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崇只是带点恶意地想,《西游记》中唐僧带着四个徒弟,眼下江山依旧姓隋,应该没有唐僧,而是隋僧。杨崇特意让张亮调了一匹白色青海马给玄奘做坐骑,另外要求草堂寺选派三名武僧同行,在礼部安排公文。玄奘听了一愣,越王杨崇可不是信佛的人,如此相助实在出人意料,玄奘急忙谢道:“武僧同行就不用了,小僧是去求学的,不需要铺张。”
杨崇笑笑说:“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玄奘从长安到巴蜀,走河洛,可曾动过情?”
(本章完)
………………………………
第712章 僧团
满室愕然,杨崇的四句诗和本来无一物的那首诗相似,说尽了佛门弟子遇到一个情字的为难;玄奘年少,长相俊美,风度翩翩,有一种大家的气势,能让草堂寺头疼,自然是看到玄奘的潜力。这样的人物,如此的年轻,要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情感上的事,让人很难相信,关键是玄奘自己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家人不打诳语,玄奘看上去也很纠结,最终还是平静地施礼说:“王爷高才,有些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一切就依王爷的安排。”
看样子是赌对了,本来嘛,越是有才情的人,越是容易让自己遭受磨难,玄奘的佛心不可能是天成的,应该是在磨砺中培养出来的,应该有那种温情的一刻。杨崇笑笑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玄奘,你一路上会遇到种种磨难,还望你坚守本心,西去就不要回头。本王承诺,等你十年、二十年后带着佛经回到长安,本王会给你出书的机会,你自己沿途做好笔记,莫要让本王和草堂寺的高僧们失望。”
玄奘胸怀大志,聪慧无比,哪能听不出杨崇的点醒,只要杨崇还在把持朝政,就不能动摇草堂寺,不管佛学上辩论如何,官府的权威性不容挑战。杨崇的安排,就是要让自己的西行有官方的色彩,玄奘没有控制佛门的野心,闻言颔首笑道:“小僧谨遵王爷教诲,定不负王爷厚望。”
但是对杨崇重视草堂寺的原因,玄奘还是不清楚,只能百思不得其解地离开越王府,和他争辩的僧人也被送回草堂寺,顺便带了一封信给草堂寺的中外高僧。除了帮助阐述玄奘的设想外,杨崇还增加了一首佛诗:“抱包初舍蔚头蓝,京月松风处处参。他日惠林为上首,几年弥勒作同龛。真珠撒帐开新座,飞鸟衔花绕旧庵。云散关中长安友,独依香火思何堪。”
这是秦少游的诗,希望名僧佛印在佛门更上一层楼,杨崇不过是把南方的地点改到长安,提醒草堂寺,要和玄奘保持香火旧情。一天两首诗,杨崇的举动震醒了草堂寺,一改原先不管不问的态度,挑选武僧和随从,把玄奘的僧团组建起来,以保留双方的香火之情。
杨崇关心的还是墨庄和墨焯书院,长安的几所学院开设后,在生源方面并不理想,大隋现在还是千里读书只为官,权贵的家族和有志气的平民还是不屑于这些理工科,认为阻碍自己的仕途。再差一点的老百姓没有能力参与,不说官府的审核严格,在读书考试方面,寒门子弟教育的程度还是与士族有差异;虽然小学培养了有基础的学生,但是小学那种基础教育是为了识字和数学普及,与上学院的精英要求截然不同。
墨焯书院是个另类,由于杨崇自身的影响,墨庄有大量的产业,对专业人士的需求一直在扩大,学生不仅素质明显高,更是每年列出的招生名额都供不应求。政事堂很自然地把这种事情塞到杨崇的手中,希望杨崇能在不对官吏改革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山南学院与国子监还有一定差异,但是对墨焯书院的一枝独秀很多人不舒服。
长安已经有一种言论,墨焯书院是靠着权势占据了优势,虽然不是真的,但是流传与真相无关,关键随着杨崇的地位声誉越来越高,老百姓相信,墨焯书院的学生自己也相信。负责墨焯书院的副山长庞焕为此退掉了十几名学生,几乎都是大人物介绍的勋爵子弟,让学生的家长很不高兴。
