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群混蛋!”刘旺还能怎么办,跟了这么一群损友,和这么一个爱挖坑的老大,他也只能认了,最多也就只能是落得一个眼不见为净,一个人一溜烟儿钻进大船的船舱里去。
绑人运人,只是一些力气活儿,对于一干身强力壮的少年们来说,实在不是什么问题。至于刘旺,临了还是心中有愧,从船仓里抱出几套铺盖卷,帮他爹和几个大叔打了个地铺,同时帮他们盖上了一床薄被,免得他们受凉。
到这里,一切答案都差不多揭晓了。
怪不得今天夜里整个营地的人都变得鬼鬼祟祟的,原来是李天养他们一行人胆大包天,竟然动起了他父亲他们那艘回家的蜈蚣船的心思。虽然从小到大,李天养坑爹已经坑成了习惯,但是像今天这样,一下子把他爹的心头肉给偷走,这也算是达到了一新的境地了。
“开船!”李天养有些内疚,但是当站在船头,看着这艘六百多料的庞然大物的时候,一切都值得了。
毕竟是大船,几个少年人手本就不足,再加上村口码头离营地的码头也不远,根本不好升帆,所以只能靠着大家手动划桨,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船头给划动。
李天养打这艘蜈蚣船的主意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第一次,跟随他父亲他们出海体验海贼生活,见到这艘与众不同的战船时,李天养就对这艘战船充满了兴趣。只有真正身处这个时代,了解这个时代海船之间的差异,你才会知道船与船之间的差距,是可以有多大的。
前世,李天养看过一些小说,记录片,对于历史上那些只凭着十几艘、甚至几艘大船就敢跟一国之力相比拼的殖民者们,充满了好奇,也特别不敢相信,这会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这个时代,比这艘六百料战船大得多的海船,屡屡皆是,甚至有那三四千料的海船,跟这艘蜈蚣船比起来,那就是个大人跟小儿的差距。
但是!真要比较起行船的速度、灵活性与结实度的话,这艘蜈蚣船却能把那些庞然大物给甩到十万八千里去。
李天养也不是真的有心想要跟自己的父亲过意不去的,只是事情到了这一步了,他也无法可想,最后只能把连头转向了自己的老爹。从小到大,李天养就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安全,他是绝对放在第一位的,虽然,有些时候,他也会头脑发热地,置身于险地,但那毕竟还是绝少发生的事情。
当他们营地开始盈利开始,李天养就已经在打算着找人制作一艘精良的战舰了。可现实却是一盆冰冷刺骨的凉水,把李天养浇了个透心凉,就差让他感冒发烧了。
一艘四百料以上的海船,算上用工和用料,总体的花费就要在三千两银子以上。而这,却是发展五年的齐心堂一年多的利润了,钱还好说,只要是齐心堂好好发展,有这几年的时间总能攒下来的。可问题是,广州也好,福建也罢,这些造船的工坊里,也不是谁都能有本事造出一艘像样的大船的。
投石问路之下,李天养他们千辛万苦从福州那边总算找到一家船坞,花了两千余两银子,打造出一艘近三百料的福船出来,也就是李天养他们用来打渔,以及运货的那一艘海船。船造出来了,质量其实也不错,反正看起来也是蛮结实的,运行起来,也还是比较顺手的,那是不是说,李天养他们就能造出一艘合用的大船了啊。
问题是,李天养他们投身的事业,可是把脑袋别在腰上的伟大海贼之路,以这样一艘运货的货船去打劫别人,这就相当于拿着一把没有开刃的砍刀去人家屠夫案板上抢肉一样,怎么想怎么不可靠。要知道,人家海商也不是笨蛋,明知道海上危险重重,还不给自己加分保险啊,人家也是有水手护卫的,而且人家大海商的船,随便拉出一艘来,就比你这区区几百料的福船要大!
