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一生活定量概念、定量分析例子娱乐一下,保证是你没有听过的:如何保持牙齿的洁净?――首先,以正规洗牙店的洁净为一个洁净标准质量。具体操作:
(1)每天坚持中午与晚上两次刷牙,晚上刷牙之后不进任何东西。这包括水。
(2)每次刷牙的方位与次数:下排牙外最前三条牙缝和内最前三条牙缝各用力刷20来回,注意牙刷的运动属于竖立、上下移动。
(3)上排牙齿内外各总刷50来回。下排牙齿内外各总刷50来回。
(4)牙刷要挑选上好的。并勤于更换。
(5)坚持记数刷牙。
说明:本办法既可保持牙齿的洁净,也可为老年人防止智力下降作出贡献。101418655网友:以小见大,可以。这个标准质量标准如何获得?
步石回复:补充说明:
(1)一个洁净标准质量标准获得办法:去正规洗牙店洗一次。
(2)早上请以漱口代替刷牙,以避免过度保洁,那样既无必要,又可能造成对牙齿表面的保护层的损伤。
(3)请尽快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质量标准。老夫拿洗牙做比喻,你没有看不起吧?牙医在洋人那里好象很受重视哟。中国人不怎么重视,牙疼不是病,尽管它疼起来要人命。可以肯定我的说明书,文学方面不行,但用辞已经达意,那么就符合孔子的行文标准――辞,达而已。重要的是,大家看看有不有定量概念?这也是技术素质。
定量概念并非是一定有数字,有数学的精确度概念、做到精确,也是属于有定量概念。现在,一个人说话办事怎么能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呢?
连接传统:定量概念和定量分析是儒家通往法家的桥梁!它决定儒家可能饱学而空谈家――腐儒;可能饱学而实践家――贤才!
苍蝇为什么老是向我飞来?还不是因为我有肮脏或它以为我有肮脏。我有,则我应该完全怪我自己,它以为我有,也不应该完全怪苍蝇。5网友:自己说话跑题。步石回礼:勇于直言,值得称赞;直言正确,理当采纳。所以我将你的点评视为批评而愉快的接受并作积极的消化吸收。我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建立苍蝇绕人飞的因果论与责任分成论,一有觉悟便不加选择地记录了,觉悟与苍蝇责任分成本身就可怜了。所以拍打苍蝇并不是在惩罚苍蝇,而是自然洁净操作和威慑潜在的准苍蝇。但写在这里与主题不对,以后注意。
101418655网友:拍苍蝇就是拍苍蝇,怎么又变成吓苍蝇了?
步石回复:拍过吗?拍一下,拍死一个没有?恐怕是全吓跑了吧?全躲起来了吧?所以,第一要克服运动思维。第二在意识里要把拍的工作作为清洁工作的一部分、补充的部分来做并形成新常态。
101418655网友:过就是过,哪来这么多说法。
步石回复:如果没有度,没有定量,没有标准,那么哪里有过不过的说法?无标准则无过。所以我的补充是给予它正确的前提。否则子夏的话在理论上就是一句废话,根本无法立足。而在现实中,人们就会凭自己好恶判断过与不过,在道德的外衣下不知隐藏多少罪恶呢,历史说明了这一点。
对“过”不做象老夫这样的分析与补充,理论者罪过大了。对“过”的判断其实是一个切实而重大的问题,你判断他过分,那么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礼让?退让?容忍?你对他的怨恨恐怕也会积累,恩怨情仇出来了,但你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的标准有道理吗?这是在判断之前就应该准备好的。通俗地讲,你以为他过分了,但在公理,他到底过分还是没有过分?对过的分析判断涉及社会和谐与稳定。
传统文化具有的一个巨大遗憾就是蔑视法家,其实是在掩盖空谈的儒家们内心的恐惧、幼稚和弱化他人实际是弱化同胞的丑陋心态。法家讲礼义廉耻,目的不在教导人与德治,而在于作为法律的依据,否则法律失去自然逻辑性,没有道理,法治必将沦落为人治。
因为不讲道理和逻辑,你的那个法律条文必定是随意定的,随意性,人治的特点。所以,有的人认为法治了,恐怕就不讲道德了,这根本就是误会,人们在法律的红线内自由,道德更加重要了。道德用于自省,法律用于公判。道德用于法制的依据,法律定量兑现道德。
