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神演义-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上官宣旨,贬后游为吏,囚张冲、刘波,斩杀俞渞、李泽、曹汐、张冷四人了事。

    成道因应天、冉闵、奉义、亡志等救难有功,乃封正世神应天公爵,封冉闵为忠义显应王,封奉义为明神,赐伯爵,封亡志为崇仁伯,各赐金丹一粒。三公又来阻挠,成道大怒,训斥众官,只道是危难之时,忘却仙官身份,如今灾结难满,又来争功。众人有口难辩,也就不再言语。那李成道见水患甚大,天庭只寻些无名之辈替罪,不解心头之恨,欲到天庭评理,那明神奉义言道:“帝君不可,如此前去,出师无名,况且属下盗得收风袋,此事易于察觉,如今之时,不如就此了事。”成道沉思片刻,即令司徒宁世考再备重礼赴风雨雷电四神府邸拜谢,明神随行,将那收风袋置于礼物箱中。其实风神娘娘早就察觉收风袋丢失,怀疑是那宁世考所为,但是收人财物,毕竟手短,不敢上报天庭,只望洪水过后再去索回,不想那司徒亲来,放下礼物便走,毕竟明神押送,不敢从中克扣。那风神娘娘见了收风袋便在箱中,更断定是宁世考所为,暗中生恨,思量报复,此乃后话。

    那旱涝之灾过后,凤鸣山周围千里俱无人烟,成道传旨人主,由人烟繁密之处迁徙人口。那时已至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人主微弱,不敢违逆,只得遵令而为,百姓虽不情愿,亦是无法。待百姓来此春耕秋收,眼见土地肥沃,经由数月,已成粮仓之势,即要受产之际,不想此时蝗灾泛滥,那蝗虫铺天盖地一般,但有绿色便啃噬一光。百姓怨声载道,昼夜巡于田野,但仍不能止住蝗虫。那蝗虫肋生双翅,但见人来,便群移他处,但见人去,便又复回。百姓多拜于八蜡之庙,恳请神明引去蝗瘟。应天见此,急报成道,成道乃召集众官商讨对策。那太尉任无别言道:“臣闻蝗虫乃孤魂野鬼所化,专噬无道天下,如今凤鸣山周围蝗虫肆虐,帝君应自罪于天,请上天惩罚方是。”成道自水旱灾害以来,逐渐视三公为眼中钉,但苦于无计,因此一度忍让,如今言语,虽是正理,亦多有冒犯,因此不悦:“孤自执掌人间以来,殚精竭虑,无一处不为三界安宁、百姓富足计,但请太尉指摘孤的过错。”那司徒宁世考连忙圆场道:“帝君,太尉虽是语失,但却为帝君谋划,还请帝君勿要见怪。”成道怒气未消,令司徒宁世考准备祭天告罪之事。

    散朝之后,成道命人传旨八蜡神前来觐见。复招来正世神、明神,令正世神传旨四灵,广遣飞鸟、食虫前来灭蝗,又命明神传旨人主,令其多派兵丁助民护粮。不想那八蜡神不在庙中,四下寻之不见。而人主畏惧他国来犯,只派些老弱残兵相助。这重灾之下,仅有众多飞鸟前来,杯水车薪,不足以震慑。

    正在成道忧愁之际,月中兔来报:凡间一将军刘猛,素以勇武著称,曾用计歼灭贼寇侵袭,令贼人闻之胆丧,尝拜月请愿,愿得上令,剿灭蝗虫。成道应允,令明神传旨人主,封刘猛为扬威将军,即日带兵震蝗。

