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国相上任,这些县令自然要前来拜访。一来是述职,将下辖人口、经济、民生、治安等问题向国相一一介绍,然后求取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二来是沟通感情,互相认识一下,彼此混个脸熟。有那交友广阔的,还会将关系摆开,或拉拢,或敌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但这十多个滚刀肉却是收到刘章的指示,一齐来向曹操难的。
曹操的命令还未下达,这十多个县令就纷纷叫苦,有说县里太穷的,有说今年春耕任务完不成的,有说县里的道观拆不得的,还有说闹匪患的,总之就是各种的牢骚,各种的抱怨。目的只有一个,要钱、要人、要权利。没有钱工作就开展不了,没有人任务就无法完成,没有高度自主权,许多事情就不能完美解决。
曹操看着在自己面前嚷嚷成一团的十多个县令,满脸堆笑,和蔼地问道:“本相初掌济南国,既无钱,也无人,诸位都是大才,说说应该怎么办吧!”
“怎么办?办不了!”历城的县令站起身体,丝毫没有将曹操视为上官,趾高气昂地说道:“属下这些人只是普通人,能力有限,如果国相大人无法给予更多的支持,历城县的春耕就会耽误,春耕有多重要,国相大人不会不清楚吧?”
历城县令的话音刚落,周围的那些县令也纷纷起哄,连声附和。
曹操苦口婆心,好言相劝,怎奈这些人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要给曹操难堪,一个不答应,百个不答应,头摇得仿佛拨浪鼓般。
曹操的脸色也开始变得阴沉,右手下意识地摸着鼻子,嘴角流露出讥讽的微笑,冲历城县县令道:“本相说了,什么支持也没有,但是今年的春耕必须完成,你……还有何话说?”
历城县令的脸色顿时大变,他从来没想过,这么一个毛头小子愣头青,居然敢如此和他说话。不说他自己已经担任了十多年的县令,有足够的资历和底气;不说他身后有国主刘章的支持;单单身边这十多位同僚一起难,就不是这个毛头小子愣头青所能抗拒的,凭什么敢用这样的语气和他说话。
历城县令缓缓地将官印放在曹操的桌前,昂然道:“本人自问无法完成国相大人的任务,既然国相大人咄咄逼人,本人只好辞去历城县令一职,回家务农,还请国相大人另选高明。”
其余十多个县令露出义愤填膺的模样,纷纷掏出身上的官印,放在曹操的面前,默默地看着曹操,却一句话也不说,企图用无形的压力令曹操让步。他们吃准了曹操只是一个人,没有分身术,哪可能一口气将他们全部罢免。说到底济南国的建设还要依靠他们,离开他们,上哪里去找这么多的县令,这就是他们商量了一夜的结果,也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曹操似笑非笑地看着这些县令,手脚麻利地将这些官印收入自己的囊中,右手手中不住把玩着历城县的官印,讥笑道:“你们这是威胁本相,你们一定认为本相离不开你们。既然如此,本相答应你们的离职请求,你们都去吧,本相另选高明。”
曹操的话令这十多位县令呆若木鸡,他们用疑惑的目光看向曹操,不明白曹操哪里来的这么大底气,难道是以退为进。众县令心中都有些犯嘀咕,这个人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啊!
难道不应该是这个愣头青苦苦哀求,自己这些人看在他年幼无知的份上拉他一把吗?然后让他同意,今后那些县就由自己等人说了算,除了该交的税赋,其余的就和这个国相大人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然后在这个愣头青讨好、小意的目光中,自己这些人袍袖一甩,扬长而去。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吗?昨晚的剧本就是这样写的,可是这个剧本只猜中的开头,结局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曹操目的达到,哪有心情再理会这些县令,他将历城县的官印也收入自己的囊中,用双手揉了揉有些麻的脸颊,才对身边的典韦道:“恶来,派人去通知他们,昨夜写好的告示可以贴出去了。”
(本章完)
。
………………………………
第074章 唯才是举
“快去看啊!国相府门口又贴出新的告示了!”
有那眼尖的,将这个重大现迅告诉给身边识字的人。随着这个人的嚷嚷声被更多的人听到,告示面前顿时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由不得这些人不紧张和激动,因为新来的国相曹操大人,贴出的第一张告示,就是宣布拆毁济南国境内的所有道观。
这张告示一出,很快就惊动了济南国。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而祭祀还要排在战争的前面,古人对祭祀的重视可见一斑。
济南国十年时间换了二十七任国相,这些人都是饭桶,不了解这些道观的危害吗?不是,而是关系重大,令他们下意识的回避了这个问题,既不敢言揭露弊端,也不敢象曹操这样直接动手拆毁。因为那时候的古人还十分迷信,认为冥冥之中,有神灵的存在,将神灵的道场拆掉,活腻了吗?
但曹操不信这个邪,不但敢直言道观的危害,还敢亲自带人将其拆毁。这样不管不顾、胆大妄为的举动直接让许多人一脸的懵逼。于是,自杖毙蹇昌,上为窦武等人平反这两件事后,曹操楞头青的名声更上层楼。
既然第一张告示这么的震撼,大家对曹操的第二张告示自然是充满了期盼。曹操也果然没有令大家失望,第二张告示依然是十分的震撼,可以说,论震撼程度,犹自在第一张告示之上,宛如在大汉朝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池塘,投下一块巨石,溅起无数的浪花和涟漪。
东汉末年官员的选拔采用的是察举制,它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展到后期,最为重要的就是举孝廉,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也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
可是出第一张告示还没消停几天的国相曹操大人,却布了唯才是举令!不论品行,不论出身,只重能力,唯才是举!
一张张唯才是举的告示贴满了济南国的大街小巷,一个个求贤若渴的命令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度在济南国内传播。寒门士子、商贾之家、贩夫走卒纷纷弹冠相但凡是自认为有些能力的人,无不欢喜、雀跃。
一时间,人头攒动,人们纷纷涌入济南城,准备向这位特立独行的济南国相大人展现一下自身的才能,也想看一下这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曹操曹大人,究竟生得是如何的模样!
这件事情说来也好笑,曹操虽然早就想布唯才是举令,但却有心无胆。不是曹操胆小,而是风险实在是太大。察举制已经深入人心,唯才是举令很容易遭到世人的诟病。最主要的是既得利益集团,是不会允许唯才是举令出现的。
从察举制的定义就可以看出,这个制度最大的漏洞就是非常容易官官相护。基本上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合法版。这就使得官员基本上都是士族出身,彼此联姻,彼此合作,彼此举荐,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既得利益集团。使得那些有能力,但家世不好的人根本就没有出头的机会,
曹操家世不好,边让在梁园春会的时候就曾经讥讽曹操是‘太监养孙’,历史上也曾经有人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所以,曹操作为阉党之后,想要获得士族的认可十分困难,基本上断绝了他得到优秀士族人才的渠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得到人才,尤其是吸引那些寒门士子的注意力,曹操就必须布唯才是举令。但却要注意时机,注意尺度,尽量减少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章出现了。
刘章企图凭借手下的力量逼曹操就犯,以众县令的辞官为要挟,逼迫曹操听从他的命令。却不想他的所作所为对于曹操来说,正是久旱逢甘露。
曹操先是在那些县令面前示之以弱,待这些县令步步紧逼,以辞官为要挟,就顺势答应下来,然后将责任全部推在那些县令身上,将自己伪造成一个不愿意受人要挟的愣头青形象。
这样,那些人对曹操出的唯才是举令就不会太过重视,只会当成是一个愣头青的无奈之举。也唯有如此,曹操才不会受到各方面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