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上面石在引用“人性化”一词的时候石使用了“借用”一词以表示石对“人性化”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人性化”一词是中西文化都使用的词汇,而对中国文化而言,它好象有点进口的味道。听说从美国进口木材要进行病虫害检查,进口粮食要进行农药残留检查,那么我们进口概念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进行一些检查呢?一检查,问题大得很!
周所周知,社会科学是有立场的,人性化的概念显然属于社会科学,中西文化不同,那么它的立场与含义就有可能不同。事实上就是不同,本质的不同――时空意识的方向性不同,刚好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人的思维和道德观念――我要对别人讲道德;我要对别人主动作出礼让。凡是考驾证的人都知道必考礼让,它的标准答案就是按这样的思维和道德观确定的。
如果找一句通俗的语言来形容中国的“人性化”那就是“我要照顾别人的感受”,而人家的则是“别人要照顾我的感受”,大家看是不是方向性刚好相反?科技发展、交往频繁,问题将要出现:大家都接受人性化理论――他对你说,“你要照顾我的感受”,你一听,心里想是啊,我要照顾他的感受,于是作出让步以满足要求。如不醒悟,那么他一再要求,你一再让步,实际是一再吃亏,总是吃亏,吃亏的总是你!有的时候也会觉得老是这样总不是个事情,便心有不甘,但已经被理论套牢,在理论上处于十分的被动地位,没有话语权,眼睁睁继续。其实,破也简单,善于脑筋急转弯,法则――对等原则,同一标准。
当他向你诉求“你要照顾我的感受”,你要立即对等起来思考――“他照顾我的感受了吗?”然后再做决定。在国际,他对你说“你这个地方涉及我的国家核心利益”是什么意思?你怎么办?如果让他的话成立,那么他派人扛枪到你的地方看护他的国家核心利益不成了自然的事情了吗?越是美丽动人的概念越是要检查,弄明白它里面不同的甚至是对立思维与逻辑!
对“匹夫之志不可夺”的意志自由的理解,是采取了求上知的跨级认知的结果。“匹夫之志不可夺”并不否认意志可以发生变化,但变化要合乎自愿,即意志自由。进一步可以跨级认知为信仰自由。
(本章完)
………………………………
第79章 认知与按制度办事、以身作则
第二十五章认知与按制度办事、以身作则
5―39正青智者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民不服。”子曰:“上好礼,****易使也。”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步石答:看第一章,简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以身作则”、“表率作用”对吧?关于这一章,你注意到别的一些东西了吗?比如老季是一位权臣,这在当时正宗吗?不正宗。正统吗?不正统。但孔子接受了现实,但并不是低头了,并力所能及地对他释放正能量,施加好影响。孔子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但可以学习,可以不学习。石为什么判断他并不是低头?因为根据论语的记载他“反地”都想去都敢去,那么一个权臣他怕什么呢?对不对?孔子不是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了吗,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属于“艺术性”的。
“以礼”即按制度办事,“好礼”即具有相应的觉悟。
我们来注意论语中的“使”字,“君使臣”,很符合我们现代语文的文理,从所有的论语中的“使”来看,都符合现代语文的文理。“我使用你。。”;“我指使你。。”;“我使你成长”;“恩,这样好使”。在有的地方方言,大概是山东吧,“好使”是指办法、方法效果好,或工具的性能好用起来顺手。“可使”是指有办法、方法可用。关于这一点通常会被忽视而造成解读的重大错误。第二章在逻辑上与“匹夫之志不可夺”相通,老百姓可以服你可以不服你,每个正常的执政者都会考虑民心服不服的问题,否则政权不稳。
这一章表明孔子的伦理起了作用,正常的执政者都会考虑顺应民心民意。这与“使”的概念有本质的关系。我现在富裕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好,我们感觉好使!使上劲!上好礼,****易使也。那当然了,上面宽厚、仁义、礼让,爱好认真研究方针政策,从而各项政策措施都十分科学合理、合乎经济规律,老百姓容易使上劲,自然生活就过得好!从前对这一章的理解可能是“上好礼,老百姓不敢不服,老百姓就好控制,就容易被驱使”。那么所谓“好礼”是什么呢?只能是一些礼仪的东西了,各项制度合理不合理,老百姓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一定是会感觉到判断出的!
所以以前的解读经不住推敲的,牵强附会而已。“上好礼”还有“上”要带头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的意思。你制定制度,首先得执行制度。才谈得上好礼,是吧?注意,在奴隶制下,民是自由的,只有对奴隶才谈什么役使。上好礼,自由民服,自动投奔,不作兴强行抓来的。
在“季氏将伐颛臾”充满火药味的那一章里,孔子对他的学生直率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修文德!老百姓最不好过莫过于政策不当,知法犯法。如果接受上面的分析,那么第四章就很好办了。古文并无标点符号作为分割,坚决认为以下分割是故意的误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作用:制造愚民的充分理由,以便理直气壮地施行封建礼教!有了上面关于“使”的认知作为铺垫,现如今做如下标点分割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是:老百姓有办法自立自理,随便他们自由;否则,要指导、培训他们,使他们知道而掌握保证基本生活的技术技能!“由之”,还有老百姓过得好好的,你就不要去打搅他们;而当他们无法维持生活了,你要及时地去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生活即“知之”。
说老实话,老百姓富裕了,你还怕什么呢?怕的是老百姓穷,更穷!而执政者要能及时“知之”怎么办?孔子说了,你平时就要“修文德”。――――修文德!
文德是什么呢?方向明确、空间巨大。注意!德不是我们现在讲的道德的德。科学的政策措施、开办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组织生产、技术推广、文化事业等等等!文相对于武。
话外题:改变环境从来都是我们的理想。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试着改变我们自己吧!
修文德――研究人的需要――儒学
孔子招收的学生都是什么人?他开办的平民教育的逻辑前提是――民可使知之!不是吗?你发觉没有你自己已经给原文自加条件了。就好比我在这里发言却不允许别人批判,如果那样合乎逻辑吗?因为在这里发言,就是供人批判的。
如果论语这本书逻辑不通,悖论太多,即谬误太多,那么它早已被历史和人民所淘汰,这是人们应该普遍接受的对论语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它凭什么让我们对它情有独衷?
千里的谬误只需要多少的误差呢?只需要差之毫厘啊!这就是思想家值钱的道理也。你是老百姓吗?是,就应该赞成我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顺便要说的是我们的政府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比孔子说的更好。你不是封建统治者,而是老百姓,这包括企业家,你希望自己被归类于“不可使知之”啊?这是什么状况?“由之”与“知之”相结合,很科学的,比如避免过度的热心而管得过多而需要“简、放”了。
(本章完)
………………………………
第80章 第二十六评论权者是义务
第二十六评论权者是义务
5―40正青智者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