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害怕。只要我们坚持二唯论就行了。
性善论和性恶论各自占两极端的一端。即人往往是具有双面性。所以社会治理应该法家和儒家学说共存并用。人性有自私的一面,同时有自觉的一面。包括“人性是自私的”的人性自私论不都是人自觉出来的吗?那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不都是人自觉出来的吗?难道真的有神灵?是神灵告诉人的?即便如此,也必须人起码的认识能力的配合吧?如果不是因为学生有自觉自悟的认识能力,老师怎么可能将他们从小学生变为大学生呢?
人性中具有自觉的一面,即人性是自觉的,由于它太过常见而被人们忽视而无视。所以我们完全能够建立“人性自觉”论。性善论是它的坚实的基础。那么可以自然建立起人性的二唯论:人性中同时具有自私和自觉两面性。――人性自私论和人性自觉论共存。
国家治理还有三角论,即对于两者社会还有一个监督矫正机制。对于那些不能自觉而一味自私自利者,启动矫正机制给予及时矫正以使他的自私不危害社会。对于那些太善良软弱者则给予必要的保护。
人性自觉论与道德修养的慎独原则十分吻合,就是后者的基础。有一个人做了缺德事,人们骂他“没人性”。这个“没人性”是指什么呢?指没自私?显然是错误的。当然是指没自觉、不善良。
二唯人性论终于使人性论全面而科学。虽然我们不必怕人性自私论,但在现实生活中自私容易自然生长而自觉容易自然遗忘。所以应该多提人性自觉论。提醒人们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对于公人特别应该如此。人性论的二唯都是人们注重道德修养提高的逻辑基础。人性自觉论为道德修养提高提供可能性,而人性自私论为道德修养提高提供必要性。
其实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经研究人性了。这点你接受吗?接受,石就达到目的,至于其它啊,无所谓。
晓凌网友:发扬和继承前人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后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所有的光荣传统,好思想,好作风,咱们都应该认真继承和努力发扬。步石回复:对!好!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道德建设,因为如果道德沦丧,则无法组织社会。人家不是讲博爱、慈善、平等和人权吗。人权可以被理解为自私论和自觉论的综合的结果,是量化的“自私”。二唯人性论是人必须对自己的社会言行负责的逻辑前提。因为自私是你自己自私的,自觉是你自己自觉的,自然地你自己言行的后果你自己是要承担责任的。这也是自由的含义。自由与责任对等组合。网络关于人性的讨论很好,但要防止有人打着人性自私论的旗号为他自私自利不仁不义言行辩护。从某种意义讲,自觉是社会个体的自觉,道德是社会整体的自觉。明智的人善于自觉,觉悟自私、私利、利他、他利、互利互惠、仁、义、公平公正等等,一味自私必将失却精明神明而盲目进入魔道,比将引火烧身、害人害己。
(本章完)
………………………………
第31章 加害与拯救的悖论
第二十章加害与拯救的悖论
2―50盛东风问加害与拯救的悖论。步石答:我既然要存心加害于你,却为什么又要拯救于你呢?我不再对你心存拯救的柔情。如果那样我岂不是带头玩起了悖论?如果那样,我岂不是徒有菩萨心肠,抛弃了霹雳雷神?如果那样,我岂不是制造机会向你兜售仁慈好心?好比于爱上的小伙子故意将被爱上的姑娘推进危险后又亲自拯救以博取芳心?这样才是不道德的。
2―51盛东风问“封建礼教”。步石答:现在看看,这个名字起得多科学啊!它告诉人们礼教既能封锁人又能建设人。提醒你运用智慧才能使它营养自己。名字好不一定待遇高。小时侯我在“大运动”中看到的“封建礼教”是很坏的。现在反思,它是好是坏?有人说翻开历史看看事实,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总能弄清楚,至少也能弄出个一、二、三来。在这里,步石毫无兴趣,也不善于讲道理、道德。管他是什么事实什么道理呢。石用自然科学研究的逻辑,推理一番就走人。这样可以使自己避免掉进历史那无底洞里,卷进历史事实的旋涡。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避免成为整天与你辩与他论、东争西吵的吵货。
