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幻之单机三国-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渡前后袁绍势力内部的争斗,刘表死后荆州的整体投降,这些都证明了这个道理。

    而接纳汉献帝后的麻烦更多,除非想当一个顺臣,否则汉和曹绝对是两码事情,因为这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曹老大身边的人之所以愿意跟着他打天下,无非是能够发挥才能,获得上升的机会。

    愿意承认汉献帝正统地位的人,同样也是为了能够得到利益,得到上升的空间。但是,职务就那么多,馅饼就那么大,你多吃一口,旁人就要少吃一口,矛盾因此产生。

    所以纵观曹老大将汉献帝接纳后的整个过程中,除了头几年还比较消停外,往后那些年里,几乎年年都有叛乱发生。或是大,或是小。小的诸如董承那样没什么危害的,大的几乎许都都要被人攻下。

    这种事情也牵扯到曹老大相当的精力,每每前线作战还要顾及后方。而荀彧之所以常常被留下,除了曹操对他相当信任,荀彧本身能力出众外,调和皇室同曹氏之间的矛盾,也是他的主要任务之一。

    荀彧心怀汉室,名望相当高,当初也是他一再主张将汉献帝接到曹操的领地,如今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作为中间人进行调和,自然是不二人选。

    但让荀彧始料未及的是,矛盾越来越大,以至于达到调停不了的地步。而曹老大也因为到了花甲之年,对于这些人渐渐失去耐心。

    所以才在继位魏王之后,在一次出征的时候,将荀彧带在了身边,目的就是将荀彧摘出来,好放手进行清理。

    但曹操的这份清理名单中,必然有很多人是荀彧熟识的,恐怕还有很多人是荀彧的至交,荀彧明知道这些人将死,却无法救援,心中的愧疚可想而知。

    演义中老罗将这个行为定义于荀彧反对曹老大封王,然后被曹老大杀害。但这种说法逻辑上根本就说不通,荀彧跟着曹操鞍前马后这么多年,只是因为这么点小事就将荀彧杀了,这不是曹操的性格。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荀彧知道曹操要对留守在许都的皇室势力动手,为曹丕的继位铺平道路。但是荀彧本身却阻止不了这样的事情,也无法在其中和稀泥,又知道汉室迟早将亡,心怀愧疚,最后自尽。

    荀彧的理想是重整汉室,理想无法实现,本人似乎也变成了帮凶,恐怕也有当初力主将汉献帝请到曹操治内,是害了汉献帝的想法参杂在其中。总之,在曹操看来,历史上自尽前的荀彧恐怕当时的想法非常的复杂。

    不过这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正如三国演义中曹老大在铜雀台上亲自说的那番话,一旦他真的将手中的权利交出去,恐怕连个富家翁都当不上,注定会被人灭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前进,无法后退,后退则死。

    这个道理荀彧未必不明白,所以他才那么的煎熬,那么的为难,最后一死了之,因为他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荀彧眼不见心不烦,以死作为对曹操最后的劝谏,但可惜的是,他把事情依然想简单了。

    汉就是汉,曹就是曹,当两者的目标一致的时候,可以戮力同心,但当目标不一致的时候,也只能是彼此伤害。荀彧虽然自尽,成为这件事情最大的牺牲品,但矛盾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这样的事情一直持续到曹丕继位,一直持续到司马代曹才最后结束。在曹操看来,司马之所以能够轻松取代曹氏,并非曹氏的君主有多么的昏聩,而是当初矛盾的一种延续,同样也是士族对曹氏的一种报复。

    曹老大当初实行唯才是举,打压士族豪门,损害了无数士族的利益。敌对的时候可以将这些士族逐渐清理,可是这些士族打着投靠皇室的名号进入曹操治内时,怎么清理?

    外部敌人变成了内部的蛀虫,这才是最为头疼的地方,这才是曹操对荀彧提出的,将汉献帝接到治内的提议,不以为然的真实看法。

    当初为了保证内部的纯洁,曹操甚至都不接受徐州士族的示好和投靠,而是硬着心肠打了一仗,如今怎么可能为自己找一个主子,即便只是名义上的,曹操也绝对不愿意。

    当然,也不好直接拒绝,寒了荀彧和荀攸的心。所以想了想,曹操一挥手,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开会!

