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宏三上前深施一礼说道:“小弟见过人中兄。”
那人笑道:“都是自家兄弟,不要见外,我叫陈子龙,叫我子龙就行。”
刚才不知道,一听说他是陈之龙,朱宏三真是如雷贯耳。
陈子龙在弘光朝完了后在老家松江和好友夏允彝组织抗清,失败后跑到gx隐居。
在南明永历二年联络南明舟山守将黄斌卿率舟师起义,但是黄斌卿未举兵而事泄被捕,陈子龙逃往苏州,最后陈子龙在吴县被捕。清廷派人对他进行审讯,他“植立不屈,神色不变”。曰:“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又问:“何不剃发?”曰:“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
陈子龙凛然挺立,拒不回答。乃执之舟中,令卒守之。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被押往南京,在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以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时年四十岁。
次日,陈子龙门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具棺埋葬。
当时在晚明关外清军压力与关内饥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已危在旦夕,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王阳明的空谈误国产生强烈的不满,大声疾呼“经世致用”,以改变残酷的社会现实,陈子龙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陈之龙还是一个策论名家,尤其是任职南明宏光朝廷期间所写的三十多篇奏疏,下笔流畅,思想深刻,极具战略眼光,后被收入《兵垣奏议》。其文关心社稷,经世致用,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
今天见到这么一个大神式的人物,怎能不让朱宏三激动。而且这个陈子龙早就被朱宏三内定位将来的丞相人选之一,不说他对明王朝的死忠,就是开阔的眼光在明王朝末期也是独一份的。
这时的陈子龙还没有弘光朝那是的名望和地位,还只是一个举人。只是在南直隶游学的时候遇见马明远。和马明远谈的很投机,尤其马明远对大明王朝当前的分析真是针针到肉。但是听马明远说他知道的都是老家一个亲戚告诉他的。这样陈子龙才对朱宏三产生兴趣,跟着马明远来到湖广想见一见这个十五岁就能纵论天下的神童。
(本章完)
………………………………
第五十章 经世致用
三人重新落座,马明远对朱宏三说道:“贤弟,烦劳你们庄子出个人,去县城通知二表哥冯自用,咱们三人谈古论今怎能少了这位大才。”
朱宏三嘟囔道:“他也算大才?”但是还是起身出去找了个仆人去通知冯自用。
三人在一起没聊到半个时辰,就看到冯自用从外面跑了进来,边跑边说:“人中贤弟在那里?”
马明远和陈子龙急忙站起身来,迎接冯自用到来。只有朱宏三还大咧咧的坐在那。马明远说道:“小三,快起来迎接二表哥。”
朱宏三看到马明远不高兴,觉着第一心腹的面子不能不给,才磨磨蹭蹭的站了起来。
冯自用进屋后和马明远陈子龙见礼后,一眼就看到边上站着的朱宏三,用鼻子哼了一声。然后和马陈二人落座。
不管从年纪上和功名上都是冯自用为尊,自然坐了上座。然后陈子龙和马明远分别坐了次席和次次席。朱宏三只有坐了下首。
冯自用对朱宏三说道:“没有礼数,还不去让小芳准备酒席。”
朱宏三撇撇嘴出去安排酒席不提。
马明远见到冯朱二人不太和睦,问道:“二表哥怎么对待小三这般?”
因为有外人在场,自家的丑事不能多提,冯自用说道:“二弟你不知道,这个朱宏三奸懒馋滑,气死我也,有机会和你细谈。”
然后三人在一起谈起了风花雪月(真的是风花雪月,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朱宏三安排好以后,交代马小芳一声,然后回到了主厅。坐在边上听到三人谈到诗词歌赋,听得只打瞌睡。
陈子龙看到朱宏三这样,笑着说道:“贤弟看来不喜欢诗词啊。不过在来的路上我可是听仲明贤弟说起过你的浪淘沙,很是大气磅礴。”
朱宏三笑道:“人中大哥不要取笑我了,我认为诗词都是小道。现在天下大乱,靠诗词歌赋好像不能救国吧。就像某人,明明是一方县令,偏要弄一些风花雪月,城外上万流民天天都在死人。这样的进士老爷要来何用?”
