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很快禁宫之内一声噩耗,让这些名流人士纷纷都将目光集中了过来。
至于闲游山林或者各地的雅集盛事,同时也都停止了。
因为这一日,晋帝驾崩,举国哀嚎!
也就在这个时候,建康上游,西府军大营之中,桓温开始整顿人马,朝着建康出发。
在桓温的身边,伫立三人。
郗超在左,王彪之与王坦之居右。
众人皆披麻戴孝,以尽臣子之忠。
桓温领士卒八百,兵马十乘进入都城,尚不逾制,这也是双方经过商谈之后最大的让步。
而桓温也要求建康除了宫廷禁卫之外,兵马全部撤离,暂时由他接管都城防务。
原本负责防守都城的兵马全部退至丹阳,桓温的兵马则在建康上游控制大局,盯着靠近建康都城的各处兵马,不让局势失控。
桓温进入都城,司马昱居然亲自率领百官觐见。
见到这样的场面,桓温心中也颇为得意。
于是,桓温心生骄纵,当与司马昱等人靠近之时,居然不下车架便拱手行礼。
司马昱与众官员都站立在地下,而只有桓温一人立于车架之上,居高临下,此举甚为无礼,当时便惹得一众公卿怒目相视。
可桓温却开口说道:“闻天子噩耗,温心神俱裂,情伤难己,只想再见天子一面,以缅其殇,故而多有怠慢众公,改日温自当一一登门谢罪,还望众公勿怪!”
这话说得非常漂亮,让众人有怒都不好发作了。
但其实,桓温的心里,真打算日后向这些人一一登门谢罪吗?
这自然是假的,桓温要的就是现在的派头,出了这个风头之后,他还用得做登门谢罪这种事情?
况且,桓温此时胸中可谓是豪气干云,胸襟万丈,这些人又岂在他的眼里!
就在昨夜,桓温与郗超密会良久,商议的就是关于帝位之事。
郗超对桓温说道:“可立琅琊王为帝,迎合太后之意,再请会稽王继续主政,将来两王必定相争!”
这个提议,桓温立马就明白了郗超的深意。
能够做到他这个位置,又是名门望族出身,桓温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他明白郗超的意思,是让琅琊王登基,但是却不让琅琊王主政,政权还是交给会稽王司马昱,等将来这一帝一王之间,爆发了矛盾,到时候西府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桓温问道:“此计,可是刘先生之策?”
桓温绝对,郗超应该不会提出这么毒辣的点子出来,主要是桓温他了解自己的这个谋主,知道他听过推断不出来这么多讯息。
至少,太后会支持谁,郗超肯定是不会去揣摩的。
郗超点点头,答道:“先生使秦之前,确实与我说过此事,他说太后之尊,虽帝崩犹不可移,故而有太后在,会稽王便难以承继大宝。否则,太后将难以自处呀!”
桓温沉声说道:“其实,某也是如此想的!虽然会稽王主政,而且德望犹厚,然毕竟其乃是远祖之子,辈分虽高,但若是论及承继帝位,还是琅琊王与前面几位先帝的血缘更近一些……”
本来桓温是支持司马昱的,因为司马昱对桓温向来都很好,非常宽厚,还打算和桓温结成儿女亲家,但是听到郗超的话之后,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让司马家的人自己制约自己,将来一旦产生矛盾那么桓温和他的西府军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桓温便立马改变了主意!
也正是因为如此,桓温才敢在面对司马昱为首的众公卿之时,如此倨傲。
一抬手,桓温命车驾往禁宫去了,他要立马面见太后。
桓温相信这个时候,太后也肯定是需要他的!