第一步:假设:封建礼教很坏的说法是正确的。第二步:思想实验:封建礼教中有四个事物:封、建、礼、教。封,有封锁性。建,有建设性。礼,有内容的科学性。教,有强制性。四个方面四个问题。礼的内容可能随着时代变化而落后了,却不知道改进,丧失科学性。教育本应该是召唤与领悟的结合,但封建社会的家法与国法强制推行礼,使礼教充满强制性。前面两个应该不用我讲了。内容科学性或合理性的逐渐丧失,这时不思改进,反而强加,那么无形地增加封锁性而消失了建设性。第三步,得出结论。封建礼教只是一个标签,它里面的内容应该被称之为封锁礼教。
2―52盛东风问见义勇为的原义。步石答:先说一个儿时的笑话,说是有三个士兵在山崖上接受军事训练,排长发出了他的口令:向前――起步走!三个人很快走到了悬崖边,日本士兵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德国士兵迟疑一下,但也跳了下去。只有中国士兵在悬崖边上原地踏步。说故事的人讲这说明中国人聪明,步石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人比别人聪明,接受同等训练,就应该被认为有同等的聪明。
正青智者插问:那么造成如此大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步石答是各自文化的价值观不同。并继续说:日本士兵:现代华丽的日本文化的核心部分却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原始的祭祀文化。祭祀的最高价值是牺牲。牺牲是神圣的,后来改头换面为武士道精神,现在又改装为“永远的0”。“永远的0”意味着什么?意味别人要归0,也意味自己归0。正好一牺牲的机会,又是为执行军令而牺牲,神圣而光荣。德国士兵:德国传统文化有刻板、机械、标准化的成分;军人以绝对服从为天职,不多思索、按命令前行而自然地掉下去了。迟疑一下,就是用价值观衡量一下,生命诚可贵,军令价更高,绝对服从。中国士兵的价值观是见义勇为、见不义勇不为。来自文化很熟练,几乎不花时间就能判断此时牺牲完全没有必要,于是自然采取了既避免牺牲又不违反军令的做法。
见义勇为就是凡事先要问问为什么,看见正义要勇往直前。“想想这样做是否有意义,有意义就去做”。“这样做值得吗?值得就去做”。“这有价值吗?有价值就行”。都是见义勇为的通俗版。所以义的内涵是很宽广的,它包括价值观、意义、拯救等。现在见义勇为被道德论独占,成为乐于助人、拯救不计报酬的代名词,这值得肯定。但局限了它的功能。
“见义勇为”可能出自论语孔子的“见义不为,无勇也”。它曾经被理解为道德的甘于奉献、做无名英雄。其实是要求人们按好的价值观果断行动。见义勇为的关键在“见”和“义”。“义”,第一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使自己分析、衡量事物作出选择有了标准和依据。第二要改造旧的价值观。价值观有封建主义的,有资本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系,那么怎么可以不把各时期社会的“义”弄清楚呢?在历史文献里“价值观”三个字是找不到的。怎么“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呢?这个“义”健全了,那么“见”就成了关键,第一务必是自己“见”,第二务必要分析推理用价值观进行衡量。
有的人这方面并没有重视,在湖边散步,突然看见一落水者在水中挣扎,拯救的机会来了,于是奋不顾身地跳进了湖中,哪知是一称砣砸进了水里。你这是何苦呢?老天原本只是要加害一个人,结果你的行为使老天加害两个人。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加害了自己,更是加害了老天,这哪里是仁慈的行为呢?如果先进行价值衡量,故事应该这样发展:救人一命,价值置顶。奈何无此技能。脑筋急转弯,找来长竹棍,伸向湖中心,别人被救起,我也有幸运。这样才是仁慈的,即仁慈是需要智慧的配合的。所以“见义”即自定义。它是要以价值观为准绳进行分析判断的。孔子的“义”含有近现代“主义”、“价值观”理念的基因。这样的认识十分重要,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