在营地的外面,给大家搭建了同样的竹楼,为了不显突兀,就连那些流民的营地,也都被安置在了土著们的旁边。
卡壳了,真的,前面写了两章都不满意,这章勉强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本章完)
………………………………
第220章 规矩
“红薯苗就这样插进土里,然后用土掩埋上就好,以后只需要等藤蔓生长出来,除一除周围的杂草就好。”李天养带着长生、得财手把手地教导着牛老汉如何耕种红薯。
“那、那就不需要施肥,除虫吗?”第一次种红薯,牛老汉还是不大放心的。
“您老就放心吧,这红薯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太过多家照料,只要插种成活了,基本上三五个月就能有收成了!”李天养给牛老汉打着包票,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这回流民们地里和李天养他们自己开荒出来的地里,十之七八都是种上的红薯,只因为这红薯的劳动成本低,对土地肥力要求不大,正好适合这些刚开荒出来的土地种植。因此,李天养他们在帮助大家种地的同时,还教导着流民们如何种植红薯,毕竟红薯这一产物,不是大明朝土生土长的东西,对于老百姓来讲,属于陌生的物种。
而且,李天养也有深层次的考量,养殖场已经开办起来了,不像在谭门那里一样,受到土地的限制,谭门营地的养殖场一直无法扩大生产。然而到了这里,大批的原始森林等待着李天养他们的开发,所以,从一开始,李天养就把养殖场的场地设计得很大,当然,受限于人力的缺口,至今只有鸡鸭的养殖进入了正轨,猪、牛、羊等家畜的养殖则一直处于小规模的饲养。
等到过一段日子,流民们的生活进入正轨,土著们也习惯了营地生活以后,李天养就可以从他们当中招聘人手,来帮忙养殖了。那么,种植红薯,就成了养殖场饲料的一大来源,家畜不比家禽,大规模饲养,每日消耗的食物比营地所有人口需要的食物都要多得多。而红薯藤蔓,则是最合适、也最容易获得的饲料来源。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李天养下定决心,让营地大规模种植红薯的诱因。
自从得知山东、河南大旱以后,李天养就已经在思考,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来帮助营地获得最大的价值。所谓价值,在如今的营地方面,其实也就是人口劳力对大家有些吸引力了。而要想获得更多的劳力,那么前期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做足,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