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谷郡第一小学的成立,对于上谷郡来说,意义深刻。
上一期的刊登的关于学堂的信息,就是林松亲自撰写的。
林松笑道:“两位领导,这是不信任我啊。”
对于自己的文笔,林松有绝对的信心。
上一期关于学堂的信息,他也是用了浓重的笔墨。
林松低头看起了徐庶写的内容,脸上的表情很是精彩。
“一桶米连桶重十六斤,用去一半后,连桶重九斤,桶重多少斤?这写的是什么?”林松念了出来。
“一桶米连桶重十斤,倒出一半后,连桶还重五斤半,原来有米多少斤?”
林松皱着眉道:“你们这写的都是什么东西?”
虽然都是关于学堂的,但是徐庶写的和林松之前写的完全不一样。
林松重点在表示,学堂成立的重大意义,顺便还拍了一下上谷郡赵太守的马屁。
而徐庶重点要表达的是,在学堂了能够学到的知识。
他和石韬,就是用这些东西,说服了那些不想送孩子来学堂的父母。
“你别管我写了什么,你就按照这上面的内容刊登就行,一个字都不准给我改。”徐庶道。
林松无语道:“好,我不改,不过你确定这样写真的有用?”
徐庶很有信心:“当然,除非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变得更聪明。”
林松好奇道:“你们这学堂都教什么?”
徐庶道:“除了认字外,主要的学的就是基础算学。你要是有兴趣的话,我明天让人送一本书过来给你。”
就算徐庶不说,过几天林松也能打听到。这不算什么秘密。
这些知识,赵徽在黑风寨的时候,就已经拿出来了,只是那个时候,就算在黑风寨中,接触的人很少。
赵徽现在已经决定推广,也就不怕被人知道。
林松道:“学了这算学,就能知道米重几斤,桶重几斤了?”
徐庶道:“那是当然。”
林松道:“可是就算知道了答案又有什么用?”
“怎么就没用了,这是基础的,学好了算数,你以后不管是去卖东西,还是买东西,就都不用担心被人骗了。”徐庶道。
和林松说好之后,徐庶和石韬就离开了。
新一期的报纸,还有将近十天时间,他们这段时间,还是要继续努力。
不过两人离开之后,林松却是将徐庶写的内容,又转交到了赵徽手中。
如果赵徽在上谷郡,每一期报纸要刊登的内容,都会先让赵徽过目之后,才会开始印刷。
如果赵徽不在,就会交给张雪和太史慈。
赵徽看完之后,又在后面加了一行字:“名额有限,仅限前两千名。”
加上这一句,那些还有一点犹豫的人,肯定会马上将孩子送来学堂。
不管好不好,是不是真的如上面写的,反正先把位置占住了。如果不好,到时候不让孩子去就是了。
徐庶和石韬并没有休息,而是又写了很多张,让人在城内各个路口贴上。
效果比他们一家一户的去推要好很多。
第二天就有几十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学堂询问。
徐庶和石韬两人忙着接待这些小孩的父母。
之前是一次对一个家长说,现在一次说服几十个家长,凡是来询问的家长,最后都被两人说服了,两人忙得不亦乐乎,一点都不觉得烦和累。
与上谷郡相邻的渔阳郡!
