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锦绣-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北京没粮食,李自成的“老营”只得吃一些粗米马豆当粮食,这些跟随李自成当初一起起义打天下的老兄弟们,觉得“闯王”不够意思,于是私下相约出去淫掠,遍入民间房舍抢财奸*淫。

    仅安福胡同一地,一夜间被轮*奸致死的妇女就有三百多人。

    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帮泥腿子士兵自然对待宫中宝物也不爱惜,他们以皇宫中精美巨大的宫窑花缸做马槽,拆精木门窗烧火为炊。看见内库中有珍稀巧雕的犀牛角杯,士兵们把大点儿的用于捣蒜,小点儿的注入豆油当灯用,一点不知道这东西价值连城。

    到了四月中旬,李自成听到山海关吴三桂不肯受招安,李自成很不高兴。他想让刘宗敏、李锦率军出征,但二将贪图京城内的淫乐享受,摇头不应。

    没办法,李自成只得亲征。同时,他下令在平则门处决了以大学士陈演为首的明朝大臣一百多人,并派兵把北京城内拷掠而来的银两整车整车运往“西京”(西安)。

    本来李自成以为吴三桂就三万人马,自己带着的都是老营精锐,如此还不势若破竹,没想到在山海关门前被满清大辫子杀得一败涂地。

    接下来李自成一路败一路逃,在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第二天则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

    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

    冯若舒这一段话一直说到日头西斜,朱宏三本来就知道李自成要在北京弄这帮大臣,没想到弄得这么血腥。不禁说道:“看来这流寇李自成还是没有啥大出息,只认得银子。”

    冯若舒看了眼说道:“哦?如果换成主公进入京师后应该怎么办?”

    朱宏三喝了口酒说道:“很简单,把大学士、尚书、和所有勋贵全都找个理由抄家砍脑袋。然后官位给中级官员,在大家升官发财,这样多好。”

    冯若舒听到朱宏三这么说,不禁眼皮一跳,没想到这个家伙会用这个狠招,但是这个招也是见效最快的,中级官员升官发财后自然对新王朝产生归属感。

    冯若舒接着问道:“那吴三桂呢?主公想怎么对他?”

    朱宏三说道:“他有点难办,要是我一定答应他所有条件,封王都行。李自成糊涂,扣他老爹有什么?办大事的人那个在乎家属亲眷。

    稳住吴三桂后,用几年时间恢复北方生产,同时派兵占领黄河以北大片地区。在编练新军,当整体实力比满清强大后吴三桂根本不是个事。说白了吴三桂问题还是满清问题,不解决满清这个问题无解。”

    冯若舒对这个回答也还算满意。但是朱宏三心中还有段话没说,现在在东亚满清八旗是无敌的,靠冷兵器基本无法战胜。

    想到这朱宏三想到:“不知道自己的军队训练的怎么样了,出来三个月了,应该回家看看了。”

    (本章完)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借虏平寇的真相

    朱宏三看到桌上酒菜已凉,喊过来伙计,让他撤去酒席,在弄几个时鲜的小炒上来。

    一会儿的功夫,酒菜上来,朱宏三给冯若舒满上酒杯,问道:“舅父大人,北方这样。南京这边有什么举动吗?”

    冯若舒说道:“五月二十一日,也就是你走的几天后,史可法自请扬州督师。陛下也就同意了。马士英推荐阮大铖出来担任了兵部侍郎。阮大铖上疏,提出借虏平寇的策略。在早朝上大家都同意了。”

    朱宏三叹了口气,说道:“看来这帮家伙真是不怕死啊,这种狗屎主义都能提的出来?”

    冯若舒问道:“主公?你为什么这么看得起满清呢?他们全族才二十多万人,他们不可能成大事的。”

    朱宏三想到:“难道我要告诉你从后世电视剧上看的?”朱宏三说道:“那舅父大人是怎么看这个借虏平寇策略的?”

