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完)
。
………………………………
第200章 诸侯百态(二)
历史早就证明,和平不能靠乞求和换取,只能靠手中的刀剑和胯下的战马,但以刘虞为的一些人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许多无耻的人士子,不但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反而在一旁为刘虞抱粗腿,捧臭脚,称刘虞抚夷有方,以恩厚得人心,北方异族尽皆归顺,还建议朝廷让刘虞全权负责与北方异族之间的事情。
而刘虞刚一上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驻守在边境的部队调走,使得公孙瓒独木难支。
公孙瓒很怀疑刘虞与那些异族是不是有贸易上的来往,因为百姓传闻刘虞非常的简朴,衣服帽子破旧了也不舍得更换。但公孙瓒在无意之中现,刘虞的妻妾们却穿着非常华丽的服饰,如果刘虞真的是清廉自守,他的妻妾们哪来的钱财。
可这种事情公孙瓒却无法同旁人说,说出来也不会有人信,因为几乎所有的士族和人都站在刘虞那一边,他们控制着舆论的导向,对刘虞是不遗余力的吹捧,对他公孙瓒却是刻骨的鄙夷和痛恨。
很多时候公孙瓒都想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干出这样的事情,利益真的有那么吸引人?失去了生命,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更何况看着那些异族屠杀大汉的子民,心里又如何过意得去呢?
公孙瓒想不明白的问题刘虞却了解得很清楚,因为在幽州许多人并算不上真正的大汉子民,他们的祖上都是鲜卑人或者是乌桓人。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混血儿,在古代则称之为杂种。
这些人对于民族之间的划分概念非常模糊,有奶就是娘,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弱肉强食的思想刻入他们的骨髓,既然靠贸易就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也并不介意将朝廷明令禁止的生铁、军械等物资卖给草原人。
偏偏因为财雄势大,这些人在当地都非常有号召力,虽然称不上世家,却绝对算得上是豪强。再加上当地民风彪悍,人人会骑马拉弓,想要在幽州站稳脚跟,就必须将这些人笼络住。
刘虞也知道怀柔的方法是饮鸩止渴,但毕竟能够止渴。如果真的闹将起来,以大汉目前的现状,又能将这些异族怎么样呢?朝廷还能够派出兵力对这些异族进行驱逐吗?到时候,苦的还不是这些在边境求存的百姓。
而一旦让这些异族知道如今大汉的虚弱,准备趁势南下,谁又能真正将这些人挡住。公孙瓒吗?凭着麾下的三千白马义从,去阻挡数十万异族铁骑,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虽然刘虞也知道日后会后患无穷,但只要渡过眼下的难关,只要大汉朝能够再次中兴,小小的鲜卑和乌桓又算得了什么。在将匈奴人杀得近乎灭族的大汉士人心里,这种底气还是有的。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想法,刘虞说服了许多人,这些人同他一起,为了幽州的短暂和平,为了能够休养生息,为了大汉朝的国运绵延而努力。但偏偏蹦出来一个公孙瓒,不但不识时务,而且一副蛮横的武人作风。
身为刘虞的下属,不但不听从命令,而且为所欲为。占地盘,抓兵权,好勇斗狠,无故攻击大汉官军,完全是一副军阀的做派。
在刘虞的眼里,公孙瓒此人绝对是脑后有反骨,今后必反。虽然刘虞也知道公孙瓒在抵御异族的过程中功劳颇大,但在大汉朝的幽州牧,宗正大人刘虞眼中,公孙瓒完全属于不确定因素。
这种人权利越大,危害就越大,若是能够尽早除去,自然是更好,若是不能够除去,也要限制他的展,将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对幽州造成更大的损失。
想到这里,刘虞眼睛一亮,一个借刀杀人的妙计浮上他的心头。
同样是与异族为邻,龚景的日子要好过许多,南匈奴虽然日渐跋扈,时有打草谷之类的劣迹生,但整体上来说,对大汉朝还算恭顺。
也许是汉武帝平灭匈奴的过程太过惨烈,这些南匈奴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祖辈们对大汉朝的恐惧却刻入了他们的灵魂,使得他们并不敢太过放肆。
