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还没有造反,杨崇凭什么断定鱼俱罗会去江南。三人都是思维敏捷的人,自然不会相信杨崇掐指一算什么,要是这样,杨崇就不需要招揽人了,每次算一下岂不更好;最大的可能是杨崇在杨广身边有人,中枢有大人物帮助杨崇运作,可以影响到杨广派出鱼俱罗到江南。
至于猜测倒卖粮食,反而不足为奇,现在江南百姓思乱,从盗如市,鱼俱罗纵然战无不胜,但叛军势力已经蔓延开来,散而复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样必定影响漕运,江南的粮食便宜,鱼俱罗以平叛的名义可以中饱私囊,完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是人就会干。
三人更想到,如果鱼俱罗这样的人投奔杨崇,那么杨崇的声望就上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杨崇的谋划太过惊人。不过对于三人来说,这是好事,杨崇成功的机会越大,他们离功成名就的距离就越近。
凌敬拿起另一本公文说:“元弘嗣他们打了快两个月,竟然连西平郡都没打下来,看上去气势汹汹,实际上一点战果都没有,太令人失望了。大人,我总感觉,李轨、关谨他们这些当地人有问题。”
李轨在历史上建立大凉国,怎么可能为元弘嗣出钱出力,所以仗打成这样不奇怪。凌敬不是穿越者,有如此的目光令杨崇欣慰,杨崇笑道:“不急,他们打的时间越长越好,李轨不可能为元弘嗣拼命,他有可能和突厥有联系,但是没证据不能乱来。我们能做的就是等,等到李轨把元弘嗣和杨玄纵赶跑了。”
只要李轨当武威的家,杨崇便可以迅速发兵武威,一旦占领武威,就代表河西尽入囊中,敦煌的赵弘嗣只有投降。梁硕忍不住拍了下桌子,占据河西,便可直指陇右,关中大乱的时候,杨崇就能视形式而定,长安、太原自选一地攻击,在龙门的姜夺等人就是真正的奇兵,果真是大格局。
三人中凌敬最擅长用兵,面对杨崇的信心,怀疑道:“大人的意思我明白,但是目前这种情况,西域未稳,我们进关中早了点吧?”
杨崇收起笑容说:“就算尽取河西,现在也不是我们进入关中的时候,突厥方面不处理好,河西随时会处于攻击中,西域四郡可能还会出乱子。所以武威打下后,要在武威建铁厂,利用铁器的生意,从突厥手中换得贺兰山,解决了高昌的问题,才能开始攻打陇右。”
凌敬心中一动,试探着问道:“大人,莫非你对军队没有信心?”
杨崇想了想,还是决定实话实说:“突厥不足为言,只是他们的人数多。反倒是中原名将如云,老的不说,后面的厉害角色现在都还没登场,谢映登等人遇上他们,纵然装备武器占优,胜算都不大。”
这下连寇九珙都来了兴趣,说道:“说来听听。”
杨崇微笑着说:“虬髯客张伯坚和他的二弟李靖,上次我没招揽到的徐世绩,过几年才会出道的李渊两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目前在扬州的江都丞王世充,在流求的诸葛全。”
这些人大部分在史书中都是赫赫有名的,一生戎马,虽不说战无不胜,但是败的也很少,像王世充,在所有正史野史,甚至小说中都是反面角色,可是纵观王世充十余年征战,真正的败仗就是最后一战,称帝后败在李世民手上。与李密苦战两年,纵然败多胜少,但是笑到最终的还是王世充,逼得李密去长安投降李渊。
三人顿时一呆,就冲杨崇说得几个名不经传的人物,杨崇这要造反的心该多早就有了,朝野说杨崇另有身份恐怕还真有此事。至元道长的五问虽然隐秘,但是在士族间已经流传开来,梁硕等人早就从各个渠道知晓,私下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作为杨崇的铁杆,他们其实是很乐意这样的结果,
(本章完)
………………………………
第290章 刘焯遗书
门外急报,元仁惠从伊吾赶来,杨崇立刻有请,元仁惠大步流星地进来,面色凝重,带有一丝紧张;进屋施礼后,什么也没多说,先从怀中掏出两封信。一封信是姜菲写的,很厚,足足有五张纸,叙述了西域这段时间发生的事。
