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在福州的曾国荃在第一时间就接到了战争开始的消息,他没有慌张,一边下令前线各军严守阵地外,一边组织后援部队前移。按照他自己的估计,虽然防线最终肯定会被击破,但是守个十天半个月的应该没问题,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战争才开始两个小时。他就接到了防线被突破的噩耗。
战争开始后,曾国荃就在时刻关注前沿战情,为了保证和部队联系的畅通。战前他就拉通了电报线,而且还派出专门的部队守护线路。防止南宁细作割断电报线,只是他准备了这么多,耗费了大量精力建起的这条防线,居然只坚持了两个小时。
接到防线被突破的消息后,曾国荃立即命令其他阵地的守军后撤,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再守在那里,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反而还要担心南宁军队运动到他们的后方发起攻击,与其这样,还不如后撤至第二条防线,重新组织起防守。
只是清军后撤快,郑成的动作更快,清军前脚退守漳州,他后脚就到了。无奈之下,曾国荃只能命令部队继续后撤reads;。
原本曾国荃还想组织部队从侧翼攻击郑成所部的,可是此时战局的变化速度远超他的想象,他根本就跟不上了郑成的脚步。而且战情紧急,他也不能及时联系到前线指挥官,因此他现在是光有想法。却没有实施的条件。
郑成在攻占了漳州之后,略作休息就命令部队继续向前攻击。他必须尽快赶到福州,拿下马尾港,为夺取满清的南阳水师创造机会。而且他也必须赶在清军的前面赶到福州,至少是不能给他们从容布置的时间,否则这些溃兵一旦布置好了防御,在曾国荃的亲自督战下,他要再想攻下马尾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郑成已经率部攻占了福建的重要外贸港口泉州,一路上再次歼敌三万。也就是说,一天的时间他就已经消灭了曾国荃的一般兵力。
此时部队已经连续作战了一天一夜。急需修整,因此在攻下了泉州之后,他没有继续北进,而是下令部队停了下来,一边向后方汇报战果,一边清理后面的残敌,巩固占领区,以保证后勤运输线的安全。
程宇华在向前线下达进攻命令的同时,也给成都的丁宝桢发去了起事的电报。
原本四川在七月中旬的时候就可以起事了,只是当时清庭恰好设立三大营,在兵力和人事上都有所调动,将丁宝桢等人好不容易梳理通顺的各层关系都给打乱了,为了避免出现意外,程宇华要求他们将起事日期延后。
就在丁宝桢按照程宇华的要求重新策划的时候,又传来了清庭将从湖北向四川调兵的通报。程宇华在接到这个消息之后,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满清的援兵引入四川悄悄处理掉,这样不仅可以消耗掉满清一部分富余兵力,让他们将来不管是在其他几处战场,还是在救援四川一事上,都不能再从容抽调兵力应对了,而且还可以增加后期四川的守备兵力。
因此四川的起事时间也就一拖再拖,为了不让这批援兵来四川后破坏计划,就只能智取,现在站在南宁这边的部队只有三万多,而这次过来的援兵却有五万,一旦硬碰硬的大战一场,不说之前所有的努力算是白做了,就是还能不能拿下四川都是一个未知数,搞不好整个战局都会受到牵连。
有了这些顾虑,程宇华也就不再计较要不要由四川打响北进第一枪了,而是通知丁宝桢,要求他妥善安排,务必做到不让拿五万援兵影响到和平夺取四川的计划。
没有了时间限制,丁宝桢也就不必着急忙慌的想对策了,等湖北的部队一到,他和林景成借口需要分兵守备各地,将这些援兵打散,安置在了几个大城市附近的兵营。
湖北总督裕禄手下的这些新军的军纪虽然比绿营要好,但是也算不上与民秋毫无犯。等他们一路奔波的到了四川后,早就按耐不住脾性了,在安顿好后,他们就渐渐露出了流氓本色,没几天就将驻地边上的百姓搞得鸡飞狗跳,惹得当地的士绅家族纷纷向总督徐启文和林景成告状。
一开始徐启文还没太当一回事,也不愿意管,他来四川只是为了捞钱谋资本,好为高升进入中枢做准备,可不想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脑筋。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军队与四川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差,搞到最后不仅各地的士绅来告状,就是那些以前致休回来的朝廷大员都叫嚣着要向北京告御状了。
