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看着杭州成为吴郡一样的城市。”
和吴郡一样,所有人听到这个结论都一惊,丹阳郡虽然是江南的政治中心,但是在江南最富裕的城市还是吴郡,那可是上千年来的积累,杨崇竟然说杭州只要六年就可以与吴郡一样。不过杨崇在这方面战绩骄人,高昌、张掖就是先例,能以一城之力振兴一方。倘若杭州能象高昌一样,杨崇就能在江南再造一个财富之路。
杨崇心里有底,就是穿越的优势,不说一千多年以后那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是南宋的杭州那也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唐代后期,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每年商税高达五十万缗,几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后来吴越王钱镠建都于杭州,杭州成为住户十余万家,闽海商贾出入的胜地。
到了宋朝,杭州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号称东南第一州。南宋咸淳年间,光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人口就达到四十三万多,一州九县总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万。马可波罗在元朝到杭州的时候,惊叹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张伯坚上岸后,得知杨崇不仅带来人任命自己为征东将军、七十二岛总岛主的任命,还将给自己配备了十套希腊火、五十套床弩和两千套配备了兵器、弓箭、盔甲的装备;张伯坚顿时大喜,拜谢杨崇后说:“贤弟,你可帮了我大忙,我向你保证,绝不背叛大隋;将来你要是出兵海上,我必定全力相助。”
杨崇介绍崔弘丹给张伯坚说:“崔先生会给你安装好所有装备,不过大哥你要记住,希腊火用的脂水都是经过配置的,我们给你装二十船的油箱,你可以换着用;但是你在海上无处补给,一定要省着用。等在华亭的码头建好后,我会在华亭设立一个补给点,你的船可以从那里补充脂水。”
张伯坚第二天便把张家在扬州的三座船厂交给了杨崇,就算自己海外称王,大家族还是不可能全部搬过去,还需要杨崇照顾,还需要杨崇在大陆提供源源不断地兵械、消费品等物资,小小的船厂对于江山霸业来说,根本所不了什么;杨崇让周绍基打了收条,买船厂、工匠的钱在以后户部与张伯坚往来的清单里扣。
周绍基只能叹服杨崇做生意的手段,河西军现在连战连捷,缴获的盔甲军械在仓库里压得太多,被杨崇拿来与张伯坚交易,也是一种生财之道。这批器械,包括希腊火、床弩都是击败唐军的战利品,被军械坊整修后,送给了张伯坚;所以听到杨崇许诺半年后,在交易中免费提供一千件刀枪给张伯坚,周绍基忍不住笑了。
但是杨崇还是向张伯坚、周绍基等人讲解了自己对七十二岛的设想,张伯坚应该自己种植甘蔗、稻米、凤梨等农产品,杨崇可以向他们提供陶器、兵工等工坊,保持双方的长期贸易,毕竟离大陆只有一千多里海路并不是太遥远,离流求就更近;杨崇还许诺,在张伯坚建国后,杨崇将派官员和学者前去交流,帮助张伯坚从中原迁移三十六户到七十二岛建立隋村。
张伯坚边听边点头,对于立国虽然一直是自己的志向,但是张伯坚还没有杨崇考虑的那么细致,作为一代枭雄,他明白杨崇的举措的用意,就是确保张伯坚建立的属国从文化到政治上,都跟随着大隋的脚步。三十六户看起来人数不多,但是能帮助张伯坚树立依附中原的思路。
说到最后,杨崇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大哥,你需要多长时间,平定七十二岛?”