青海战事结束后,于仲文的大军移师高昌,于仲文以郡守的身份,先后接管了高昌的军政大权。但是高昌的格局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官府用钱的地方多,靠的就是把各项贸易交给会做的行家,以往吐鲁番商行一家独大,反正锅里碗里都是杨崇的,倒也能不计一时的利益,勉力支撑。
于仲文把吐鲁番商行的业务分掉后,接手的各家大部分是外行,做不到盈利,甚至有的连运作都不行,自然对交税产生抵触,影响了郡里的税收。而田地等县原来拥有的巨大物资都是有长期规划的,每一笔都有用处,房玄龄、宇文儒童等人都不同意占用,双方产生了矛盾,于钦焘给于仲文去信也不起作用。
一段时间筹不到军款,于仲文终于按捺不住,查抄了吐鲁番商行和尹山铜矿,苗允等人便全部按原来的计划离开高昌郡。于仲文随后派王威带兵到田地县逮捕宇文儒童,逼宇文儒童交出屯田军的物资和账本,宇文儒童避而不见,王威就放纵手下士兵在田地县抢掠,放火烧了学堂。
大儒刘焯在救三个不到十岁的学生时被烧死,宇文儒童立即开始反击,双方冲突的时候,于仲文随即正式派兵增援王威,还收买了韩奇;好在杨崇和宇文儒童的威望仍在,韩奇的队伍出工不出力,危急时刘弘基率六百骑杀到,救走了宇文儒童,逃亡途中,一路放火烧了田地县的粮食物资。
刘焯之死更激怒了所有人,高昌、田地、交河、南平各城都因为反对军队的查抄出现流血事件,庞焕、薛新等人立即关闭了学堂,既是抗议,也是担心故事重演伤及学生。于仲文认为是杨崇有意刁难自己,发出通缉,捉拿刘弘基、宇文儒童;房玄龄、王君愕、宇文成都、房夷吾要求于仲文处罚王威被拒,先后辞职。
刘焯救的一个学生是秃发库林的儿子秃发昊,秃发库林带着全家逃到扜泥城,和刘弘基、宇文儒童、厉文昕等人一起裹挟了数千军队和百姓逃到伊吾。于仲文派王威、于钦章率领七千骑兵追杀,左昆仑同时出兵接应石万年叛乱,共一万五千骑对伊吾郡发动进攻;姜菲、司空行决定反击。
杨崇看完禁不住冷笑,面色变得严峻起来,把信递给梁硕等人传阅,元仁惠待众人看完信,回答了一些细节,才指着另一封信说:“这是大儒刘焯托宇文儒童送给大人的信,没想到第二天就突发变故,成了刘焯的遗书。厉文昕因这封信决定跟随大人,伊吾众人都认为言之有理。”
杨崇接过来一看,是刘焯指责自己的信,刘焯在信中表示对杨崇失望,刘既然杨崇猜到天下即将大乱,又提前布局,为什么依旧会步履艰难,就是因为杨崇在大局面前犹豫不决,导致痛失良机。凭杨崇在高昌郡的经营完全可以不让于仲文接管高昌,这样占领张掖之后,只要拿下敦煌,便将高昌、伊吾、敦煌、张掖连成一块整体,独占一方。
杨崇的这种不坚定影响了对人才的使用,像戴胄等人,未必不想着青史留名,不想着做一番大事业,杨崇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有些话就不敢对这些人说,怕牵连他们,让他们为难。刘焯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是一种毛病,从杨崇决定占据张掖开始,就注定此生征伐天下,成王败寇没有退路,小善只是虚名,为天下人才是大善,不择手段是必须的。
刘焯不厌其烦地告诉杨崇,如果杨崇不能稳定地控制住地盘,杨崇开设的作坊和学堂就是一次次在为别人忙,甚至由于利益、技术等种种原因,会不断地连累那些工匠和学子,跟着杨崇四处奔波,或者是被权贵豪门盯上算计。信的末尾,刘焯问杨崇,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刘焯这封信几乎把不该说的话全说了,实实在在是一封谋反的信,传出去甚至能颠覆刘焯一生的名誉,除非杨崇能向天下人证明,刘焯没有看错他杨崇。杨崇看完,泪水忍不住地流了出来,扑通一声跪倒,朝西方叩首,似乎刘焯在那里含笑看着自己,一脸不屑的样子。
梁硕上前扶起杨崇,拿过杨崇手中信看后说:“刘老目光如炬,我等不如。大人,现在一语成箴,杀王威关系到于仲文在军中和西域的威望,他不会这么做,既然于仲文考虑出兵伊吾郡,我们图谋需早。此刻需要当机立断,稍一犹豫,就可能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