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才过了没一会,连朝中现在正吃香的文官也来了不少人。
得知消息之后,洪承畴并没有苦恼,反而更加开心起来。此次远行倭国,主要目的是帮助毛文龙治理倭国。打仗的事情已然无需他协助,先前来的都是武官之后,在治理才能方面自然有所欠缺。
可现在连文官也来了,这正中洪承畴的下怀,老家伙笑眯眯的吩咐管家,开始让外面的人逐一进来见自己。
都是为了家中后辈谋出路而来,洪承畴可不会白白把这样的机会给出去。尤其是在得知这些家伙主动找来的情况下,他便有了可以要挟别人的筹码,不趁机捞便宜,那就枉费洪承畴活了这么一把年纪了。
第一个进来的便是左良玉,洪承畴的老部将。虽然后来洪承畴从武将转为文臣,左良玉也与之分道扬镳,但交情还在,洪承畴也一直颇为照顾他。
“先生,下官……”左良玉满脸的尴尬,见到洪承畴的时候,说话都变得吞吞吐吐了。
毕竟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左良玉一直都受到洪承畴的照顾,本来就无以为报,现在却还寻思着来为家里的后背谋出路。一时间,左良玉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为了后辈,他这张老脸也得豁出去,不然老左家此后可能就真得没落啦。
看着扭扭捏捏像个老娘们的左良玉,洪承畴难得的翻了个白眼,冷哼道:“怎么啦,不好意思开口是不是,那要是这样的话,你可以走了,后面还有大把的人排队。”
洪承畴这样的语气,显然把左良玉给吓到了,他当即连称不敢,此后才正儿八经的说:“先生,下官家中还有六个后辈,现在整天在军营里游手好闲的。时不时还老在外面惹事生非,下官不能放任他们这样胡闹下去,所以听说先生要远赴倭国帮总兵,下官希望先生能够把家中这六个逆子给带上,让他们在军中好好的磨砺一番。”
这话说得很是诚恳,洪承畴也没有再为难左良玉,毕竟都是跟着自己大半辈子的老部下。没有道理不照应他,洪承畴很是爽快的说:“行,你现在就回家去安排,出发之前,老夫会派人知会你一声。”
左良玉闻言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拜谢之后便满脸春风得意的告辞离去。
………………………………
第1217章 人才济济
左良玉满面春风的离去,这给后面排队拜访的人带来莫大的信心。此后,洪承畴整整一天的时间都用来招呼这些拜访的贵客身上,他也没有失望,这些将门中的后辈,其实不乏良才。只是太平天下的大明,没了他们的用武之地而已。
武将是不用洪承畴忧心了,可文臣却还是少了一些人才,而且前来拜访的文臣推荐的都是家中那些不中用的次子。虽然洪承畴也从中看到一些可堪大用的良才,但还是距离他所需的文官少了一大截。
文官在太平盛世里很是吃香,没有人会把赌注押在未知的未来上。而且大明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让这些文臣都觉得应该让子嗣都留在大明发展才有前途。而能够推荐给洪承畴的不是家中的逆子,就是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在大明朝无法混下去的家中小辈。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洪承畴也体谅朝中文臣的心思,并没有要挟他们。当天傍晚,洪承畴接待完最后一位贵客,用过晚膳后,便又找到了毛景文。
“皇上,文臣之中的名门望族,都不肯轻易交出家中有真才实干的子弟。他们的心思,老臣也理解,都是人之常情。但目前可堪大用的文官良才还却不少,所以老臣有事请皇上帮忙。”洪承畴见到皇帝,当即开门见山的说。
“先生请说,只要朕办得到的,绝对不会推脱。”毛景文倒也豪迈,一点犹豫都没有便答应了下来。
“名门望族有真实才干的子弟显然是不会放任离开大明,那么老臣想要在一些寒门之中,挑选一些良才,还望皇上能够允许。”洪承畴轻笑而言。
“先生高明,当今寒门之中人才济济,每年应试也都会有惊艳之才出现。朕准了,先生想要多少,随便挑,只需把名单让朕过目一下即可。”毛景文哈哈笑言道。
