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法,也不过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加强版而已。
一条鞭法,说白了就是把各乡各里应交纳的徭役和粮食,汇总到州县,各州县汇总到府,这样层层上交汇总,而且每石粮折合银多少,每个徭役,折合银多少,直接上交白银。把原来繁杂的名目统一到一个条目下,所以叫一条鞭。
张居正的改革很大程度缓解了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危急,但是中国官场有一个弊端,就是人亡政息。等张居正死后,他所倡导的改革被他的好弟子万历皇帝尽废,张居正也被抄家掘坟,儿子还被逼死一个。
万历末期为了筹集抵御后金入侵和镇压农民起义军费,朝廷对田赋加派了赋银。主要分为辽饷、剿饷、练饷,统称“三饷”。辽饷,是为筹措辽东驻军饷项对田赋的加派。万历四十六年开征。开初每亩加派三厘五毫,以后不断加征,达每亩十厘以上。剿饷是筹措镇压农民起义所用军饷对田赋的加派。崇祯十年开征。照旧粮额加征六合,每石折征钱八钱,又另征银一分四厘九丝,以一年为期,但以后并末取消。练饷是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练兵军饷对田赋的加派。崇帧十二年开征,每亩征银一分。
这个时候明朝的国家财政和信用已经彻底破产,三大饷的征收只不过是饮鸩止渴,明朝灭亡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地方在为国家征收正赋的时候往往搭车收费,这也是没办法,地方官吏也是人,为了维护地方政府的运作,也需要钱财。所以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陋规,什么火耗、摊派、捐输、常例等等名头,这些都可以归于地税。在明朝后期,各地方征收的地税甚至要数倍与朝廷的正赋。
朱宏三在广州称帝后,对明代这种赋税制度很了解,朱宏三一开始准备借着满清和流寇的屠刀将江南士大夫杀个精光,然后自己扮演救世主的形象去解放他们,就像北方各省一样。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宏三忘了自己手下这帮家伙也是士大夫,随着朱宏三势力越来越大,自然要接受南下逃往的江南士人,这些人为了各自目的的不同都在撺掇朱宏三早些北伐。而当时李成栋和金声桓反正,全国反清形势一片大好,所以朱宏三脑袋一热,放弃当年定下在广州闷声发财的战略,转而四处出击抢地盘。
而军事上的代差让朱宏三的北伐十分顺利,那些江南的地主还没被满清杀光就被朱宏三解放。这下朱宏三可就为难了,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那些江南大地主们偏偏在反清中站对了队,朱宏三还没办法借助满清屠刀弄死他们,所以朱宏三为了解决财政危急只好祭出新政这一招。
新政的推行让中央的财政危机极大缓解,也减缓了江南各地的土地兼并。手中有钱的朱宏三开始恢复北方经济,第一步就是减少各地的财政分成,将山东、河北等破坏不严重的省份分成降为三成,而河南、陕西这些重灾区直接减免赋税,同时还给予大量拨款。
当然这些钱要被地方官员贪污一部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被用在实处,所以各地开始缓慢恢复,北方各省治安也大为好转。
………………………………
正文 第八百九十七章 报备
方逢年在这里长篇大论,用了半个时辰给马绍光详细讲解了明朝的赋税制度,真是听得马绍光云山雾罩。
马绍光以前当过地方官,对赋税制度还算有些了解,但是他所了解的只是皮毛,什么时候收正赋,提留、火耗如何合理合法的收等等,方逢年说的这些最核心的东西他还真不懂。
马绍光虽然听不懂,但是方逢年是他的上官,还是他的长辈,不装着听懂实在不好。没办法马绍光只好连连点头、略有所思、不时发问等等,装作仔细聆听。
方逢年多年为官,自然知道马绍光只是敷衍自己,方逢年在长篇大论结束后笑道:“子恒,老夫知道你没听进去,只是你要担任的盐务司非同小可,每年你们盐务司收取的盐税在三百万银元以上,明年更是预计达到四百万银元,担任这种要职不懂税法很容易被人欺骗!”
