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翻和徐康联袂前往,周谦表示不知道;无关淬天阁的机密和李唐的某些隐私,宫易拙还是愿意说的。投奔杨崇,除了是对李渊不再认可,宫易拙仍然希望能够延续淬天阁的命运,不想让杨崇觉得自己自命清高;宫易拙知道的还是江湖中的徐鸿客,吴郡苏州人,十五岁开始云游天下,二十四岁在江都,三十岁定居齐郡。
宫易拙微笑着说:“在李渊那里,我没有见过徐鸿客,他被我们注意,是在江都的时候出入四大道场,被誉为武林中下一代的佼佼者。当时他去齐郡,我们不清楚原因,现在看,王薄、孟让谋反,杨崇奇怪地收留罗士信,都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孟翻、徐康一呆,那该是多早的时间啊,两人谢了宫易拙回头;孟翻让徐康找孟让画出徐鸿客的头像,自己匆匆去找杨崇商量。孟翻有一个感觉,卫玄对杨崇的态度改变,与徐鸿客都有关,卫规正是在卫玄出任长安留守的时候,回到卫玄身边的。杨崇听后赞同孟翻的观点,反正现在江都等地区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吩咐孟翻一项项查。
卫玄之死在朝堂上还是掀起波澜,很多人猜测杨崇肯定是提了某些要求,卫玄才自杀的;双方辩论得越来越激烈,卫尉梁硕建议彻查或禁止“杨花落尽李花开”的童谣,被杨崇拦住了,杨崇随便地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这是老百姓对朝廷的担忧,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考试,成功了,最终消灭李唐,失败了,就是连绵不断的战火。”
作为穿越者,杨崇对朝代兴亡的认识超过殿中的任何人,根本不相信所谓童谣就能改变局势;杨崇更担心的是百姓的生计,没有的吃,老百姓才会造反。杨崇让虞绰宣读和解释了对河北的政策,免税,从河口仓提供粮食,清查与李唐勾结的叛逆;前两条是稳定民心,后面一条是弥补财政,能和李唐勾结的,那一个不是地方上的豪门世族。
殿内一阵沉默,杨崇对待世家的态度天下皆知,那些站错队的家族,必定会承受血雨腥风;但是没有人出来说话,李世民还虎踞北平,没有人敢担保这些人不会接着再干让杨崇不快的事情。卫玄的事就是明显的例子,若不是害怕,卫玄都七老八十的人,何必自杀。
司农卿慕容正则出来缓和气氛,报告了一件喜事,就是占城稻的推广,在江淮之间推广的占城稻百分之八十都种了两季,产量是原来一年的两倍还多。张伯坚的粮船运回来两万石有点晚,在长江两岸,尤其是昆山等地试种,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六成的田地还是多收了一季;明年司农寺将在江南推广,大规模种植占城稻。
慕容正则的眉宇间都洋溢着喜气,能在自己手中推广占城稻,必定是可以青史留名,哪怕是顺带的一笔,足矣。大殿上更多的人则是遗憾,要是这种粮食能在关中成长,关中必定能恢复历史上天府之国的辉煌,可惜了,主要的地域是在江淮军的地盘上。
御史皇甫无逸出列问道:“丞相对江南什么打算?”
