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末世发展-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峰毅到了航天器材加工厂,这儿一片叮叮当当呲呲啦啦之声不绝于耳,仔细一看,顿时汗流浃背。

    号称最尖端,最精密的航天器材被高级技工们拿着铁锤、錾子、电锯一顿猛捶猛割,然后再用砂轮机打磨,然后才是进行什锦锉、砂纸、刮刀等手工精细加工。

    所以整个加工厂分成了3部分,从粗加工、精加工到精细加工三个环节。

    “这活也太糙了点吧?”李峰毅嘴都合不拢了。

    航天器材加工厂厂长是一个叫黄志刚的40余岁老钳工,他的手艺不是最好的,却很会协调,是资格认证委员会主任原来工厂的主管,当时推荐了3个人员竞选厂长,一个老钳工黄志刚,一个机械教授,一个党委推荐的,他们认为这个部门很重要。

    最终黄志刚获胜,他首先要来了要求达到的工艺指标数据,然后要人准备精密测量工具和加工工具。

    闭门读了两天工艺指标,有了大概思路,工具也准备齐全,通过考核的钳工资料也发给了他。

    然后他要了一块场地,建立了个这个航天器材加工厂。

    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划分完工序后,就开始干活了。

    现在厂里共有钳工300余人,全是特委会区域最顶尖的钳工高手。

    按照一般道理,应该是流水线生产效率最高,把每一批同样的器件都加工到符合要求的精度,然后再加工另一批次。

    现在是战时,那就意味着符合战争需要才是最大的道理,所以他们把能组装成一台套航天器材的所有器件归为一类,加工完一台套满足出厂发射的需求,然后再次组装另一台套。

    导致这三百人大约平均每7天才能组装出来一台套,如果按照流水线方式,初步计算,需要3个月就能组装成100台套,效率相差悬殊,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最要紧的是补天裂,如果核弹轰炸到脑门上,再高的效率也不如有一颗能派上用场的卫星重要。

    尤其离谱的是刚发射上去的卫星主要轨道是敌人威胁最严重的空域,能够一对一撞毁地面攻击武器是最理想的,其实这种理想状态几乎都达不到,往往是几颗卫星连续发射,第一颗弄准位置,第二颗如果不能设定正确攻击参数,还会被敌人像第一颗那样摧毁,那往往就需要第三颗,第四颗卫星了。

    即便算上齐三着的真假卫星战术,能达到2颗真正的卫星摧毁一台套敌人激光攻击武器的效果就能让大家偷笑了。

    这就是拼消耗,拿高精尖的卫星当炮弹使,大家都在苦撑。

    李峰毅走过每一个大汗淋淋的钳工师傅身边,和每个人握手,道一声辛苦了,300多个重体力劳动者因为看见最高老大,都惊喜交加的使出吃奶的劲儿使劲摇啊摇的,唯恐让领导感觉不出自己的惊喜,经历了300条壮汉的欢迎,结果李峰毅胳膊疼的放不下了,端着胳膊进了黄志刚办公室。

    黄志刚也很感动,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和满手机油的师傅们握手,他赶紧招呼李峰毅洗手,换了好几盆水才算是见到清水的颜色,只是机油痕迹渗透到皮肤纹理还得几天才能消除。

    末世前他虽然做上了工厂主管的位置,算有些地位,往来的客户们也都是油头粉面,寒暄得十分亲热,可就是不跟他握手,担心抹一手油泥,末世后全家只有他和女儿活了下来,现在又在前老板提携下成了厂长,上级又重视,感觉越来越有奔头了。

    李峰毅尽管心里对这种野蛮的精加工方式心存狐疑,还是高调的夸奖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当然也暗示卫星这种设备很精密,是不是细心些操作呢?

    他的话换来了黄志刚微微一笑,“放心吧,我们心里有数的。”

    这话让李峰毅想起了末世前自己看过的一部科幻片,俄罗斯人的太空站出了故障,按照美国人一贯的风格,这个太空站是最后的希望,美国人急的满头大汗到处查找资料,俄罗斯张口骂道,“又是台湾制造!”