渔阳郡大小各个城池内,都已经贴上了募兵的宣传单。
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报名。
毕竟这个乱世,家里去了一个,就可以省下一个口粮。
而且乱世之中,想要建功立业的男子,不在少数。
他们或许没有马上封侯的念头,但是晋升为军中底层军官,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是光宗耀祖了,也能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
乱世去当兵,算不得是一个好出入,因为可能随时就在一场战斗中死了。
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不想当兵的人有很多,想去当兵的人也不少。
特别是对于那些流民来说,这就是一条救命之路。
渔阳郡内,虽然不能说将募兵处围得水泄不通,但是每天募兵处也是排长长的队伍。
“二哥,走,不要来这里。”一个男子低声对正在排队的大汉说道。
(本章完)
………………………………
第191章 从军为建功立业
募兵处的队伍还在外继续,被称作二哥的人则是被人拉了出去。
“有什么事吗?”两人来到路边,二哥问道。
“我听说,上谷郡那边也在招兵,二哥你真想去当兵的话,我觉得你还是去上谷郡吧。”
“为什么?在哪里不一样,我们渔阳郡的人,难道还要特意跑到上谷郡去吗?”二哥道。
“二哥,你有所不知,去上谷郡当兵,可比在这边好多了。那边的兵,每天都能吃三顿,顿顿管饱,还有肉吃,而且每个月还发五百钱。”
二哥有些不信,道:“你这都是从哪里听来的。”
这待遇比渔阳郡的兵,可是不知道好了多少。
渔阳郡的兵,虽然不会饿着,但是想顿顿吃肉,那是绝对不可能。
每个月发五百钱,这就更不可能了。每个月能到手一两百钱,他们就很高兴了。
这是渔阳郡太守李彪自己在招兵,不是大汉国在征兵。
招募来的士兵,每个人的吃穿还有饷银,都是要李彪自己负责。
他就一个郡的地盘,又不像赵徽有那么多的收入,也不像曹操袁绍,幕后有大商贾支持。
这士兵的待遇,自然是无法和赵徽袁绍手中的士兵相比。
就算之前大汉朝的军队,士兵的粮饷由朝廷提供,可是那么多手,一层一层下来,最后到普通士兵手中的钱,能有一半就很不错了。
“二哥,你知道幽州民报吧,有人说在那报纸上写了,我也是刚刚听人说的,马上就过来找你了。”
“好兄弟,这个情哥哥我记住了,等哥哥飞黄腾达,绝不会忘了兄弟你。”
虽然幽州民报是上谷郡出的,但是相邻的渔阳郡,现在对这个报纸也都不陌生。
如果只是小道消息,可能还不会让人相信,但是写在报纸上的,很多人都看到都不会怀疑。
不过被称为二哥的人,还是去找来一份报纸,亲自确认了上面刊登的招兵信息。
待遇都是真的,但是对招募的年龄身体都有要求。
他刚好都完全符合。
那还在渔阳郡干嘛,赶紧回家收拾东西去上谷郡啊。
渔阳郡紧邻上谷郡,这里的百姓对上谷郡并不陌生。
特别是出现报纸之后,渔阳郡的百姓中,很多人都在羡慕,希望自己能够搬迁到上谷郡去生活。
不仅是渔阳郡,关于上谷郡招兵的消息,也在代郡范阳郡的暗中进行传递。
知道消息的人都不傻,他们要是敢大声喊着,不在自己郡参军,而要去上谷郡,铁定马上就会被人给抓起来。
所以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很小心。绝不会到处宣扬。
渔阳郡募兵处,每天来排队的人是越来越少,每天出城的青壮年男子则是越来越多。
报纸上已经将征兵的条件写的很清楚。
敢来上谷郡的,都是对自己身体很有信心的。
上谷郡城门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孔武有力的大汉,背着一个小包走进来。
赵徽给士兵的待遇,绝对是最好的。
每天募兵处都有很多人前来应招。
但是其中属于上谷郡的人口不是很多,大多都是外来者。
上谷郡现在虽然不可能说每个家庭都很有钱。但是每个家庭,只要辛勤劳作,吃饱穿暖完全没有问题。
他们不需要家里的男人去战场上卖命。
在渔阳郡范阳郡招募的士兵,大多都是为了一口饭吃。
而上谷郡的百姓中,有要参军的,基本都是冲着建功立业而来。
“等我建功立业回来,全家都住进将军府,大哥,我的妻儿就交给你照顾了。”
“阿弟,你就放心去吧,大哥要不是年纪超了,大哥我也想去。”
即使只是普通人家,但是不甘平凡的大有人在。
上谷郡中,家中有兄弟多人,并且符合征兵条件的,有很多都会选择一个人去当兵。
很多人并不担心自己战死之后,妻儿没人照顾,或者年迈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