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橚知道这事儿不能勉强池初夏,而且皇宫复杂,他身为亲王都感觉面对那些人十分疲累,觉得恐怖,就更不愿意池初夏去涉险,毕竟自己不能时时陪着她,如今诚意伯没落,她没有后盾,回应天的话,若冯嫣然有心刁难,自己也不见得能够护其周全。
定下三日后他们启程,池初夏会跟随周王与临安公主等的皇家护队一起回滁州,之后她带着荷叶和何冰他们从滁州出发去往仙人谷。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道圣旨将所有人都震懵了,这圣旨竟然是直接自应天而来,颁给池初夏,点名要她来接。
心中忐忑不安,池初夏望了周王一眼,朱橚在她耳边轻声道,“放心,不管是什么,本王给你撑着。”
池初夏稍稍镇定,而后跪下行大礼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旨意宣读完,所有人都呆住,包括朱橚都卡带了半天才反应过来。
太监笑眯眯的来到池初夏跟前,“郡主殿下,还不接旨谢恩?”
池初夏被震的不知如何是好,这才举手接旨叩首谢恩,刚才宣读的旨意,打开圣旨,确实没错,朱元璋竟然封了她做千帆郡主。
千帆取过尽千帆乘风破浪之意,而在这明史之中,按照大明制度,皇姑是大长公主,皇帝的的姐妹是长公主,皇帝的女儿则是公主,每个都授有金册,俸禄达到两千石,而亲王的女儿便是郡主。
她池初夏何德何能能与亲王之女扯上关系?要知道现在太子朱标是长子,其孩儿也都不过几岁而已,长子朱雄英也还是个孩子,而晋王与秦王他们的孩儿就更小,怎么着也轮不到自己封一个郡主吧。
圣旨的意思,大概就是她救燕王与周王还有楚王有功,以及其他一些极尽赞美之词。宣旨的太监扶起池初夏,笑着解释道,说是燕王殿下回去,带回去许多池初夏培育的芽苗,以及之前送去的硕大桃子也是她的嫁接技术培育而出,加上她在河段所出的清淤方案,其个个令朝堂上下无不震惊,因此朱元璋本着惜才的原则,即便池初夏是女儿身,也破格封为了郡主,与靖江王朱守谦归于一脉。
且命她随同此次一起前往应天面圣。
………………………………
第137章 秩序
进京面圣!
池初夏接过圣旨整个人都处在震惊之中难以缓过神儿来,而且被封郡主,是会享有朝廷的俸禄,出生日期以及出嫁还有死亡日期也将会被记入史册,但便顾整个大明朝历史,也不曾会有千帆郡主这个人。
虽然这个封赏来的莫名其妙且让池初夏满心忧虑,但是武当派门人却对此十分欢喜,认为这是好事,她现在是被武当派视为与张三丰同属仙界之人,而且武当向来虽然鲜少与朝廷作对,但江湖势力总归被朝廷忌惮,而且有限的社会资源也大都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而有了郡主这层关系,今后武当的发展也会有上诸多的便利。
然而池初夏明白,武当将此视为与朝廷交好的一个枢纽,那朱元璋又怎不是利用她而想与江湖势力挂钩,一个江湖的武林盟主的号召力绝壁是大过一个朝廷大将的。
虽然她不想进京,但是有这圣旨在,抗旨的罪名可就大了,因此只好作罢掉回仙人谷的打算。
朱橚揽着她,“婉儿放心,我会尽一切来保护你的。”
池初夏点点头。
很快他们收整行装从官道回应天,临安公主笑道,“实在未想到,你竟会被父皇封为郡主。”
池初夏对此不发表意见,只道圣心不敢揣测,而她也直接用信鸽与甄月进行联系,要知道封郡主可是大事,还尤其是她这种半路冒出来的平民封郡主,肯定会被史官记载史册才对。
宁国公主依旧是与池初夏不对眼,池初夏也不甩她,反正她也不能拿自己怎样,除了来阴的,不过来阴的池初夏也不怕。
而另外一个众人讨论不休的话题便是秋闱(wei)。
自打蒙古人统治中原之后,在元朝时期,科举考试是萧条的中落时期,不过这四书试士的先例,却是由元朝所开。
而朱元璋上位以后,这科举一直是历代汉人极为重视的文化传承,从朱元璋在服饰上的要求都仿照大汉时期就可看出他极为重视汉化,所以科举制度也又重新被其重视起来。
在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输送考生的一个途径罢了,诸多学子依旧是在家自读,不过明朝建立,进学校,却是成了科举的必经之路。