方逢年说的可是真话,盐务司责任重大,自然地方那些盐商、胥吏要欺上瞒下,作为盐务司主官的马绍光如果不懂税法很容易落入圈套。当今皇帝可不是什么善类,如果马绍光被查出来失职,那就离倒霉没多远了。
马绍光听方逢年这么说赶紧站起来躬身感谢道:“小侄刚才孟浪了,多谢叔父教导,小侄一定多多学习税法,不让国家流失一分税银!”
听马绍光这么说方逢年点点头:“子恒,不流失一分税银是理想状况,但是你知道,下面胥吏都什么德行,只要尽量挽回损失就行了!还有盐务司下属几个员外郎都是老人,这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年纪大了吗工作上就有些懈怠,还需子恒贤侄担待些!”
马绍光一听就明白了,那几个老家伙肯定走了方逢年的门路,但是马绍光能说什么?
“请叔父放心,小侄心中有数!”
方逢年听马绍光这么说满意的点点头,然后说道:“好,贤侄明天报道吧!今天叔父家中还有事情,就不留你吃饭了!”
马绍光听方逢年这么说赶紧起身告辞,出了方府大门马绍光一头雾水,今天他来拜望方逢年原本以为这个老家伙能对自己一番说教,但是哪想到老家伙只是絮絮叨叨说让自己照顾他的人。马绍光想了想也想不透方逢年为何这么说,没办法马绍光只好回家,准备明天去上班。
第二天一早,马绍光早早起来准备官服,今天是他上班的日子。马绍光将自己的五品官服找出来穿上,盐务司郎中也是五品,和他的知州一样品级,这样也就无需做新官服了。
付氏在边上帮助马绍光穿上官服,马绍光问道:“岳父大人先走了?”
“对,父亲要去上朝,天没亮就走了!”
马绍光点点头,他五品的身份还没资格上朝,倒不是品级不够,只是他作为部委直属官也就失去了上朝的资格,反而顺天府尹和大兴、宛平两个附郭县有资格上朝面圣。
马绍光吃完早餐后,在夫人和儿子们的陪同下来到二门,门外有一顶二人小轿在那里等候。
马绍光对付氏说道:“中午我就不回来吃饭了,晚上可能回来,如果不回来我会让人回来通知!”说完对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说道:“你们三个要在家好好读书,明年三月顺天府乡试延志、延元要下场考试,这几个月就不要出门闲逛了,在家好好读书!”
马绍光在家很有威严,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赶紧躬身保证,一定好好读书,不让父亲失望云云。
马绍光看到儿子们答应,转头对付氏说道:“家中还剩多少银子?”
付氏想了想说道:“银元还剩一千二百六十多个,银子还有三百多两?夫君有用吗?”
马绍光身为五品知州,每年的俸禄是两千一百个银元,再加上灰色收入等等,每年有将近三千银元。
马绍光叹了口气说道:“咱家常住岳父家也不是办法,有机会我去城中看看,找一处上好宅院咱们搬出来!”
马家在北京不是没房子,马济远的国公府现在就闲置中,只是国公府面积太大,马绍光全家算上奴仆才十几口人,住不起不说,马绍光的身份地位也不敢住马济远的国公府。如果马济远挂了,作为嫡子的马绍光继承马济远的秦国公爵位,那自然可以入住。但是现在马济远还活着,马绍光就不可能住进国公府。
付氏听马绍光说要搬出去,不免有些惆怅,她刚见到自己亲娘,现在就要搬出去,实在有些不舍,但是付氏知道马绍光十分在乎面子,一个堂堂五品郎中却要寄宿在岳父家中,实在有些丢人。
马绍光对身边的管家说道:“上午你没什么事情去找一下城中的牙人,问问东城有什么好房子!”管家赶紧点头答应。
都安排完毕后马绍光出门上了小轿,起身赶奔千步廊的组织部报道。
朱宏三当年改组吏部,将官员任免和考核分开,分别成立组织部和人事部,组织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免,人事部负责官员的功绩和考核。虽然职权有些减弱,但是组织人事二部也是大衙门,每天来门前求官的官员也是排出多远。
组织部位于千步廊青龙街第一栋房子,也是前明吏部衙门的所在。组织部门口摆放一对石狮子,门前一个高大的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