冯自用气的脸都白了,用手指着朱宏三说不出来话来。
陈子龙问道:“那以贤弟所言,现在天下大乱应该怎么办呢?”
朱宏三一看到自己的表演时刻了,自己不说出点东西怎么收服这个陈子龙。
这是酒菜做好,马小芳挺着肚子来到主厅安排布菜,马明远看到自己妹妹怀孕了不禁眼前一亮,这样自己马家在朱宏三面前才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马小芳现在八个月了,身体实在不便,见过面后就下去休息了。
朱宏三先给三位倒上酒,然后坐下说道:“人中大哥应该听我二哥说过,我的学问都是偷学的。我听先生讲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小子是这样理解的,知行合一应该以知为主干,行为血肉,缺少一样都不是阳明先生的真正精髓。可是当今大明成什么
(本章未完,请翻页)样子,大家都把知当为一切,读书人坐而论道。谈一些大话空话,说一些理论一套一套的,可是真要他去办具体的事情,一个个狗屁不是。”
朱宏三这句话相等有战斗力,基本上把天下士人都给骂了,要知道在座这三人可都是统治集团,两个举人和一个进士。
三人面色一红,陈子龙说道:“那依贤弟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朱宏三举杯和三人喝一杯后说道:“三位哥哥,小弟是粗俗之人,大道理我是不会讲的。我想圣人他老人家说的知行合一一定是对的,加上近一年多小弟看到武昌周围大量流民的凄惨遭遇,我认为圣人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行的前提条件,而行是知的实际应用。所以小弟总结了一句话,那就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此话一说三人都震惊了。这简直是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和提炼。
朱宏三看到三人的模样心中暗笑:“这是当然,总设计师的话当然镇得住你们。”
很久之后,陈子龙站起来对朱宏三深深一鞠,说道:“今日贤弟一句话不亚于圣人之言,让我等眼界顿开。其实我也正有这种想法,不过我的是经世致用,虽然名字不同,但是核心理论和小三的差不多。”
冯自用在边上说:“小三说的是对,但是按他说的那天下不都是利益之徒,一切向利益看,那天下还怎么教化呢?”
朱宏三说道:“按照二表哥说的那样,天天空谈,等到关外满清打进来?然后大家亡国灭种,你们读书人剃发易服,天天脑袋后面留着个猪尾巴就好了?就可以教化天下了?”
这句话的威力比刚才那个还大,其实在读书人眼中大明亡不亡和他们没什么大关系,李自成占了江山还是要依靠读书人。但是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套,经过几千年的教育已经深入到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了。真要他们剃发易服那他们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东西就没了意义。
未来发生的事情也验证了朱宏三的话,满清刚入关的时候北方其实没啥抵抗,大家想到的是只不过换了个皇帝来。农民还是种地纳税,读书人还是读书当官。但是多尔衮发布剃发令后整个南北方全部反叛,一些地方已经投降的地方官立刻起来反抗满清。弄得满清焦头烂额。也就是南明没一个管用大臣和大将,要不天下真是未可知也。
经过满清的残酷镇压,加上李自成张献忠的屠杀,汉人从万历后期一亿多人降为康熙初年的一千四百万人。在这里要记住满清的汉族大臣孙之獬,就是这个汉奸造成了汉人的大量死亡。他应该永远钉在汉族人的耻辱柱上。
不过这个孙之獬也没有好下场,满清建国后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对这个孙之獬展开了口诛笔伐。在汉族大臣不懈努力下。他被夺职遣还老家淄川。但是不要以为就这么结束了。回家后恰好赶上sd谢迁等人起义,攻入淄川城,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民众一并杀死,“皆备
(本章未完,请翻页)极淫惨以毙。”孙之獬本人则被五花大绑达十多天,五毒备下,头皮上被戮满细洞,人们争相用猪*毛给他重新“植发”,最后还把他的一张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