    冯若舒说道:“当时阮大铖说的很明白,等我给你细细道来。”

    朱宏三听过以后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的借虏平寇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计策,只是没想到李自成败得那么快而已。

    弘光朝在建立之初,就要面对着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局面。由于自身的实力有限,加之党争内斗严重,弘光朝要想在凶险异常的乱世中生存,必须有一套高明的对外策略。

    而弘光王朝的对外策略――借虏平寇,也历来被无数的文人学者和历史学家们所诟病。在后世看来,南明的这一策略是消极的、保守的、弊端严重的,但也不该脱离实际看问题,一味的痛骂弘光君臣,却忽视了当时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情况。

    弘光朝的所谓“借虏平寇”,就是与满清交好,借用清军之力,平定“贼寇”李自成,然后再视情况选择与清方是战是和。

    弘光朝内部,无论阉党还是东林党,都赞同这一策略,史可法、刘宗周、马士英等高级官员都是这一策略的提出者与实践者。

    从这一点看出,这个政策当时应该是获得了全体大臣的同意才实施的。看历史不能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要把自己带入当时的情形中,这样才能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

    借虏平寇这一误国策略的出现,是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其实是非常无奈的。首先,弘光君臣对北方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后,各种消息满天飞。当时各地盛传大明大将吴三桂击败了李自成,杀回北京,甚至有吴三桂奉崇祯太子回北京继位的说法。

    弘光朝廷的高官们,只是听说了吴三桂联合清军击败流贼李自成,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降清。他们普遍还把吴三桂当“自己人”,觉得他与清朝方面是联盟关系,而非隶属关系,想当然的认为可以拉拢吴三桂,通过吴三桂与清朝交好。

    就当时来看,吴三桂与清军击败李自成,对弘光王朝来说是一件好事。李自成自从在崇祯十六年击败孙传庭之后,实力与威望大增,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年三月攻破北京,他都是明朝最为重大的威胁。

    以江南这帮士大夫来看,再加上历史上新王朝诞生后,必定派出精兵强将一统江山。所以

    (本章未完,请翻页)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李自成在平定北方之后,自然不会放过南明。

    尤其是李自成在荆襄一带部署了七万大军,不仅让左良玉头痛不已,更让南京的明朝官员们深深的感受到来自长江上游的威胁。现在流贼大败,李自成自顾不暇,着实让弘光君臣松了一口气。

    还有的是弘光君臣没有料到李自成会败亡得如此之快。很多明朝官员都认为,“大顺”与“大清”会在北方陷入长期对峙胶着的状态,最终两败俱伤。

    所以弘光君臣非常乐于坐山观虎斗,希望能在日后收取渔人之利。从历史上来看这样做也是对的,不管东晋和南宋,都是北方大乱而无暇南顾,从而给逃到南方的人以喘息之机。

    而和东晋南宋不一样的是当时弘光朝内部党争激烈、矛盾重重。不仅文官集团党同伐异、内斗不断,武将们也拥兵自重、不听指挥、结党恶斗,甚至兵戎相见。

    高杰为了吞并黄得功的军队和地盘,曾经派军队袭击黄得功及其部下,险些引起内战,在史可法的调停下才勉强平息。

    刘泽清早期与东林党交好,拥戴潞王,但在得知高杰、黄得功、刘良佐都拥戴福王之后,他立即转向,加入“拥福派”,让东林党人们恨之入骨。

    左良玉早年受东林党人侯恂提携,与东林党渊源颇深,东林党以黄澍为中间人,结交左良玉向马士英等人施压。

    马士英于是下令在长江上修建军事要塞,防左良玉东下。这样一个派系林立、内斗不止的政权,是难以积极进取、大展宏图的,因此“借虏平寇”可以说成了唯一的可行之举。

    当时南明所有人的共识就是先用借虏平寇拖住北方两大军事集团,然后自己借机先清理内部,完成整合后在看形势北伐,恢复旧日河山。

    朱宏三听到冯若舒这么解释也很新颖,不过想一想这样也不失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给弘光朝足够的时间,比如说十年的话,满清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万众一心的南方政权。

    但是可惜的是,历史不能假设,李自成的无能,加上清军超强的战斗力,还有多尔衮入关后正确的施政方法,最后要加上弘光朝内部斗争的残酷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