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全真岩所在之地的附近不到百米之处,有一片道教建筑,名为龙宵宫,这处道观在华山众多道观中并不显眼,与华山著名的道观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等相比可以说是门庭冷落,即使是旅游旺季,也很少有人进入这处道观参观。而修行界的著名武修门派华山派的山门就在这处不起眼的道观中。
华山派为全真七子之一广宁子郝大通所创,是全真道分裂时内部繁衍出七个支派之一,以使剑著称,由郝大通的弟子范圆曦、王志谨等进一步传播,成为中原主要武林门派之一。
历史上关于华山派的记载在武修门派中算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华山派的第十五代掌门,也是将华山派发扬光大的贝本恒。
清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记载:贝本恒,字常吉,淮阳人。年十七,礼武当袁正遇为师,后师龙门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贝本恒结茅武康之高池山。乾隆乙丑延主洞霄宫。
贝本恒与全真龙门派的道士沈轻云友善,本恒有弟子李仁凝,号云峰,在沈轻云逝世后,“为封其龛,葬于大涤山之金筑坪”。
《金鼓洞志》中记载了贝本恒的弟子李仁凝的事情:“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称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为师。隐于云窝山房,好清静,修性炼命,备尝苦楚。性喜洁,最爱花木,精修三十年。”
贝本恒乃华山派道士,又曾参学龙门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间活动于浙省德清、余杭一带。于此可见华山派的活动范围很大,可见其势力之大。
此时的华山龙宵宫,道观后院,这里是禁止游客进入的。一些身穿道袍的人正在院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或练功,或打扫,或搬运东西。
这时,一个看上去四十来岁的中年道士走进了院内,一众道士都向他行礼问好,口称‘掌门’。他就是这一代的华山派掌门,赵信泽,华山派的第二十代掌门。
赵信泽对向他问好的弟子点头示意,绕过龙宵宫的大殿,沿着小路拐了几个弯,来到一座比较偏僻,看上去很有年头的小殿外。
他站在门口,恭敬的施了一礼,“师祖,有消息了。”
………………………………
第二十一章 始皇陵墓前的宝物争夺
第二十一章 始皇陵墓前的宝物争夺
“进来说话。”小殿的门悄无声息的打开了,一个低沉的声音从里面传了出来。
“师祖。”赵信泽走进小殿。
阴暗的殿中一个看上去大概五、六十岁的老者正盘膝坐在一个蒲团上练气。他就是赵信泽的师祖,也是华山派第十五代的掌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记录的贝本恒,华山派现存最早的前辈,三百多岁的年纪,修为和特异组的龙王一样,是刚突破不久的五品初期凝神镜的武道金丹强者(练气武修五品和六品统称凝神镜,五品结武道金丹,六品凝武道元神)。
“消息打探的如何了。”贝本恒微微睁开双眼,一丝精光从他的眼中闪过。
“根据我们的探查,进入始皇陵墓的一共十一方势力,少林寺、全真教龙门派、终南鬼国、邙山鬼国、西南妖盟,武修四大皇族、天师道,以及国家特异组的人。一个星期之前,我们探查到少林寺、天师道、全真龙门派以及西南妖盟的人回到了自己的山门,不过大都身受重伤,其余四大皇族、终南鬼国、邙山鬼国和特异组的人却没有从始皇陵墓中出来。”
“哦,那你分析一下,现在的情况是什么?”贝本恒道。
“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从陵墓中出来的那些人肯定是失败了,因为如果成功了的话,我们这些修行者肯定会感应到。至于没有出来的那些人,要不然是都葬身在陵墓中了,要不然是在陵墓中为激活祖龙龙脉做着某些准备。”赵信泽思考了一下,接着道,“徒孙认为,后一种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我认为陵墓中最后胜出的很可能是特异组的人。根据下面的情报,有四个特异组的人在进入陵墓后又出来了,但是他们没有和少林全真的那些人一起出来,而是直接出现在了咸阳市里。他们回去之后,我们华山派在特异组中任职的弟子发现有人在特异组的资料库中大肆查找关于禹王九鼎和九州龙脉的资料。”
“看来我们猜的没有错,”贝本恒开口道,“当时我不让你们去始皇陵墓中,就是因为我觉得激活祖龙龙脉这件事肯定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办到的。现在看来,找回禹王九鼎应该就是先决条件之一。有没有情报显示那几个特异组的人已经找到几个九鼎了。”
“根据情报,他们在回到河洛市之后的第二十天,在一场拍卖会中拍下了一个商朝时期的青铜鼎,第二天,他们就去了长安。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他们应该是找到了九鼎之一的雍州鼎,并且已经将它归位了。之后,在特异组中效力的华山弟子发现河洛市的那几个人从资料库中查找了冀州龙脉的资料。”
“应该是他们有了冀州鼎的下落了,”贝本恒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九鼎当中有几个是需要找回的,只好先跟着他们走,等他们找到九鼎之后,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将九鼎归位。这样在激活龙脉之后,我们就可以分得一份功德。然后就可以壮大我华山派,让我们华山派一举成为全真教的正统。”
“师祖,我们为什么不干掉他们,直接将九鼎抢过来自己干,反而要帮助他们呢。”赵信泽脸上闪过一丝阴狠。
“把他们干掉了,我们知道应该找几个九鼎吗,又该去哪找这些九鼎呢?”贝本恒用看白痴的眼神看了一眼赵信泽。
“哦,我明白了,我马上安排弟子下山和他们接触。”赵信泽道。
“和他们接触一定要自然,不能让他们起了疑心,还有,就是要防止其他的门派家族和他们接触,尤其是全真教的人。”贝本恒道。
“是,师祖。”
龙虎山,位于西江省鹰潭市西南二十公里处。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一千三百米。龙虎山是华夏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是华夏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
龙虎山有‘道都’之称,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六十三代,奕世沿守一千九百余年,龙虎山天师道掌教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华夏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八十余座,道院三十六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上清宫和天师府两处。
龙虎山上的上清宫是现在天师道的山门所在。天师道的道统延续的六十三代,只是俗世中人所看到的罢了。其实在天师道的内门,也就是真正的天师道祖庭中,天师道的掌教不过传了十五代罢了。
修行之道并不适合每个人,尤其是道修的门槛极高,可以说入门者不足万分之一。张道陵是道教的四大天师之一,天师道的创始人,但是他的子孙并不是每一个都有修道的资质。天师道有外门和内门之分,外门都是那些没有修道资质的普通道士,千多年间传了六十三代。内门则是真正的修行之人,修行之人的寿命很长,而且修炼有成者不容易有后代,这是天道法则,强者繁衍子嗣的能力要比弱者差。否则天地之间早就被仙二代、神二代,妖二代们给占据了,哪还有人类的地盘。所以内门之中至今只传了十五代,在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