普通士绅徐启文可以不理,但是这些致休没几年,在朝廷还有很大影响力的高官可不能不管,他可是很清楚这些人的能量到底有多大,要是他们走关系真的将事情捅到了北京,他徐启文头上的乌纱帽不仅有被摘的危险,而且搞不好还有可能会被治罪,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朝廷最怕的就是地方混乱。
徐启文最后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杀鸡儆猴,接连查办了两个提督,换上了林景成的人才让局势稳定下来。这么一通折腾,丁宝桢夺取了湖北两万多新军的控制权。(未完待续。)
ps:家里出了大事,导致断更了三天,今天恢复更新,寞子在这里谢谢各位书友的宽容了。
………………………………
第一百七六章抽兵出川的可行性
拿下了两万多湖北新军的控制权,丁宝桢一边叮嘱林景成尽快将这些部队消化吸收,好为己用,一边想办法继续谋取剩下的那两万部队的控制权。
丁宝桢本来就是官场老手,善于谋划,再加上徐启文对控制部队毫无兴趣,将所有军务都丢给了林景成处理,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有了丁宝桢和林景成两人的惦记,不到半个月,从湖北过来的这批援兵就被彻底控制了。
等8月4日接到程宇华发动的命令后,丁宝桢将负责这次行动的几个主要人员聚集了起来,准备商量起事的有关计划,以及针对一些新情况的应对办法。
聚集地点就在林景成的官邸,为了避人耳目,这次聚会的公开理由是为应对南宁的进攻而召开军事会议。
此时谁都知道战争即将爆发,召开军事会议也确实是个很好的借口,而且这次的与会人员的确是以军人为主,因此也就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丁宝桢和沈建章来成都后,就一直住在林景成家里,平时很少外出,他们只负责策划,具体怎么操作则由林景成和军情局的人负责。因此谁也不会想到早就离开四川的丁宝桢,居然会是南宁谋取四川的主要负责人,而且就隐藏在成都城里。
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他们三个人外,还有军情局成都站的站长,以及分布在成都周边的几个清军将领,这几个人都是经过了军情局的考察,确定对南宁不会有二心的人,这次也是他们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核心会议。
赵书文就是这些将领中的一个,只是他与其他人有一点不同,他原来是湖北新军里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中层军官。平时很少与其他同僚来往,但是其手下的军纪却很好,来四川后居然没有发生一起扰民事件。赵书文的与众不同。迅速引起了林景成的注意,而林景成此时也正打算从湖北新军里面培养心腹。因此也就要求军情局对赵书文进行了调查。
让林景成意外的是,赵书文的身份居然扑朔迷离,只知道他是从海外回来的,身家不凡,其他的个人资料则语焉不详。为了在新军里站住脚跟,他曾多次贿赂上司,只是对于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他的上司也不敢太过重用。只任命他当了营官。
军情局虽然没有弄清楚赵书文的真实身份,但是却查清了他的政治态度,赵书文对清庭极端不满,他利用自己的财力,居然在自己的部队里成立了反清组织。
林景成和丁宝桢在知道了赵书文的反清态度之后,趁着这次对湖北新军大调整的机会,将之提拔成了独领一军的将领,成为了丁宝桢眼里的红人reads;。
在赵书文的使用上,丁宝桢和林景成还有过一段争执,林景成的意见是还要继续考察。不能现在就将赵书文招进核心圈,以免泄露计划,他担心赵书文是满清隐藏在新军里的密探。而丁宝桢则坚持要重用赵书文。因为他知道军情局的能耐,既然军情局都确定了他是反清人士,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犹豫。
除了这一点外,丁宝桢还有另一个目的。要想尽快完成对湖北新军的梳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他们当中提拔人才上来担任将领。军队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