但是庞焕很淡然,见到杨崇与杜淹过来丝毫没提这件事,不过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中,杨崇特意说了这件事:“当年我和宇文师兄、庞山长想办墨焯书院,是为了发扬墨子、刘焯的求学精神,弥补大隋在理工科方面的差距。这所学院培养的学生不是为了做官,也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著书科学研究,不求最好的学生,只求最合适的学生;庞山长开除那些学生的举动我赞成看,我会向那些家长解释。”
杨崇说的是实话,墨焯书院最杰出的学生细封步赖、吕岩、谢能羽三人现在名声大振,但是也没做什么官,反而是每天奔走在各地,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即使杨崇的大弟子李淳风到现在还是在长安的银行里负责,升迁远不如那些后来跟随杨崇的人,在杨崇、庞焕的心中,墨焯书院只是理想和信念的延续而已。
王孝通和毛暠是资格最老的老师,王孝通站起来提议说:“山主,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规划上,在河西,讲究的是专业的博杂,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同时上几个专业,三年不毕业五年不毕业没关系。到了长安,我们几乎是在向国子监靠拢,专业砍了一半,学生反而增加一倍,这样就无法再按照兴趣来安排,人多了,就要有管理,最关键的是除了我们和军队,其他人要学生不是去研究,而是窥视学术上的技术。”
杜淹笑了笑,这是杨崇推行自己政治理念的代价,墨焯书院从一个私人学府变成半官方身份,这点阵痛是难免的,实际上现在的墨庄才是原来的墨焯书院,真正有兴趣在学术上的学生都被送进了墨庄和科技城。王孝通和毛暠的专业在数学,才被继续留在书院,像玉坚子和王伏等人,几乎已经不教书了。
庞焕低声提议说:“越王,不如再分一分,把学院缩小,每个专业都只留下二十个学生。”
庞焕提过一个计划,在酿酒、机械、钢铁、造船、造纸、地理等专业上下功夫,培养专业人士;杨崇听懂了庞焕的意思,现在正是时候。庞焕点头说:“把数学等专业转到山南书院或长安大学去,墨焯书院恢复十个专业,但人数压缩到两百人左右。至于哪些专业,我和庞山长再商量。”
(本章完)
………………………………
第713章 难办
墨焯书院现在有七百多学生,一下子要转五百人去山南书院和长安大学,把学院里的学生都吓一跳;长安城得到消息,立即跟沸水开了锅一样,姜菲第二天一早就赶了过来。杨崇与姜菲谈了一次才知道,现在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河西、青海的学生几乎全部是军中将领的子弟和部曲,山东河北的学生都是士族出身,反倒是关中和江南的学生大部分还是按原来的标准在招生。
杨崇问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姜菲苦涩地说:“我也是考虑到你的背景,需要大量的跟随者,再说这些小孩子培养出来,迟早是要派上用场的,所以我同意了单雄信和房玄龄的建议,让人在招生的时候择优录取。你现在要是改革书院,会在山东和河西造成大震动的。”
杨崇忽然明白了,玉坚子为什么要收杨信为徒弟,这种情况应该是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了,只是自己位高权重,过去的朋友有很多话不能当面说,自己一路猜测,最后还猜错了。杨崇默然走出房屋,杜淹和李淳风正站在门外,杜淹看见杨崇笑着说:“我还没有去过墨庄里面,今天你正好在,不妨带我进去长长见识。”
李淳风是杨崇的大弟子,墨庄很多的供给都是李淳风负责,出入随意,闻言朝师傅笑笑,提醒杨崇杜淹有目的;杨崇笑着说:“没那么邪乎,墨庄就是第二个山南别院,就怕你看了没兴趣,感觉浪费时间。正好我现在也没有事要做,我们就当散散心吧。”
墨庄没有建立在群山之中,而是冠冕堂皇地建在平原之上,就是不想外人多加猜测,包括墨庄的农田和庄前的小街都是起着同样的作用。墨庄四周的良田都是墨庄的产业,从每条田间小路都可以走到墨庄,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田里的庄稼,小麦、甜菜、棉花、马铃薯、荞麦都有,分割田地的是桑树和茶树,似乎就是为了研究方便。
杜淹一面欣赏着大自然的风光,一面自顾自说:“墨焯书院的学生也不适合去那些学校,一边是傲气凌人,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