而科举是分为四个制度,在现代的时候,很多人看电视剧,经常会听到秀才举人等称号,但是很多人对这些称呼的位置其实很懵懂。
而科举的四个级别,第一级是院试,考过院试者,便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秀才,以池初夏的角度来看,相当于小学毕业。
而第二级就是乡试,只有得到秀才称谓之后才可以参加乡试,乡试考中者就是举人。
乡试之后会划分名单,第一名就是三元中的解元。
第三个级别则是会试,会试考中就是会元,池初夏将其视为高中毕业。
最后便是殿试,殿试这个现代人就很能理解了,由皇帝亲自主持,估计要跳脱大学毕业成本硕连读完的一级高才生才对。
殿试完了以后,就会从会元之中选拔出人才划分等级,第一等便是‘进士及第’,第一名自然就是状元郎,然后是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叫做‘赐进士出身’,招收的人员会多上许多,第三等叫做‘赐同进士出身’,人数也不在少数,各地官员则就从这些人中开始选拔任命。
池初夏本十分反感科举制度,这种模范规格化培养人才,造成了许多怪才的流失,而一个人的名声地位全由此来定,造成万人读过独木桥,一朝成凤改头换面,实际上对社会用处不大,而且这是中国教育的缺陷,只会死搬硬套教学,削掉每个人的长处,这样并不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却是多了一群死读书的痴人。
而且读书人为了功名,还将头悬梁锥刺股当作美德去教育下一代,这只说明了中国教育的病态,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导致厌学等情绪。
不过现在池初夏倒也并不如此看,首先,这古代科举与现代教学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首先秀才们必须人人写得一手好字,因为想从万千学子之中脱颖而出,如果写的字东倒西歪如狗/爬,是不可能通过乡试的,而想练得一手好字,是极为考验人的耐性,记得曾看过一篇报道,流传出的历史上清代最后一个状元的字体,堪比字帖,工整好看,从字看人。
而且考个赐同进士出身也许可以花点儿钱打打关系,但是想做进士及第,成为状元,榜眼以及探花,这就要求有绝对的真才实学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不然糊弄皇帝,分分钟让你人头落地。
所谓秋闱,指的便是乡试,要三年才一次大考,所以此番朝堂上下十分的热闹。
而官道上也诸多考生前往各城参加秋闱乡试,池初夏他们这一行,鸣锣打鼓,皇家护卫开道,里面坐的不是亲王就是公主,威严与气派,自然让那些人向往不已,很多考生都还处于家境贫寒的状态,谁不想一步登天,享荣华富贵?
周王用斗篷将池初夏裹紧包在怀里,马车的车窗帘子开着,可以一路看外面的风景。
池初夏此时便明白了,科举制度,是中国势在必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因为这世界不会人人平等,人那么多,可是资源却是有限的,人人都想得到那些资源,而资源注定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科举制度虽然弊端重重,却给了贫苦人一个通往富贵的道路,即便这道路难走,万人争抢,但依旧是减少了战争的发生,人类,你只要给他一点儿希望,就可以有效的抑制他在绝望之地反扑。
如若没有这点儿通往富贵道路的希望,就像元朝,自然被困于下层的人士看不到出路,所以各方起义不断,战争势在必然。
而每一个朝代的兴起,都会经历繁荣昌盛,而后落寞,与此同样分不开,贫苦人通过这点儿希望来向富贵进军,每几年,就会有人鱼跃龙门,成为底层百姓供养的对象,而这个跃入龙门的鱼逐渐增加,底层所要供养的支出也会相对加大。
而跃进龙门的鱼成为那少部分掌握资源的存在,他们要守住地位,就会形成所谓的官官相护状态,因为现在他们是一个集体,他们要做的就是打压底层,巩固地位,而底层的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