    然后老毛子拿起一个硕大的扳手,照着设备猛烈敲打,火星四射中,设备好了!

    钳工方面黄志刚是专家,李峰毅就没再多说,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做才是道理。

    李峰毅临走前交代黄志刚晚上给工人们加餐,大鱼大肉尽管上,不当班的还有罕见的烈酒,工厂里自是爆发出热烈的干劲。

    黄志刚很会来事的安排人把最高领导视察这事儿记录到厂史里,还把工厂监控录像剪裁出效果好的镜头打印成照片挂在工厂各个位置,这代表着工厂的荣誉,也让各位大小领导知道这家厂子和最高领导有关系。

    这些中国人惯有的做法就不一一叙述了。

    ---------------------------------------------------------------------

    投票、打赏、推荐、收藏,我也是看了好长时间别人书的书虫啦,才发现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支持作者,鼓舞作者在枯燥的写作中提起尽头的。

    感谢春寒飘雪、lmxy投推荐票,打赏!
………………………………

第246章 我有不能让你有

    现在航天用的反引力发动机还是个瓶颈,李峰毅觉得自己应该去反引力发送机试验、生产现场去检查下,尽管自己插不上手,领导到场还是可以让人觉得受重视,工作起来也更加带劲。

    战争年代讲究效率,李峰毅立刻命人安排前往位于北京玉泉路19号乙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这儿是反引力物质生产基地,反引力粒子系统也是这儿发明的。'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这儿守卫森严,并不因为李峰毅有着特委会最高领导出行的全套仪仗装备,例如车辆等而简略验身份验证。

    验证完身份后,开始了繁琐的进入准备工作,洗澡,清除静电等等进行了好几次,李峰毅只觉得浑身发紧,浑身上下比刚出生的婴儿还干净了。

    当李峰毅穿戴着武装到每一根头发丝的衣服进入最核心的对撞机的时候,他锐利的眼神在头盔观察窗后面都开始散射了,“最核心的科学工作真不是人干的啊,才一次我就受不了了,这些科学家怎么成年累月熬得啊。”

    “衣服里居然还有宇航员用的装排泄物的袋子!”李峰毅正在感慨,实验室负责人已经迎了过来,他刚从生产线过来。

    负责人叫郭宏阳,是一个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

    两人寒暄几句,郭宏阳开始汇报工作,“现在我们把别的试验都停了,反引力系统通过定型试验后,整套设备都改成生产线,用来生产反引力粒子了,只是我们产能不足,主要原因是设备是科研设备,不是按照连续生产的高强度设计的。建造新的生产线报告已经提交通过审批了,正在进行基建工作。”

    “现在的产能也就是完成战略运输的作用,可以取代火车、轮船、战略运输机的作用,其余的战术级别的暂时还顾不上,发射卫星的反引力发动机还是现赶制出来的。”

    目前人类的机械设备动力部分还是以内燃机为主,反引力的运用还没有全面深入,和以往任何的重大发明一样,首先应用领域还是军事,等过了军事上全面展开了才能广泛运用。

    李峰毅点点头,得加快科技转化速度,搜寻燃油可不是一件轻巧的工作,随着收复区域的扩大,人员的增多,需要用到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末世前那点储油量日渐缺乏。

    “我们这个实验室的对撞机长度仅为240米,做科研绰绰有余,做生产就很不足。反引力系统的发明,所有的地面交通设施都会被取代,所以我们新的对撞机选址在北京东北郊区的环形铁路,地基良好,可以简化很多基础设施工作量。周长为9。1公里,同时安装生产线10条,主设施也从地底挪到地面,减少施工难度,计算后的产量可以满足目前军事、生产、生后需求,架设周期为1个月。人力部门已经拨给了我们足够的人手。”

    李峰毅点点头,这个速度已经是极限了,目前所有非军事部门全部为这个计划让路,再快就不能保证建筑材料必须的老化、凝固、消除应力周期。

    如果不能确保反引力发动机的制造,特委会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毕竟特委会的家底还是赶不上西方所有敌对实力的积累。

    “目前世界上能够制造反引力粒子的设备有多少?”李峰毅问了一个出乎科学家郭宏阳意料之外的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