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1辛亥前夜-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醒过神来,原来是冤枉了老但。

    当李准的态度转为倾向于革命党的时候,中国各地的巡抚司衙,大都开始思考这么一个严肃的问题:党人是惹不起的了,谁惹他他就拿炸弹炸你,那以后再碰到这事怎么办?

    革命不足畏,唯暗杀足畏。

    摄政王载沣得知了此事,就说:立宪,咱们抓紧时间立宪。

    遂立宪,于1911年5月7日推出新内阁。

    新内阁成员一共13人,计有庆王爷老庆,出任总理大臣,徐世昌、那桐出任协理大臣,梁敦彦出任外务大臣,肃亲王善耆出任民政大臣,载泽出任支度大臣,唐景祟出任学务大臣,荫昌出任陆军大臣,载涛出任海军大臣,绍昌出任司法大臣,溥伦出任农工商大臣,盛宣怀出任邮传大臣,寿耆出任理藩大臣。

    这十三个内阁大臣中,有满族九人,其中皇族七人。

    清廷这边急手忙脚地立宪,革命党却毫无声息。

    事实上,同盟会已经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之中。

    黄花岗之役,党人精英尽出,全力出击,以为破釜沉舟之战,却不料仍然被清朝轻易摆平,还有多少优秀的人才能够再投入到这场无休无止的自杀行动之中去?

    最乐观的党人认为:五年之内,同盟会是无法恢复元气的,就更别提推翻清朝的了。

    最悲观的是同盟会领袖孙文,他不无悲哀地说:民国的建立,恐怕我这辈子是看不到了不能及身以见其成。

    对革命的未来前途,孙文是彻底失望了,于是他放弃革命宣传,赴美国科罗拉多州,选择了一份非常有前途的正当职业去餐馆刷盘子去了。

    有分教,革命党远走海外,立宪派决死朝廷,江湖盟风云再起,袁大头雄心复萌……愈是接近于武昌首义的前夜,大中国的政局,愈发的错乱迷离。
………………………………

第17节 老子就是这么拽

    1911年5月,汉口万人集会,送立宪派头子汤化龙进京。

    汤化龙说:我今此番进京,若不推翻皇室内阁,誓不罢休。

    立宪派的“倒阁”正式开始了。

    并成立了“宪友会”,有点宪政发烧友协会的意思,联络全国各地宪政党人,向朝廷发难,同时放出风声,要敦请袁世凯出山。

    那袁世凯虽然讨人嫌,可是他毕竟有一桩好处那厮是真正的立宪,真正推动大清国的政改,不像现在这位摄政王载沣,糊弄天下人,弄出个皇族内阁应付差事,这岂可容忍?

    袁世凯这个名字一经提出来,就立即引起了朝中各势力的注意。

    据统计,自袁世凯回家“养病”期间,到武昌首义爆发的前夜,总计两年零八个月,仅天津的《大公报》和奉天的《盛京时报》这两家报纸,关于袁世凯的消息报道就多达一百零六则,其中涉及到他“出山”问题的报道,有六十四则之多。

    在消息中,保荐或敦劝袁世凯出山的人有皇亲载涛、载洵,庆亲王老庆,那桐,徐世昌,鹿传霖,陆润痒,载泽,唐绍仪,梁敦彦……立宪派首领张謇,北洋系所有的将领……还有一个端方。

    总之,举凡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如果不闹轧猛劝袁世凯出山的话,那就会显得很老土,不时尚……

    这一百零六则新闻报道,迅速催生出了大清国头号诗人袁世凯。

    大家都知道,袁世凯这厮,军伍起家,一辈子就吃没文化的亏,吟诗作赋,那简直是要了他的老命。

    但自从遭到朝廷废黜,隐居于彰德洹上村之后,他却突然迷上了写诗。

    当皇族内阁成员并徐世昌等人提议袁世凯出山的时候,袁世凯急忙提笔,写诗曰:

    昨夜听春雨,披蓑踏翠苔。

    人来花已谢,借问为谁开?

