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到时要考虑的就不是能否继续倾销商品了,而是要考虑他们在远东,甚至是在南洋的前途问题了。
所以南宁要想北伐成功,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英国人的阻挠。
就是退一步说,南宁到时顺利的解决了英国人的问题,如果继续北上的话,接着就要面对第二问题了,俄罗斯会不会南下。
俄罗斯一直在南下侵蚀满清的领土,如果自己与满清展开了激烈的战争,那么以俄罗斯一贯贪婪的习性,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到时蒙古、西域、东北,都会面临着俄罗斯的入侵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一旦将满清打得太狠,加上俄罗斯在一旁挑唆,说服满清以放弃领土的方式,换取俄他们的支持,那么情况就更不妙了。
北方没有良好的交通,特别是与俄罗斯接壤的内陆,更是人烟稀少,到时南宁就算通过海运将部队运到了东北,运到了北方,军队要想继续深入内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到时己方所能选择的,很可能就是只能暂时默认,忍气吞声,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对付南下的俄罗斯军队。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憋屈的允许俄罗斯占领很大一片国土。而且就算积蓄起了可以对抗俄罗斯的实力,也保不齐还会不会出现其他的意外情况,比如英俄勾搭到一起,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什么时候可以收回故土,那可就真的难说了。
所以一开始,程宇华确实是没打算一棍子就将满清打到在地,然后蹂躏蹂躏,扫到历史堆里去,这样是爽快了,国内终于可以只存在一个声音了,但是其中存在的巨大隐患,不得不让程宇华有所顾虑,他可不想为了推翻清廷,而让大片国土丧失在外。
也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程宇华要求总参谋部制定的计划,就是缓步推进,一片一片的侵蚀,先尽快解决英国势力范围外的四川、贵州等地,等消化了之后,再想办法对付英国,夺取长江中下游地区。
为了以防万一,避免英国人到时狗急跳墙,纠集法国、俄罗斯等西方列强,一起对付自己,程宇华也要求总参谋部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干脆直接打到北京,一次性斩草除根的推翻清廷。因为如果列强真的一起围殴自己,再留着清廷余孽的话,就很可能出现既要与列强斗,还要时刻担心着内部会不会出现问题。
程宇华也不希望出现这样最坏的情况,所以在发起进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面对英国人之前,他要尽快解决四川、贵州这些还没有真正纳入英国势力范围的地区。
之前没有借着广东战争占了这两省,一是实力不足,二是因为当地少数民族彪悍,有很多的土司,但是南宁又不允许土司的存在,他担心清廷借此鼓动少数民族一起对付自己,让进入贵州的部队陷入被动,所以当时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如今眼看时机成熟了,自己也有足够的实力去应付了,程宇华自(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五二章返回南宁
程宇华虽然意识到了夺取四川的机会到了,但是他知道要想成功,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部队调动,物质储备,情报收集等等,哪一个都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才有可能以尽量小的代价,拿下四川和贵州。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物阜民丰,英国也早已注意到了这里,但是此时他们的势力还没有真正的深入到这里。
虽然有长江来沟通,英国人可以比较方便的抵达这里,但是这个时候长江上游的河道险滩众多,通行条件极差,稍不注意就有翻船的危险,只有熟悉水情的当地百姓,或者是老船工,才敢经常走这里。
以这样的通行情况,英国人很难将大宗商品运到这里,只能采取代理商的方式,他们将商品运到武昌,顶多运到宜昌,再由下面的分销商自己负责运输,就算是这样,能够运到四川的货物也不是很多。