………………………………
第171章 建康大风
都城国丧,哀鸿遍野。
几乎街道上到处可见素以麻缟的人来来往往,建康繁华,自东晋始,后有六朝金粉之称,此时已初见雏形。桓温站立在车驾之上,望着建康城的街道,对左右说道:“建康美矣,冠盖当世。”
古时都城皆在中原,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古都乃是洛阳,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定都咸阳,毗邻长安,加上汉之西都亦在此,故而长安与洛阳并称二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这是两个历史文化最为繁荣的城市,不过自汉末天下纷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役,最终董卓被迫撤退前往长安,焚烧洛阳开始,洛阳这座古都便一直处于废墟状态。
虽然后来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使得洛阳城得到修葺重现繁华,不过西晋王朝昙花一现,后来八王之乱加上胡人入侵与践踏,使得洛阳又残破不堪。
这是一次文明的大倒退,波及的不止是洛阳,还有整个中原。
当时永嘉南渡,中原汉人随着晋王朝南迁,使得整个北方为之一空,做为两座古都之一的西都长安,也因此衰败萧条。
到了现在,氐秦割据关中,定都长安,加上鲜卑慕容定都邺城,而东晋又南渡定都建康,使得古都洛阳荒废了。
而长安与邺城虽然也是都城,不过当时中原百姓大多南迁,所以这两座城市的人口与繁华程度,都不及建康。
故而桓温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认为建康城是当世最为繁华的城市。
只不过,这座都城,是晋王朝的都城
桓温的感慨,其意颇深!
而桓温的左右,也有闻弦歌而知雅意者!
比如说郗超,就是一位。
“将军,建康虽然繁华,然外无险关,内无阻碍,河水穿流,钟山龙卧,并非王者之地”
一句话,就让桓温打消了所有的深层意思。
是啊,建康确实繁华,人口众多,商业贸易也是当世第一,可是建康这座城市的地势不怎么样,周边没有崇山峻岭,也没有险要关隘,可以保护城市不被入侵,那河流都从城内穿流而过,根本没有然后阻碍,还有相传钟山是古时候龙的栖息之地,虽然有龙气,可这龙却是卧龙,飞不起来的,这样的寓意显然不好。
说白了,郗超就是让桓温暂时别打建康城的主意,否则一旦桓温真这样发疯,那天下就得再次大乱了。
桓温对于郗超这个谋主的话,还是很中听的,随即微微一笑,说道:“吾并无他意,且下车驾随我觐见太后!”
宫门小黄门通报之后,桓温带着幕僚郗超,以及手下一员武将几个护卫进了皇宫,到了內苑又让护卫去了兵甲,守在门口。
桓温独身前往拜见天子遗体,披麻戴孝,还没到门前便痛哭不止。
当时宫中,尚有琅琊王司马丕及新安郡主司马道福等人,在为天子守丧,太后则是退居屏风之后,一干公卿位列左右,等待着桓温前来。
桓温踏入大殿,步伐沉稳而有力,脸色泪痕斑斑,趴在天子灵前一阵哭嚎,转而又言及自己的武功,哭诉道:“臣来迟矣,当乞陛下释之!多年来,臣征战南北,便是为晋室光复中原而努力,可惜陛下却英年早逝,没能见到北定中原马放南山之时,何其痛惜哉?”
这一番话,竟然引起许多公卿也痛哭。
大家突然一齐大哭,到让本来哭得起劲的桓温愣住了。
然后他冷眼看了看两边挥舞着宽袍大袖擦拭眼泪的公卿大臣们,心中冷笑不已。
这些人之中,其实又有几个是真哭的呢?
就连桓温他自己虽然表面上是在痛哭,但心里却一直在盘算着许多事情。
或许,只有屏风之后太后的哭声,才有几分真切。
待桓温祭拜完毕,便来屏风之前拜见太后。
“将军免礼!”
“臣启太后,还望太后为国多多保重!”
“唉,陛下英年早逝,痛煞人也!哀家妇道之人,又如何保重?浮萍无根,漂泊无依,正是如此!”
太后感叹着,作为一个有妇德的女人,命运确实对她不公平。
丈夫死得早,儿子死得更早,难以想象作为一个历经两朝,从皇后到太后的人,居然现在才只有三十出头的岁数。
而且,才三十出头,她马上又要迎来第三位皇帝!
这个皇帝,会是谁呢?
桓温趁机劝慰道:“太后此言差矣!臣虽然不在都城,却于千里之外常闻人言太后之德,厚德无双,臣心中亦是感念。想我晋祚绵延,无太后岂可乎?否也!故而,臣以为陛下虽然英年早逝,但太后之位断不可妄动,敢问堂下诸公可有异议?”
其实,谁也没有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