    瞧瞧,这诗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然后北洋军中的将领们鼓噪,吵吵嚷嚷地要求朝廷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闻之,急忙再写诗,诗曰:

    雕倦青云路,鱼浮绿水缘。

    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看到这首诗,大家琢磨了半晌,好像没出律,又好像出律了,一时也说不清,这工夫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员都在闹轧猛,纷纷上书要求袁世凯快出来做官。袁世凯闻之,欣然命笔:

    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

    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早浣帝京尘。

    袁世凯写这首诗,是啥意思?大家摸不着脑。

    摸不着头脑,索性就不理了,遂有立宪派人士鼓噪起来,要求袁世凯出仕。

    袁世凯听了,又写诗:

    人生难得到仙洲,咫尺桃园任我求。

    白首论交思鲍叔,赤松未遇愧留候。

    远天风雨三春老,大地江河几派流。

    日暮浮云君莫问,愿闻强饭似初不。

    ……瞧这个袁世凯,他可真能拽啊。

    可是这家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第18节 老子去找黑社会

    袁世凯这边慢悠悠地写诗,聚集于北京城的立宪派,却是快要气疯了。

    说到立宪派,那又是一帮与革命党完全不同的江湖组合,在狂热程度上不相上下。只不过革命党沉迷于暴力,一听刺杀与政变就兴奋不已,立宪派人士却个个都是宪政迷,说起欧美各国的宪政来,登时滔滔不绝,不说到泪流满面昏死过去,不足以宣泄心中的情绪。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立宪派不过是年纪老成的革命党,而革命党随着年长,迟早都会变成宪政派。

    所以在立宪派组织的会议上,那是绝对少不了革命党人的身影的。

    革命党人何海鸣挤进了“宪友会”,与湖北立宪派头子汤化龙,湖南立宪派头子谭延,上海立宪派头子张謇,大家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发布檄文,大哭曰:

    希望绝矣!

    好端端的,怎么希望就绝矣了呢?

    概因立宪派这些怪人,中了西方宪政的毒太深了,听说朝廷立宪,就全都当了真,蜂拥入京大举要倒阁,而倒阁这种政治游戏,虽然在美国日本已成政治常态,但在中国,至少对于摄政王载沣来说,会认为这些臣子如此一个搞法,纯粹是大逆不道。

    宪友会倒了好半晌的阁,才发现这其实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朝廷压根不理睬他们,爱倒阁回家倒去,大家懒得理你。

    1911年6月11日至7月5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两次上书请都察院代奏,并援引各国公例,以“君主不担负责任,皇室不组织内阁”为由,要求撤销皇室内阁。

    摄政王载沣听了这事直乐,噢,合着你们立宪派爱国,我们皇室就不能爱国了?我们皇室偏偏就是要爱国,就是要组成内阁,你不服?不服你去死!

    湖北汤化龙,湖南谭延放声大哭,发布《宣告全国书》,大骂朝廷“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

    汤化龙扬言,要走武装暴动路线,跟革命党人合伙,敢欺负我立宪派,老子跟你没完!

    谭延扬言:要走会党路线,你朝廷欺负我们立宪派,老子就找黑社会,雇兄弟拿刀砍了你……

    总之,立宪派人士都快要气疯了,说话颠三倒四,摸不着头脑。

    这工夫里唯一还保持冷静的算是张謇了。

    张謇说:你们都昏了头,眼下这事,除非……找那个诗人出来,才能够解决。

    诗人?

    袁世凯!

    于是张謇就拍了电报给袁世凯:

    别几一世矣,来晚诣公,请勿他出。

    拍过电报之后,张謇就上了火车。在车上他心里七上八下,袁世凯这厮,愿不愿意见他呢?感觉够呛,因为……因为张謇可是名满天下的状元公,袁世凯写的那一手诗,糊弄糊弄他家里的傻丫鬟还差不多,让张謇看到了,只怕袁世凯羞愤之下,会一头撞向墙壁的……

    说话间,火车已经到了彰德,还未下车,就见一名身材健壮的军官跑上前来,他手中持有一张好大好大的拜帖:可是状元公张老爷?

    张謇心想这厮是干啥的?答曰:正是。

    就见那军官伏地拜倒,呈上拜帖:我家老爷知张老爷来,欢喜不尽,特嘱咐小的前来迎驾……

    张謇拿眼一看拜贴上斗大的字,登时大喜。

    原来是袁世凯派了自己的副官前来接他。

    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很快将张謇送到了袁世凯居住的洹上村。就见两年未露面的袁世凯光着脚丫子疾迎出来,两人入内,开始密谈。

    张謇说:两人主要交流了淮河治理的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