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点头同意,算是为这一小股的残军定下了行动的基调。于是众人放弃前往九江的打算,改道前往荆州。
边让则再次自告奋勇地先行一步,前去游说刘表。用边让的话来说,就是定要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刘表出城迎接,倾心接纳。
边让的一番做法也是好意,刘备断然没有拒绝的道理,所以一边逃亡,一边等待边让的消息。
边让一路快马加鞭进入荆州,来到荆州的治所襄阳。向守卫表明自己的身份后,就受到了隆重的款待。
刘表好文事,自身水平也不错,被称之为八骏之一。虽然这其中说不好到底会有多少水分,到底是因为刘表的才学还是因为身份,但刘表喜好名士的事情,在整个大汉疆域都是一件妇孺皆知的事情。
所以守卫一听是边让,兖州著名的才子,立即非常恭敬地将边让请进驿馆,并飞速向刘表报告。
刘表最近心情还是很嗨,随着曹操对兖州士族的第二次大清洗,越来越多的中原名士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投入到他的怀抱。最近这数月时间,宴席也一直没有断过,让刘表颇有一种群英荟萃,贤士云集的感觉。
尽管荆州的蔡氏、黄氏等一些大家族向刘表发出过警告,但刘表却不理不睬,我行我素。在刘表心中,未尝没有依靠这些外来士族,制衡荆州本土士族的想法。
说到底,当初他匹马入襄阳的时候实在是有些人单力孤,许给荆州本土士族太多的利益。如今他虽然是荆州之主,但很多事情还需要看荆州士族的脸色行事。
每每想要做一些事情,各种各样的掣肘就会接连不断,逐渐让刘表失去了耐心和锐气。刘表这些年沉迷于各种文会,也未尝没有自暴自弃的想法。
所以尽管知道曹操将这些士族之人全部赶到他的荆州肯定是不怀好意,但刘表也是毫不客气地选择了全部接纳。只是让他有些遗憾的是,兖州最为出众的人才,边让却不在这些人里。
边让和孔融号称是大汉最杰出的年轻俊彦,在刘表的心目中不亚于国士级别,这样的人不在其中,让刘表感觉失色不少。后来听闻边让前去辅佐刘备,让刘表也颇有扼腕叹息之感。
所以当刘表知道边让要来面见他的时候,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
刘表率领手下所有文臣、谋士将边让迎接进自己的宴客厅,对边让热情款待。对于边让到访的缘由,手下已经分析过,无非是刘备刚刚被曹操打败,没有安身之地,而边让也不过是个探路者而已。
至于是否收留刘备的问题,刘表手下谋士们的意见倒是比较统一,那就是收留。原因就在于曹操实在是膨胀得有些太厉害,对荆州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既然这样,不如利用刘备为荆州的屏障,在刘表势力和曹操势力之间设立一个缓冲地带。这么做的好处多多,一来确保荆州不受威胁;二来有什么坏事可以让刘备顶缸;三来有了缓冲就有进一步回旋的余地,不至于当场撕破脸面。
所以尽管知道刘备不是什么好鸟,知道刘备绝对不会甘居人下,刘表也决定收留刘备。
(本章完)
………………………………
第267章 时光如梭(一)
边让的打算是为刘备找一块儿容身之地,刘表的打算是找一个能够背起黑锅的人,郎有情,妾有意,一拍即合。于是边让兴奋地回转到刘备身边,向刘备诉说了这个好消息。
刘备大喜,高高兴兴地加快速度面见刘表,口称兄长,而刘表自然也是热情接待,口称贤弟。两人一时间哥俩好,互相叫得开心,至于各自心中是怎么想的,恐怕也只有他们本人才能够知道。说到底无非是人生如戏,全凭演技而已。
不提二刘的你来我往互相试探,单说曹操。
曹操率领手下将军如狂风扫落叶般将刘备的军队扫平,又将徐州的士族全部扫向南方,至于他们是愿意去九江或者去江东,再或者是去荆州,那就不是曹操考虑的问题了。
曹操在乎的只有土地和财富,小地主允许出现在他的治下,大的地主和士族则要不断地削弱和打压,将多出来的土地和财富分配给贫苦的百姓,降低贫富差距,减缓社会矛盾。
所谓社会矛盾,在曹操看来,只要出现贫富差距就会有社会矛盾。即便大家都一样,同样也会出现矛盾,只是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
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公的言论,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完全建立在分配平等的基础之上,说到底,其根源无非也是消灭贫富差距,减缓社会矛盾而已。