于是在领于夫罗的约束下,做一些类似雇佣军之类的买卖,靠着帮大汉朝打仗,换取一些赏赐和战利品。再加上通商和贸易,总体上来说,南匈奴人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南匈奴人的日子过得滋润,对并州的骚扰也小,这就使得龚景的日子好过许多。虽然无法和青州的日子相比,但在这如今的乱世,已经算得上是相当的净土。
再加上他和上党太守张杨的关系不错,两人结为同盟,互帮互助,有困难一起抵御,没事儿的时候凑到一起喝喝小酒,并州在龚景的手里居然奇迹般地出现了无为而治的情况。
当然,如果黑山军的山贼们不定时下山劫掠,龚景的心情会更加地好上很多。虽然太行山上的黑山军们,主要攻击的对象是更加富裕的冀州,但山大王们似乎也懂得蚊子腿也是肉的道理,对于相对贫瘠的并州并不挑嘴。
能够捞把大的自然是好,捞不上肉喝口汤也算不错。山大王们来去如风,深通游击战的精髓,绝不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折腾得龚景没有丝毫的脾气。而且这些山贼的手法与泰山上的山贼同出一辙,让龚景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似乎他目前所处的地方不是并州,而是青州。这种强烈的熟悉感让龚景深深地怀疑,莫不是臧霸将触手悄悄伸进了太行山。
龚景这个问题注定了没有人能够回答,即便是始作俑者的张燕也无法回答。
对于现在的张燕来说,黑山军大领这个位置没有丝毫的荣耀可言,完全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数十万的黄巾军躲在太行山里,每日的吃喝完全是天数字,有的时候张燕自己都佩服自己,居然带着这么多人活到了现在。
当然,他更加佩服一个人,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按照这个人事先的规划再进行。若非如此,数十万的黄巾恐怕要死上一多半。
(本章完)
。
………………………………
第201章 诸侯百态(三)
身为黑山军大领的张燕,这辈子佩服的人不多,除了他义父张牛角外,就连传说中的大贤良师张角,也无法得到他自内心的敬佩。
但有一个人除外,没有这个人,就没有如今的黑山军;没有这个人,数十万的黄巾军就无法活命;没有这个人,他们早就被困死在山里,无法活到现在。
虽然整个大汉朝传扬着这个人的死讯,但张燕并不十分相信,以这个人的智慧和手段,哪有那么容易就死的道理。更何况这些年总是有一些人,手持着大贤良师张角的信物,将太行山上一些囤积物资的地点告诉给他。
还告诉他如何在太行山中更好地生存,如何训练贼兵,如何劫掠,如何躲避官兵的追捕,如何注意劫掠的力度,既要保证获得足够的物资,又不能涸泽而渔等等。
也正是凭借着这些学到的东西,他张燕才在张牛角死后成为了黑山军的大领,受到数十万人的拥护。他本人尚且如此,教给他这些东西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恐怕需要他张燕花费毕生的时间去仰望。
而且除了太平教右使,有着交友赛孟尝,决策似陈平,打遍泰山无敌手,威震山东半边天称号的少帅田浩大人,何人又能知道当初从冀州搜刮到的财富,到底藏在太行山哪里。
是的,田浩大人一定没有死,他一定隐藏在大汉朝的某个地方,精心组织着手中的力量,寻找给官军致命一击的机会。只要田浩大人还在,黄巾军就还有希望,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管前路如何的艰难,都一定要坚持下去,组织好黄巾军的弟兄,在田浩大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杀出去,一战定乾坤。
每当沮丧的时候,张燕都会这样想着,然后想也许田浩大人比自己现在更加的困难。想到这里,张燕就会觉得斗志满满,有勇气去面对任何的问题。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偶像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太行山山贼们的日子过得很苦,大山里物资匮乏,什么都缺,光靠抢劫来维持完全是杯水车薪。
单衣还好说,每人都能有一套,棉衣却成了稀罕物,每家大概能凑上一件,谁有事情谁穿,其余人趴在被窝里猫冬。
粮食和食盐虽然是生活物资,却也并不富裕,战时吃干,闲时喝稀,这是惯例。而所谓的干,也不过是筷子插上不倒的稠粥而已。至于上年纪的老人和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