“多谢皇上成全,老臣告退!”洪承畴心满意足的离去。
此后三天,洪承畴完全拒绝了再次登门拜访的贵客,带着几个侍卫,在老管家的伺候下,坐着马车满南京城的跑。城内跑完了,洪承畴还没有罢手,竟然开始转战郊外的村镇。
洪承畴所寻之人都是通过层层考试后,能够来到南京首都会试的才子。这些人本身都是颇有本事之人,所缺的只是经验而已。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家伙,好在洪承畴也不是吃素的,一般见个面,聊上一会便能够识别此人是不是才子。
兜兜转转近一个月的时间,洪承畴才收手回到自己的小院,整理好挑选出来的才子名册,洪承畴让老管家呈送给皇上观看。
毛景文的批复很快,当天便批准了。足足四百余名学子,几乎包罗了此界所有的应届生。当然,都是寒门出身的,那些名门望族自然不会让自己家中的子弟出走。
而洪承畴此番做法,在无形之中大大减少了名门望族子弟的竞争,一时间,各名门望族都心里感激洪承畴此举。
寒门子弟本来想要出头就难,此刻却有洪承畴给予他们机会,虽然要远赴海外,这些被挑选中的寒门学子心里都有些失落。可洪承畴给他们的承诺实在太过诱人,他们也都放下心中的顾虑,心甘情愿的跟随。
洪承畴接过毛景文批复好的名册,毛景文笑呵呵的问:“先生到底给了这些寒门学子何种承诺,竟然让他们这样死心塌地的远赴倭国?”
对于这个问题,毛景文颇为好奇,而对洪承畴给予的承诺,他更是心里痒痒,不问个明白不罢休!
洪承畴斜了毛景文一眼,轻言解释:“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承诺他们,在倭国任职五年后,如果政绩斐然的,便可随时回到大明。而回到大明之后,老臣答应他们至少可以上任县令以上的职位。”
太平已然有三年的大明朝,一个寒门学子若想当上县令,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巨大的竞争力无处不在,加之寒门出身的他们,只有才识高超者才有出头之日。不然,没有靠山,没有背景的他们完全不是那些名门望族后辈的对手。
远离竞争,前往倭国任职五年,即可回到大明从县令做起,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要知道这些寒门学子在大明五年都还不知道,能不能过得了最终的应试。
听了洪承畴的解释,毛景文释然了,可几百人在五年后一下子回来大明,毛景文哪里有那么多的县令给他们当?想到这里,毛景文顿时就皱眉了,沉吟道:“先生,这个承诺的确没有诟病的地方。只是五年之后,几百人若是都回来,朕也没有那么多的县令给他们安排啊!”
洪承畴呵呵轻笑:“皇上莫慌,五年之后还有多少人肯回来,这个可就说不定了。如果老臣没有猜错的话,这些出去的学子,五年之后想回来的,肯定是那些在倭国混不下去人。那些混得风生水起的岂肯放弃那里打拼下来的成就,而回到依旧一无所有的大明。”
听洪承畴这么一说,毛景文顿时觉得有理,他点头笑道:“先生果然高明,朕佩服!”
洪承畴半点都不客气,坦然收下毛景文的赞美,此后笑眯眯的告辞离去。说是人才已经收集够了,该准备启航的事宜。
毛景文没有多做挽留,亲自送到御书房门口后,才转身回到房内。洪承畴已然可以准备启航了,毛文龙在信中要求毛景文给准备的东西,毛景文也得加紧安排。沉思片刻后,毛景文当即写了圣旨,命人送到威海卫,所有毛文龙需要的东西,全部都可以在那里装船。
毛文龙要兵五万,毛景文却大笔一挥,直接出动十万大军赶赴倭国。原因很简单,如今的大明军队闲置太多,一听说可以追随毛文龙到倭国去征战。军中那些想要建功立业想疯了的杀才,立即就联名上书,请求皇上恩准他们前往。
………………………………
第1218章 围剿
大明朝出动十万大军出征倭国,这是大明朝自平息战乱后的第一大战事。当今的大明朝已非同此前的大明朝,三四年的和平带来了长足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飞速。又有毛文龙一些超前的治世观念影响,说现在的大明朝比起盛唐的繁华一点都不逊色。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