国家的本质就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在现代,无论是征收个人所得税,还是征收遗产税,或者是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都是降低贫富差距,减缓社会矛盾。
做的好,社会就能正常发展,做得不好,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同样,在古代,做得好就是盛世,做得不好,就是改朝换代。
但偏偏,权利掌握在那些大地主,豪门和士族的手里,想让他们自觉地将手中的财富拿出来,是一件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即便很多人在儒家的思想教育下,修桥补路,积德行善的事情做出不少,但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位铁腕人物强行进行推动,这样的行为就称之为改革。看上去似乎是蛮复杂的,但本质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也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曹操才不遗余力地进行这样的事情。不过,曹操能够做到的也仅此而已,现在他坐拥四州之地,却并没有完全消化。
不但治理地方的人才出现短缺,军队的数量也是不足。此次为了打下徐州,竟然从辽东调来夏侯惇,好在战事结束得比较早,否则还不定会留下何种隐患。
除此之外,民间的言论也需要他花费精力进行梳理。当初为了痛快,他传出屠城的消息,虽然极大地震慑住跟风的士族和百姓,但毕竟不好听,对他今后的统治也是不利。
不过改变民心,这完全是个工夫活,暂时也着急不来。
至于袁术,曹操可没什么心情去搭理他,连孔融都曾经评价过,袁公路乃冢中枯骨,曹操就更加没有必要太将袁术当回事儿。派出使者将袁术吓唬了一通,警告他不要收留刘备就算拉倒,也没有真的出兵去攻打他。
对曹操来说,如今巩固现有的成果是第一位,消灭了袁术以后就要同孙策相临,这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留下袁术,就如同刘表留下刘备一样,一个缓冲而已。
何况袁术虽然对曹操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孙策却比较重要。毕竟孙策曾经是袁术的手下,若是无故将袁术干掉,就会背上一个噬主的名声,这对孙策今后的发展不利。
所以袁术虽然没什么,但对抑制孙策的发展还是能够起到相当的作用,也是看在这个原因的份儿上,曹操才对袁术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也让袁术放下了心中的担心。
时光如梭,一眨眼,三年过去了,时间进入到193年。
这三年算是比较的平静,诸侯之间的格局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除了公孙瓒时不时同袁绍开战,李傕、郭汜为了争夺皇帝的控制权闹得乌烟瘴气外,天下诸侯大都将目光放在了自家的内部。
穷兵黩武,收刮财货,士族依然兼并着大量的土地,百姓依然贫弱不堪。除了在天下人眼中的“异类”曹操同这些人的做法不一样外,其余诸侯大抵没有什么分别。
即便是曹操的盟友公孙瓒,虽然因为各自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但限于眼界和认知,对待治下的士族和百姓,同其余诸侯也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曹操的治下富庶,所有人都知道曹操的治下青壮人口众多,所有人都知道曹操兵强将勇,所有人都知道曹操的实力深不可测。
因为这三年,曹操的治下几乎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变化最大的其实是辽东,自从曹操的人口政策出台以后,辽东的士卒就充满着血性,频频对外发动战争,掳掠回来大量的人口。同时降服不少草原小部落,让他们为青州牧羊放马。
羊毛被大量地拉回青州,做成精美的毛毯和毛衣;战马则武装着曹操的军队,使得曹操麾下的骑兵数量大增;同时由于战争的原因,曹操麾下出现了头一支三级兵种——虎豹骑。
虎豹骑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