所以占领四川,还触及不到英国人敏感的的神经,而且就算触及到了,程宇华也不怕,因为如果不清理航道,英国人就是有再大的怨气,他们也进不来。
至于贵州,那里的清军到是不多,但是其境内到处是高山,易守难攻,那些山就是最好的防线。如果不能克服这个困难,那么今后的行军就很可能寸步难行。而且其境内的那些彪悍的土司也要安抚好,至少要保证他们到时不帮助清军。
事情繁杂无序。光靠程宇华一个人也处理不过来,所以他决定尽快赶回南宁。召集相关部门一起群策群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完善的计划。
就算是蚕食,程宇华也不想花费太长时间。这个时代是适合中国扩张的最后一个时期了,如果不尽快完成国家统一,整合好民族力量,那么留给中华民族拓展生存空间的时间就不多了。
紧赶慢赶。程宇华在5月3日回到了南宁市。刚下车。他就要求各部门立即开始制定夺取四川和贵州的准备计划,几天后内阁和军方将会召开专门的联席会议。
程宇华回到家后,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就去了西南中医学院,丁宝桢已经在那里待了好几天了。面对这一历史名人,能够与曾国藩齐名的清末中兴大臣,程宇华可是很想见见的。
丁宝桢是在一个多月前卸任的,当时他的身体在湖北名医刘寿山的调理下,已经有所好转。所以卸任后他打算回乡养疾,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马车刚出成都地界,就转向南下。直奔云南。
这与他回乡的路线严重不符,所以当时他就明白了事有蹊跷。等到车行不远,就碰到了沈建章一家人,更让他奇怪的是,沈建章似乎心情很不错,正和几个陌生人交谈甚欢。
身体好转后,丁宝桢也知道了沈建章贩售鸦片的事。当时他还很是痛心,两人相交十多年,虽名为主翁关系,实则是交心好友。一直以来,沈建章为人正直,洁身自好,充当的也是丁宝桢的左膀右臂,所以他不明白沈建章为什么要帮助英国人。
直到沈建章亲自解释了事情原委之后,丁宝桢才知道好友是被儿子所拖累,不得不向英国人妥协,虽然有心帮助好友救出独子,但是此时一则身体不允许,二是不清楚英国人的情况,所以他只好安慰好友,徐徐图之。
只是没过几天,沈建章就来向他辞行,当时丁宝桢一再追问原由,但是沈建章一直没说。所以此时在这里看到谈笑风生的好友,丁宝桢也就难免奇怪了。
其实当时沈建章之所以没有解释辞行的原由,就是军情局找到了他,以救出他儿子为交易条件,要他说服丁宝桢南下去南宁。所以丁宝桢没有卸任之前,沈建章不好提前透露。
对于军情局的这个条件,沈建章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作为一个传统书生,沈建章确实存在忠君思想,年轻时希望将毕生所学,卖与帝王家,只是科举屡次落榜,之后只能以没有品级的小吏幕僚的身份,给别人出谋划策,以此养家糊口。
生活的消沉,让沈建章也就逐渐熄了年轻时的理想,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直到遇到了丁宝桢,两人都是忧国忧民的书生,因此一见如故,并且迅速成了无话不谈好友。
当时丁宝桢还山东认巡抚,恰逢黄河决口,丁宝桢请沈建章出山帮忙。面对好友的诚心相邀,沈建章才又有了拼搏的心思,不过此时他也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帮助好友处理政务,对清廷已经没有了太多留念,所以他才会愿意去说服丁宝桢。
作为好友,沈建章很清楚丁宝桢的内心想法,知道对方虽然在任上一直兢兢业业,为朝廷尽心尽力,但是其根本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保一方平安,避免百姓再受战乱之苦,所以才在四川站到了南宁的对立面上。
两人在四川也呆了很多年了,作为云南的邻居,他们也经常关注南边的消息,同时收集了很多南宁的有关情况。所以对于这个割据几省的地方政权,两人都有所了解,他们平时也经常交流关于南宁的见解,对南宁的许多政策都很是欣赏。
也正是因为知道丁宝桢并不反感南宁,甚至是有心向往,更何况丁宝桢此时已经不是朝廷命官了,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不存在政见对立的情况,所以沈建章也相信好友会同意南下,毕竟再怎么听说,也不如去亲身体验一下。
果不其然,在与沈建章一番交谈之后,丁宝桢同意去南宁。之后两人带着家人,由军情局的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