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士卒的待遇非常高,曹操的士兵才比其他诸侯更有战斗力。不但一水的青壮,求战的**也很高,因为军功就意味着更多的土地和赏赐。
同样也正是因为士卒的待遇高,曹操才不敢过多地征召士兵,除了害怕耽误生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承受不起,东汉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本就非常有限,亩产只有可怜的三百多斤,以曹操手下士兵的待遇,恐怕需要百人才能供养一名士兵。
而青州多山、靠海,平原不多,若非曹操大力展海上贸易、晒制海盐、将海产品引入餐桌,开了青州的拳头产品“伯喈纸”,恐怕连十万人的常备军都维持不下去。
而正因为数量不足,曹操在面对袁术和陶谦的时候,才显得有些束手束脚。虽然对陶谦恨之入骨,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无他,兵力不足耳!
但现在不同了,曹操将与他做对的那些士族全部赶到袁术的领地,不但甩掉一个硕大的包袱,清除掉兖州的反对力量,还结结实实了一笔横财。那些士族全部都是传承久远的家族,就比如边氏,传承近乎两百年,积累下的土地、财富相当惊人。
曹操将这些人全部赶走,这笔财富自然就落到了曹操的手中,以往曹操在无忧谷的时候,只是将泰山郡清理一遍,所得的财富就已经让无忧谷富得流油,如今是兖州整整一个州的财富。
也难怪这些天曹军的那些士卒们,现他们的蓬莱侯青州牧大人见谁都笑眯眯的,和蔼可亲得一塌糊涂。
手里有钱,兜里有粮,军队的扩建自然是水到渠成,何况人选都是现成的,俘虏的那些降卒,全部是刘岱从兖州征召的青壮,不但有些简单的军事基础,身体素质也很过关。
从这方面讲,刘岱对曹操军队的扩建,也的确是做出相当的贡献,最起码节省了曹操数月的时间。
一纸调令将于禁调到兖州,轰轰烈烈的练兵活动就此展开,曹操吃够了兵力不足的苦,这回下定决心要多训练一些士卒,积攒实力好一举将陶谦消灭。
刘岱手下的那些降卒,听说在曹操手下当兵待遇如此之高,又见曹操真的将土地到他们的手上,哪有不愿意为曹操卖命的道理。根本就不需要动员,争先恐后地加入到曹操的麾下,不但士气爆棚,忠诚度更是不需要曹操担心。
他们的利益与曹操完全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曹操一直在兖州,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财富,才没有人敢轻易剥夺。
于是,曹操慷兖州士族之慨,轻易地将五万降卒纳入麾下,这些士卒成为曹操军事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后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这些兖州的降卒,曹操还把主意打到袁术的那将近十多万的逃兵身上,这些人都是袁术在南阳强行拉的壮丁,本就对袁术没有丝毫的忠诚可言,如今被打散,自然是趁机逃回南阳。
曹操就在一些主要道路上派出人手进行宣传,征召这些人进入兖州为自己作战。
曹操对此并没有报太大的信心,古人乡土观念极强,轻易不肯背井离乡,袁术若非逃到九江,这些人也不会逃得这么彻底。要是袁术肯回到南阳,相信身边还是能够留下几万人的。
而曹操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抱着能捞点就捞点的态度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他与袁术的这场战役进行进一步的宣传。
这些逃兵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是最有言权的,而随着他们的脚步,战争的结果也会越传越广。
有了在无忧谷战胜范佟的事例在,曹操相信,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将他神化,而这正是曹操喜闻乐见的,这样的话,他今后征讨南阳的战争就会变得相当的轻松。
说曹操有远见也好,说他阴险也罢,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信息战、宣传战,才是他真正擅长的东西。
范佟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高兴地现,倒在曹操这种手段下的人,他虽然是第一个,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相比较袁术的凄惨,他足以含笑九泉!