    于是,曹操麾下的所有文武全部放下手中的事情,集中在一起研究是否接纳汉献帝的问题。不出曹操预料,所有的武将们全部反对接纳汉献帝。

    而文官们除了荀彧、荀攸、孔融等人支持外,多数也保持了沉默。尤其是寒门出身的人,对此都有些不以为然。

    (本章完)


………………………………

第270章 坑袁绍

        在曹操的记忆当中,对于是否接受汉献帝的问题,历史上的争论也是颇为激烈的。当时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对这个建议提出了反对,尤其是以曹仁和夏侯惇为首的武将系统,对这个建议更是极力抨击。

    后来还是荀彧坚持己见,极力劝说,才让曹老大力排众议,将汉献帝接入自己的势力,才有了后来的“挟天子,令诸侯”。

    虽然历史证明了天子并不老实,时常有小动作。诸侯们也并不听从命令,所谓的“挟天子,令诸侯”不过是一句空话。但曹老大还是因为这个原因,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近千年。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曹操的选择自然是不问可知。荀彧对此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如今曹操的实力在诸侯中首屈一指,根本就不需要借助东汉朝廷的名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收纳汉献帝,完全是利大于弊。虽然从感情上讲,荀彧心向汉室,但作为一个已经出仕的文人,主公的利益高于一切,是第一要务。既然曹操对汉献帝不感冒,荀彧也是无可奈何。

    当然,作为对荀彧的安慰,曹操同时也表态了,虽然不能将汉献帝接到自己的领地,但也会出兵攻打李傕、郭汜,从而保证汉献帝的人身安全。

    就这样,曹操以曹仁为前军,吕布为先锋,贾诩为军师,亲自带领曹洪、华雄、徐荣等人,统兵十五万进入司隶地区。

    曹操三年没有动兵,头一次动兵就是十五万的大手笔,周边的诸侯都是格外的紧张。当得知曹操只是进入司隶地区,迎接已经出逃的汉献帝时,都是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河北霸主袁绍的会议室中,关于是否接纳汉献帝的问题,同样也是讨论热烈。同意接纳汉献帝的是田丰和沮授,不同意的是审配、郭图、逢纪、颜良和文丑等人。

    同样是少数人赞同,绝大多数人反对。至于袁绍本人,对接纳汉献帝的事情也没有多大兴趣。当初袁氏的目的就是打算取代东汉刘氏以代之,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袁逢等人也已经死去,但袁绍心中的想法却没有多大改变。

    若非对皇室心中没有敬畏,在联盟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也不会连同一些人准备立刘虞为皇帝。在这样的心态下,在自身的实力蒸蒸日上的情况下,习惯了大权独揽,坐在上方发号施令的袁绍,怎么可能情愿主动将汉献帝顶在自己头上。

    即便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不需要多少的尊重,但礼节方面的问候和行礼总是需要的吧?宫室、吃食、服饰、花销,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也是需要的吧?宫女、太监、禁军守卫,这些壮门面的东西总是必不可少的吧?

    可是,这些东西为毛要给汉献帝享受,自己享受不好吗?还要在朝会上对汉献帝行礼,还要在财税中拨出很大一块儿供皇室花销,纯属是花钱找不自在。

    只是。。。。。。田丰和沮授性子太直,尤其是田丰,大有不同意他的观点,就一头碰死的架势。出于安慰田丰和沮授情绪的考虑,袁绍并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说事关重大,让众人回去认真考虑,然后下次再商议。

    不过,不当场同意,只是一味的拖延,就同否定这项提议没有丝毫的分别。郭图等人了解袁绍的心理,对此心领神会,田丰和沮授虽然着急,但一时间也是无计可施。

    就当袁绍因为自己这个缓兵之计小有得意时,一个消息传到他的耳边,顿时气歪了他的鼻子。

    “什么?你说什么?陛下已经进入冀州,如今正往邺城赶来。混蛋!是那个缺心眼的将陛下接进来的?到底是谁?”

    眼见袁绍如同火山爆发一般的愤怒,传令兵顿时吓尿了。结结巴巴道:“没有谁去接陛下,是陛下自己来的。哦!听说过黄河的时候是由曹军护送,当时船只不少,浩浩荡荡,他们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