皇甫无逸对杨崇横扫天下再没有怀疑,因此不惜得罪人出来一问,河北、山东哪怕打得全是碎片,大不了是重建;但是江南,杜伏威控制着十几万大军,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江淮军出身或是降将。一旦粮食大增,吸引百姓居住,谁能担保在李唐开出条件,或是杜伏威哪一天醒来不改变主意,重新割据。
杨崇温和地笑笑,示意杜淹来解释。杨崇考虑的还是把太湖粮仓的作用发挥出来,另外就是着手解决南蛮问题。杨崇一时兴起过下江南的冲动,可是也知道河北山东需要做的事情太多,硬生生按下性子,等以后再说。
吏部尚书杜淹出面宣读了杭州方面的人事安排,出乎大多数人意料,政事堂任命李靖为东南行道元帅,辅公祐为左武卫大将军,王雄诞为会稽郡守,阚陵为丹阳郡守,陈陵为吴郡郡守,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江都留守,于钦焘为江都郡丞,李百药为中书舍人。所有人关心的江淮转运使,最后敲定的是寇九珙,礼部侍郎由虞世南接替。
这次河北大战,多少人明里暗里赞叹杨崇对罗士信、刘黑闼、宋金刚知人善用的同时,也在惋惜杨崇手软,当年没有派人暗杀了李世民。杨崇如此安排,想必有着他独特的考虑,于钦焘、寇九珙都是杨崇信任的人,尤其于钦焘,和杨崇关系莫逆,在河西军进入长安后,就在户部挂了一个员外郎的虚名,整天各地跑来跑去,没曾想这次被杨崇忽然启用。
其实左骁卫的长史崔德本和左骁卫将军费曜都比于钦焘有经验,但是杨崇晓得屈突通对杨广一家的感情,不想给杨慈佑等人有下手的机会;于钦焘是肯定不会听屈突通的。为了加大力度,杨崇把一直在狱中的裴虔通、牛方裕、薛世良、唐奉义、高元礼五人放了出来,让他们戴罪立功。
(本章完)
………………………………
第530章 公祐入京
裴虔通、薛世良、唐奉义外放江都附近的六合等县县令,牛方裕担任虞侯府户曹参军,高元礼担任虞侯府铠曹士参军。裴虔通等人都是宇文化及的同党,参与了江都之变,窦建德活捉宇文化及的时候,将五人生擒献到长安,一直被关在监狱中。现在五人被释放,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一个信号,杨崇要改变策略了。
对于江淮军,杨崇决定召辅公佑、李百药回长安,给杜伏威写了一封信,让杜伏威自行决定何时回长安,并解释为什么要辅公佑回长安,是准备安排辅公佑在解决李唐后出任江陵等地职务,到长安是学习,也是筹备日后的班底,毕竟江淮军在管理地方上差了点,王雄诞等人以后也可能要轮流回来学习。
江淮军接到命令,并没有多大反应,杜伏威明白,杨崇对于官员的执行能力看的很紧,这是执政必经的过程,就看杨崇对自己两个义子的安排,说明杨崇不防备自己。辅公佑和杨崇是旧识,带着大量的礼物,就直接到长安;随行的李百药明白,自己是李渊的支持者,在长安并不待见,杨崇是担心自己影响杜伏威,才让自己回京的。
辅公佑到长安第一件事,就是到越国公府拜见,杨崇收了辅公祐的两箱礼物,和辅公祐见面后相谈甚欢;辅公祐走后,崔瑶点完礼物说:“相公,这里十之八九都是皇宫里的奇珍,江淮军在江都可是抢掠了不少。”
杨崇笑道:“要不抢掠,那就不是江淮军了。你把礼物归归类,留两样给我送人,其余的你们三个分了。”
“准备送男的还是女的?”女人在这方面天生敏感,崔瑶几乎是脱口而出;杨崇揽住崔瑶,摇摇头笑说:“是给崔商珪和崔婉儿的,作为府中仅有的歌伎,一年当中总要赏赐一点,不至于让她们太过绝望。”
崔瑶知道姜菲前两天才去看过崔商珪两人,很乖巧地不再多嘴,转移话题问:“是不是要免去崔民干的河北安抚使一职?”
当时河北还在窦建德手中,安抚就是一个随便说说的意思,给崔民干算是一个虚职,但是现在半个河北到手,安抚使就要奔赴河北了,崔民干就显得不合适了。杨崇点点头,低声说:“准备让崔民干担任散骑侍郎,派一个有份量的人去河北。姜菲说,崔商珪两人过得有点寂寞,有空你去看看。”
崔瑶答应一声,死命地掰开杨崇的手,这位越国公什么都好,就是在家里不注意场合,有时候太随心所欲,亏得到现在没有下人进来。杨崇见崔瑶去叫崔五娘,自己索性回了书房,突火枪的设计进行到一半,还要抓紧时间。
过了几天,杨崇又让姜夺和杨公卿先后请辅公祐赴宴,最终断定,在历史上辅公祐造反,很可能是被李渊长期不信任造成的,作为杜伏威的副手,留在江淮军的第一人,时时要担心背锅,也不可能越过杜伏威与李渊联系,赌一把成了仅有的选择。杨崇同意了辅公祐利用江淮军旧部筹建左武卫的设想,安排辅公祐去河东、河套考察。
河北、山东的局面还是没多少改变,山东士族还是抱着自己是地头蛇说了算的心态,甚至有袭击官府粮车的事情发生。李世民最后很干脆地放弃挣扎,说明李世民是个高明的战略家,料定河北会为了粮食等生存问题产生矛盾,杨崇赌的就是自己可以找出一条出路,让李世民后悔莫及。
杨崇不允许有人在原则的事情上跟自己捣乱,不同意收回处罚李唐同情者的命令,反而向军队下令,一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