那就造艘足够大的战船呗,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这绝对是白痴一样的解决问题,明朝水师,有记载的战船,多数的选择,都是以四百料为基准,为何?船越大,那么就越是要牺牲船的灵活性,与它的速度。作为海贼,其实就是在人家官府的饭碗里抢食吃,没了速度和灵活性,人家水师一来,直接就把你一锅端了,让你没有下次出来作案的机会,死了白死,这是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所以,海贼事业混得好不好,除了看海员、水手们得力与否之外,更加看重的,还是身下这艘战舰的战力如何。
还是没有调节过来,明天我好好理理思路,今夜先这样吧!
(本章完)
………………………………
第164章 作案工具很重要
为什么作为一国水师,其主要战力全都为制式的四百料战船,其中原因,也是曾经作为一个门外汉的李天养所百思不得其解的。直到他亲身上阵,跟随李德他们一起经历过几回海贼之旅以后,才有所得。
四百料座船,按照现代的计算方式,差不多也就是在230吨排水量左右。而在明朝时代,有据可靠的记录,除了那无人知晓,至今只闻其声,而不得其所的郑和宝船以外,上千料以上的海船,以明朝的造船技术,确实是能够制造出来的,甚至有那两千料左右的大船。
这是李天养亲身所见,做不得假的。
如此一来,四百料战船,真要跟那些上千料的海船比起来,从体积上来说,却是是相差太大了。但实际上,从其对于海上作战的实用性上来说,两者却反而是小的比起大的来说要实用得多。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以我们中国的造船技术而言,而非欧洲同时期的造船技术。
明朝造船业,远洋贸易当中,十之**其实都是以福船为主,其中优势,首尖利于破浪,底尖能降低海水的阻力,吃水深,则能帮助船主运送更多的货物;同时,作为硬帆操风的利处,则是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风力,还能减少人员操做风帆的难度。因为硬帆是能够360度旋转的,这就意味着,任何角度吹过来的风,硬帆都及时调整角度来相配合。
但是,相对的,越是大船,其所需要配备的硬帆面积也就相应增大,而在明清之时,硬帆多是以竹篾,草席之类编制而成。这就意味着,硬帆的面积,从一开始就不能制作得过大,因为越大的风帆,其重量就越重,故此也就有了所谓的二桅、三桅之类的帆船说法。
然而,这个办法,其实只能治标,并不能治本。这也就是,越大的福船,其本身的速度会越慢,原因就是,风帆面积不够,造成的风帆的受风面不够,从而使得推力不足罢了。
作为海贼和水师的首选,对速度的要求是放在其心里的第一考量。如果连一艘海船都追不上的话,那作为一个海盗,那实在是太失败了,而如果,一艘巨大的战船,却因为速度跟不上海贼的缘故,而无法保障周边海域的安全,水师又呦呵岩棉面对众多背景深厚的海商团体!
灵活性上,那就更不用多说什么了吧。笨重的大船,想要掉个头,都需要拐上一个很大的弯度才行,这从简单的航行距离上来计算,所需要花的时间就是小船的一倍以上。
同样的道理,作为当时明朝顶尖的技术,水密隔舱技术,这造就了明朝远洋船只漏水沉没的风险,与之而来的,则是船体坚固度的下降。虽然明朝也有补救的办法,像四百料战座船,就采用双底结构,加固了船壁的厚度和坚固度,但是也减少了船体内部的容积,增加了造船的成本,这是商船所不会采纳的技术。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造就了明朝四百料战船的主力地位,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喜欢这方面的哥们儿,可以去百度一下。我也只是一个半吊子水平,就不在这里献丑了,免得有那喜欢专研的哥们挑出刺来。)
故此,明朝时期的沿海一带,海贼也好,水师也罢,其实多数的战船,都是四百料左右的福船,或者其他海船改造而成的。综上所诉,水师与海贼座驾的选择当中,速度大于灵活性,而灵活性又大于坚固度,最后才会考虑到船体内部的空间大小。
而蜈蚣船,则是李天养这些年来所见过的,最为出色的海贼战船,也是他冒着天大风险,也要把它弄上手的原因。
虽然只能照应着黯淡的月光,但是也不难发现到这是一艘出色的海船。光是狭长的船身,从简单物理学上就能告诉大家,它的速度是多么的出色。
长度约有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