蔑视法家与其学术,已经因此受到惩罚并为此付出高昂惨痛的代价,不能再干傻事,包括不能轻视儒家及其学术。儒家与法家是全人类通往幸福之桥梁的两个桥头堡。儒家在于原理、法家在于技术;儒家重在理论、法家重在实践。法家将法、术、势,显露定量概念,而鬼谷子中更有专门的篇幅讲定量概念与定量分析。老夫就是用技术的理念和定量分析思维理念将其解读出来的。
个人认为儒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别。按广义,所有教师都是儒家人,学生就是儒生,学校就是德治的专门场所。所以儒家仍然最大,它传播与研究发展人类一切理论与学术。
按狭义,教育学、心理学、道德学是儒家之根本。而独特之处在于它研究人的心灵,尝试操作心灵以求造化心灵而有心灵的造化,人的造化。西方神学也是立志于此,但是神主神理,而儒家儒学则是始终遵循自然之理而主张人自主自理。自然科学越是发展,越是证明儒家儒学是优越的,先进的,神学是落后的。
所以西方学者指出人类的未来,心灵的造化的未来要靠儒家儒学就是这个道理。仅仅这一点儒家学术将永立于世,问题在要于世俱进。儒家、法家双重肯定、定性定量双重肯定。
关键的,不把定量分析、定量概念、度意识基因从传统文化中找出来,总给人本来就没有的感觉,进而造成人们传统文化在本质上与现代生产生活不能结合的感觉,这种感觉要说有多么不好就有多么不好。
(本章完)
………………………………
第130章 多学而识,非也
第六十二章多学而识,非也
5―79步石:一切可以作为思想的材料,才可以思考一切。
5―80正青智者问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步石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其中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大家太了解了,要做更大的文章,“以贯之”没有什么好演绎的,而“一”难以做出好文章。
多学有人们平时所说的“见多识广”的意思,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认识多了。这是对学识的肯定。但按照文理,以交谈的方式,进行一次疑问一次肯定强化人们对孔子“多学而识”的学识论判断,包括赐在内的人们都认为孔子远高于常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学得多的缘故。
即人们将多学与认识能力划上了等于号。一问一答的强化方式,是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便突出孔子的对于这种等于关系的否定!即多学不等于有高的认识能力。两者是两码子事情!
孔子的话的完整版应该是这样的――我并不是因多学而认识事物的,而是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认识事物而获得对所有事物的认识的!想想看,只有这样才合乎逻辑,才能理解一开始没有多学之时他是怎么能认识事物的。
立论――学影响识但不决定识,识决定学。无认识能力则不能学习。学影响识,可以是提高可以是降低!
所以当人们说你学识高,就是称赞你学问和认识能力双高,这是完美的。学高即人们所说的活字典。那么“一”是指什么呢?“识之”即事物被认识,按语气,事物被认识要么是因为“多学”,要么是因为认识能力,孔子肯定是后者。那么是不是指认识能力呢?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但不够精确。
具体来讲他所说的“一”里面有这么一些内容:(1)恒久的乐趣――好问,它可以使人的思绪维持在问题的情景之中而驱动气易思维进行志趣的思维,也是无意识思维,经常获得顿悟与灵感,我有体会。(2)勤于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理。
“一”即两者合一。以此为原则方法贯彻在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之中。这就是孔子特指的“一”,泛化,“一”指原则、标准等。
论语记载这一章应该还有一个重大目的,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哪里是一个凡人能够学问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