(本章完)
。
………………………………
第195章 兖州三把火(三)
在兖州积极练兵的同时,曹操也开始着手准备第三把火,那就是以刘岱的名义向朝廷献上荐表,推举曹操为安东将军,兼管兖州的一切事务。紧跟在刘岱荐表之后的,是兖州剩下的那些士族和中小地主的请愿。
兖州还是剩下一些士族的,比如满宠所在的满氏,李典所在的李氏,吕虔所在的吕氏,蔡邕所在的蔡氏等一些亲近曹操的士族。
满宠如今在曹操手下出仕,李典和吕虔虽然还没有成年,但毕竟是曹操的小师弟,蔡邕更是曹操的老师兼老丈人,碍于这些人的面子,曹操也不好将这些士族赶尽杀绝。
何况在将兖州较大的士族赶走的同时,曹操也必须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些榜样,支持他的人和反对他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才有利于他今后的征伐和统治。
曹操在穿越前虽然是一个小白,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这些手段如今已经是信手拈来,没有丝毫的滞涩。胡萝卜大棒的道理,古今通用,放之四海而皆准。
有了刘岱的举荐和这些士族的支持,对于如今的东汉朝廷,也算是有了交代。曹操这么做还算是相当不错的,起码还顾忌到朝廷的脸面,请求旁人推举,请求朝廷册封。
许多诸侯干得更加的没品,直接上的就是一封自荐表,自我举荐。就比如说袁术,自荐为扬州牧,至于朝廷是否认可,袁术根本就不去管,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对朝廷完全是一种充满蔑视的态度。
这就导致东汉末年出现了最为奇葩的现象,袁术是扬州牧,刘鹞是扬州刺史,一个扬州出现了两个最高长官,而且全部是军政一把抓。李逵打李鬼,谁的拳头大谁有理。
暂时解决了大义名分,曹操就开始对兖州进行正式的治理。治理兖州,需要的无非就是政治方面的人才,这一点早在曹操驱赶袁术的时候就已经落实。
曾经荀彧写过一些信,邀请他的一些朋友去青州任职,但都被这些人以路途遥远,家中父母俱在,不忍离家为借口,婉言拒绝。曹操对此是心知肚明,知道这些人还有些看不上自己,最大的原因依旧是出身。
在二十一世纪,人们对出身已经看得很淡,但依然讲究个高富帅配白富美,官二代配富二代,就别说古代那些把出身看得比命还重的大家士族了。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那曹操一辈子也摘不掉阉党之后的帽子。
历史上曹老大加入何进的麾下,同宦官做对,行刺张让,杖毙蹇昌,无非就是因为阉党的名声臭,曹老大想要和这些人划清界限。尽管他已经很努力了,但在陈琳亲笔写的讨曹檄当中,曹老大的出身依然是一个让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曹操虽然贵为蓬莱侯青州牧,但那些士族不见得会卖曹操面子,许多人推辞不来就是最好的明证。不过如今不同了,曹操平灭刘岱,驱逐袁术,吓跑陶谦,展现出不同凡响的霸气和实力。
这就由不得这些人不进行仔细的思量,更何况曹操对于兖州士族的行为,表面上显得和蔼和仁慈,但实际上的果断和冷酷,让这些人在午夜梦回时,常常出上一身的冷汗。
兖州士族活着进入九江,表面上看是得到活下去的希望,可他们想要生存,就必然会同九江本土的士族产生冲突。土地有限,资源有限,你活下去我就只能饿死,这无关善恶和道义,是生存之战。
兖州士族和九江本土士族的争斗,最倒霉的人恐怕就是袁术,他本就实力大降,如今夹在中间,恐怕里外都不是人。以他这样的情况,别说同刘鹞争夺扬州,能够维持下去就算非常不错了!
了解到曹操这样一系列的手段,如果再拒绝曹操的征召,那今后的后果……,绝对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不但陈群和钟繇这两位政治值9o以上的牛人来到兖州,就连梁习、刘馥、韩浩、凉茂、任峻等人也都加入到曹操的麾下。
这些人当中固然有迫于曹操威胁的,但也有许多是看中了曹操的潜力,如今已经进入乱世,东汉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眼见着改朝换代就在今朝,有实力和有野心的人哪有不开始下注的道理。
雪中送炭的事情不做,难道真要等到结局已分,去做那锦上添花的事情。这些人最为看重的本是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