张伯坚的表情变得严肃,认真思考了一阵说:“三年,依我现在的实力,想要占领七十二岛,不出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但是建国需要人口,我想留下岛上的那些海盗,让他们为我所用,所以情愿多费一点时间。”
杨崇欣慰地点头说:“大哥,你有这个想法我就放心了,不用担心物资,再困难,我也会满足你的。”
张伯坚晓得杨崇不是敷衍自己,按照杨崇飞速发展的实力,养自己这不到一万人的团伙,确实不是什么太大的压力。周绍基今天算是上了一课,张伯坚的犹豫正是当年杨崇不愿意攻打长安的理由,未战先考虑战后的建设,这和当先的李唐、突厥是完全不一样的理念。
江都的事情圆满结束,政事堂松了一口气,大佬们最担心的绝不是屈突通,就算左骁卫起兵成功,那也不过是萤火之光,一巴掌就能扑灭。大佬们最担心的还是楚王杜伏威在江南的根基,这一次王要汉与辅公祐的换防,使长安的手正式伸进了江南,加上吴郡、余杭的布局,可以与原来江淮军的势力平分秋色。
江都留守是三大留守之一,与鱼俱罗、张瑾并列,辅公祐是高高兴兴地上任的;江都的繁华远不是丹阳可比,左武卫的将士们也是兴高采烈。杜伏威听到一些风言风语,难免有些郁闷,杨崇真的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太会利用机会了;依着对老友辅公祐的了解,得到这样一个位置,他从此对杨崇肯定是言听计从。
下班的时候,杜淹特地喊住了杜伏威,邀请杜伏威过府饮酒,杜伏威明白杜淹肯定是有话要说,欣然前往;杜府不是越王府,没有那么多古板的规矩,美酒当歌,歌舞一场接着一场。杜伏威喝道微酣,放下酒杯,豪爽地笑道:“杜大人,如此盛情款待,想必是有事情要说。”
(本章完)
………………………………
第566章 金陵铁厂
“痛快。”杜淹一拍巴掌,让歌伎侍女家奴全部退下,只留下管家在一旁侍候,微笑着说:“越王来信,在丹阳郡发现铁矿,考虑到百越中工匠较多,准备在当涂县建一座铁厂,叫金陵铁厂,想邀请王爷参与。”
当涂、金陵铁厂,杜伏威心中一凛,杨崇够厉害的,以前的种种布置总让人有些看不懂,就是政事堂的大佬们都私下说不解,原来玄机在这里。这么机密的事情,杨崇都没有让姜夺出面,眼前的这位吏部尚书杜淹,看起来真象官场上传说的那样,是杨崇的知己,杜伏威微笑道:“不知道有哪些人参与?”
杜淹心领神会说:“目前定下来的有辅公祐、汪华、顾曦、闻人遂安、孙士汉,越王说了,为了供应江南的军队,还有技术保密,他派出的人归盐铁司,只负责这座铁厂生产,周围矿山以及民用渠道全部不插手,股份你们自己商议。盐铁司保证铁厂年产量不低于两百万斤,军方需求不低于一年一百五十万斤。”
杜伏威听懂了,多出的产量就是自己一伙人可以卖的产量,五十万斤,相当于原来谢家在江南的两座铁厂一年的总量;杜伏威心中一动,恍然大悟,谢家的铁厂铁铺被封了,现在都在军队的监管下,自己这些人也是可以买下来的。杜伏威斟酌着说:“杜大人与越王是莫逆之交,越王对江南的生意不感兴趣?”
杜伏威如此小心,看样子杨崇在商城上的名望不是盖的,杜淹笑笑说::“越王来信中说了,他就不参与了,提供工匠只是为了保证技术不落到其他国家去。不过越王希望后面在华亭、崇明两县安置山民时,各位能鼎力相助,他准备安置三万人去华亭,一路移民的物资与两县的开发,都不是小数。”
这是好事,杜伏威作为尚书令,关注的就是这方面的事,只要杨崇能利用自己的封地和屯田军,让两座新建立的县容纳三万山民,安置二十万百越的计划就算完成了,尚书省就可以交差了。杜伏威一口答应,摆明了自己以后是铁厂的大股东,郡县出物资也不需要自己掏钱,何乐而不为呢。
杨崇回到洛阳,接到杜淹的回信,立即安排咨议典签司马才章前往自己的封地担任总管,冯齐整的两个徒弟天风、天机随同,府里则有杨巴、李行跟着,杨巴是府里的老人,做事比较规矩;李行是立春的大儿子,不仅学得了李春的手艺,还是墨焯书院的学生。墨焯书院则有崔弘丹领头,派出二十名参与过造船、造码头的学生前往。
司马才章是参与制定计划的人,晓得杨崇的全部规划,杨双已经在华亭县建立起一个小集市,杨雷带人开垦了五百亩良田,在越王府还不能大力投钱的时候,自己就是在选定的那一处避风地带建码头,顺便造一个小型的船厂。杜差的屯田营会安置两万山民,剩下的一万人就由两县和越王府安排,劳动力是肯定不成问题。
杨崇还安排了一批刚出道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