    且说那刘猛领旨急行,入夜大军安营扎寨,睡梦之中便见一仙人授之灭虫之法,刘猛顿悟,命手下兵勇多备蜜糖,待至蝗区,眼见那蝗虫遮天蔽日,令地上菽禾全无。刘猛见到,亦是惊骇,急忙用梦中神人点化之计,火熬蜜糖,遍涂于树,那蝗虫见了蜜糖,蜂拥而来,却层层叠叠粘在树上,刘猛宣谕道:“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聚兵歼之。复用此法,终扫除蝗灾。成道感念刘猛忠勇,封为扬威侯。后八蜡神又招万虫卷土重来,成道复命刘猛带兵督剿,方为震慑。成道乃斩杀八蜡神,封刘猛为虫王,受万世祭祀。世间亦有虫王庙,庙门楹联为“卧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马返;驱蝗成稔岁,将军合号百虫来”者便是。成道上疏,奏请天庭赐予冉闵、奉义、亡志、刘猛等人神籍,天庭久未回复,成道愤懑不已,再连上两道奏折,玉帝见了,趁着东厨司命九令元王定福神君上天述职之际,问道:“张爱卿,那李成道在人间屡至灾祸,但不知凡人如何议论?”那定福神君即是灶君,言道:“人间虽历经旱涝蝗灾,但承蒙天恩浩荡、陛下垂顾,已是无恙。凡人多不知有李成道者,但凡知之,多为议论李成道尊奉玉帝圣旨,下界保国安民,剪除灾厄。如今凡间已有人家供奉李成道,鸾门亦有供祀,位在三恩主之上。”玉帝听后大惊,遣退灶君,暗思这李成道为何有这等威望?听闻恒元宫三公奏报,只道其政令难出,却如何入得百姓之家?那百姓之家有灶神、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人镇守,却能令李成道擅入,岂不是有勾结暗许之节?那灶君为五神之首、一家之主,如此做派,实为渎职。恰此时有武德星君进言道:“陛下,那灶君上天来,只言好事,不诉恶行,必是受了人间贿赂。其状如美女、貌过潘安,恐令其镇守百姓之家,难保风化。人间早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之语,天下虽广,信仰之神大有不同,然天下祭灶者却是一致。即便是人主,位在灶王之上,亦有多拜者,并赦令‘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民间祭祀之盛,却是胜过他神。”玉帝听罢此言,甚是愤懑,但那灶君乃是上古之神,如今又深得百姓信仰,一时也是无计。

    玉帝左思右想,赏赐奉义神籍,因冉闵、亡志灾劫未满,暂不予授,而刘猛资历尚浅,宜继续修行。因月中兔曾为李成道相荐刘猛,因此令人曹官传旨,令“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此乃后话。

    常言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初天庭与李成道争执不下,玉帝为惩治李成道,密派了西方太极天皇大帝驾下八大元帅到天宫卫戍,导致西方空虚,趁着这千载难逢之机,那西教趁机大举进入中原传教,玉帝顾此失彼,也是无奈。

    其实早在数百年前,西教便以东传,当时天庭无力收伏孙悟空,玉帝命翊圣真君、游奕灵官请来西方佛祖相助,那佛祖用五行山压住孙悟空,震慑天庭。玉帝唯恐孙悟空卷土重来,也就默认西教传法。其实早在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中兴大汉之后,其子刘庄即位,曾夜宿南宫,梦见一六丈身高的金顶神人自西方而至,宣扬佛法。随后刘庄便派遣蔡愔、秦景等人出世西域,拜佛求经。那佛祖见中土皇家专使至,乃命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二活佛亲往中土弘法布教。过了三年,众人方从大月氏返回洛阳,用白马驮载佛经,人主刘庄甚是喜悦,在都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因二高僧曾暂住鸿胪寺,又是白马驮经,因此这中土佛教祖庭、无二释源便命名为白马寺。随后一百余年,不断有西教高僧前来译经,译出经文大一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但天庭不悦,晓谕世人不得妄信异教,儒家亦是恼怒,宣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禁止天下学子入释家。因此过了二百年,三国纷乱之际,人主不能令服天下,礼器崩塌,方有中土人氏朱士行受戒皈依,法号“八戒”,世称朱八戒。

    那白马寺受佛家护佑,自然是香火鼎盛,拜佛之人络绎不绝。中土原有精魔鬼怪,因不得天庭垂顾,因此也前去听经,那西教乐于东传,不择门类,也不拒绝,却不想因此引出一段杀戮。正是:释家弘传渡善心,怎奈天下心不善。

    不知后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十七回 南天大王盗佛宝 廿九比丘成罗汉

    第二十七回南天大王盗佛宝廿九比丘成罗汉

    纵暗室不得亏心,人不见岂能昧金,

    即使不怕神目电,难逃暗夜鬼敲门。

    上回说到佛家趁着相助天庭收伏孙悟空之后,便开始东传佛法,借势人主恩赐,建起译经第一道场白马寺。过了这数百年,白马寺名声更盛,天下凡人竞相前来叩拜,亦有精灵到此听经,以求修成正果。在这白马寺东南百里,原有一长尾雉鸡,已有三千年修为,此精虽是精怪,只因生性胆小,不敢伤人,常匿于山林茂密之处,因此不为人知。后佛法东传,因佛光感化,常化成风流浪子前来白马寺听经学法,三位尊者看出其中端倪,但佛法本不排心善之人,因此两者均相安无事。

    忽然一日,雉鸡精听经后回山,见有二人立于洞府之外,俱是金白装束。二人见雉鸡精前来连忙揖手道:“敢问阁下可是雉圣大仙?”雉鸡精连忙回揖,定睛观瞧,二人印堂发蓝,已知二人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