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是选举大会在南京召开,黎元洪的得票也仍然超过了孙中山。当时黎元洪被举为副总统,得票数是十七票,大总统孙中山得票是十六票所有的人都投了黎元洪的票,但是湖南代表,老同盟会谭人凤,却因为对孙中山太过于了解,知道所谓美元兵船纯系子虚乌有,拒绝投票给孙中山。南京都是这么个情形,再换个地方,结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孙中山的想法,单纯而又简单:建都于南京,让袁世凯背着行李卷,来南京打卡上班。

    袁世凯的老巢在北京,他会同意来南京吗?

    不同意也得同意,一十七省代表此时都已经成为了参议院议员,目前都在上海饭局,只要找辆车把这些吃货拉到南京,让他们举一下手,通过定都南京的决议,这就可以了。

    参议院通过的定都决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别说袁世凯还没有当上大总统,就算是当上了,也只能听从参议院的决议。

    因为参议院的决议,代表的就是民意。

    1912年2月14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举行会议,准备按孙中山先生的意见,通过建都南京之决议。

    会议开始了,各位议员们交换过上海菜馆地图后,终于进入正题,讨论建立国都决议。革命党人,老同盟会会员李肇甫首先登台,率先发言。

    李肇甫说: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共商国都建立之大事,本人心情极为激动。为什么呢?因为兄弟本人是研究国都之专家啊。兄弟我这辈子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琢磨个建立国都,据兄弟研究啊,中国的国都,最适合不过的,就是北京了。有人说不对啊,老李你是同盟会啊,你是革命党啊,孙先生不是已经指示过的了吗,要将国都建立在南京,你怎么可以乱讲话呢?这是因为啊,孙先生有所不知,南京这个地方啊,虎踞龙盘,六朝金粉,干什么都合适,偏偏就是不适合建立国都。既然南京不适合建立国都,那么它适合干什么呢?它适合干什么我也说不上来,这事你们别问我,但我知道最适合建都的城市,就是北京。为什么呢?理由如下……

    同盟会窝里反了,老革命李肇甫率先反对孙中山建都于南京的设想,提出来迁都北京的建议。而且他的说辞东绕西绕,动听诱人,听得参议员们连连鼓掌不止,等李肇甫说完,参议院举行投票,以绝对多数,通过了迁都北京的议案。

    李肇甫的议案,之所以这么容易获得通过,还跟他的特殊能力有关。此人具有着令得机构无限膨胀之天赋。当初临时政府成立,人多职位少,大批的老干部无法安置,是他别出心裁,巧立名目,搞出一大堆只食饭不干活的部门来,让众多的革命家都有饭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此人堪称机构膨胀之父,在参议院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然后这份议案,就摆放到了孙中山的桌子上,让临时大总统签字。

    孙中山看到这份议案,大发雷霆,大骂李肇甫这个仆街仔,拒绝在参议院的决议上签字。

    临时大总统竟然拒绝在参议院的议案上签字,这让大家就尴尬了。于是大家就去找黄兴。

    那么黄兴是什么态度呢?

    老革命家吴玉章记载当时的情况说:

    ……孙中山先生和黄兴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生气,当天晚上把李肇甫叫来大骂了一顿,并限次日中午12时以前必须复议改正过来。15日晨,秘书处把总统提请复议的咨文作好后,需要总统盖印,而这时总统已经动身祭明孝陵去了。我急着去找黄兴,他也正在穿军装,准备起身到明孝陵去。我请他延缓时间,他说:过了12点如果还没有把决议改正过来,我就派兵来!说完就走了……

    黄兴要派兵来!

    兵戎相见!

    有分教,同盟会窝里反水,革命党同室操戈。因为参议院的议案无法满足孙中山的要求,导致了孙黄要对参议院动兵。可是话又说回来,按照临时约法,参议院的议案,对总统是有制约效果的。若然是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都视参议院的议案为无物,那么这个议案,对袁世凯又怎么可能有效果?

    尚未开端的民国,已经隐现出兵戈干政的森森寒光。而这一切又意味着,更为激动人心的,大时代的行将到来。

    (第二部完)
………………………………

资料文献

    1。(美)韦慕廷:《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2。(日)佐藤铁治郎:《袁世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1961年6月版

    4。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1961年版

    5。沈钧儒:《辛亥革命杂忆》,1961年版

    6。李烈钧:《我在辛亥革命时期》

    7。周震鳞:《光复会见闻杂忆》1961年版

    8。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1961年版

    9。李六如:《武昌革命运动史略》,载于1942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

    10。《辛亥革命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1。《吴玉章文集》:重庆出版社

    12。《胡汉民自传》:原载台湾《传纪文学》第十四卷第一期

    13。周震鳞:《关于黄兴、华兴会和辛亥革命后的孙黄关系》

    14。孙科:《国父与黄克强先生革命之追忆》:原载台湾《湖南文献》创刊号,1966年12月24日

    15。池亨吉:《支那革命实况记》:1911年上海三民公司版

    16。熊秉坤:《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原载《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195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17。阎幼甫:《辛亥湖南光复的回忆》

    18。张钫:《忆陕西辛亥革命》

    19。南桂馨:《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山西文史资料》第2辑

    20。王冠军:《辛亥云南反正亲历记》

    21。彭程万:《江西光复和光复后的政局》,1962年版

    22。黄济舟:《辛亥贵州革命纪略》

    23。徐森、谌秉直:《第九镇秣陵起义和江浙联军光复南京亲历记》

    24。葛敬恩:《辛亥革命在浙江》,1961年9月版

    25。李任仁:《同盟会在桂林、平乐的活动和广西宣布独立的回忆》

    26。安文生:《安庆光复前后》

    27。刘通:《福建光复的回忆》

    28。莫雄:《清末广东新军与辛亥革命》

    29。孙丹林:《山东辛亥革命之经过》

    30。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上海光复前后》

    31。张钫:《河南辛亥革命的回忆》

    32。王葆真:《滦州起义及北方革命运动简述》

    33。宁武:《东北辛亥革命简述》

    34。吴景濂:《组织南京临时政府的亲身经历》

    35。任鸿隽:《记南京临时政府及其它》

    36。郭汉章:《南京临时大总统三月见闻录》

    37。章仲和:《南北议和亲历纪实》

    38。刘建强:《谭延大传》,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39。陈星编:《民初纪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版

    40。李振广编:《民国军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41。冯天瑜,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马铭德:《辛亥革命与赵凤昌》,《近代中国》第十三辑。

    43。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44。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45。陈国安:《辛亥首义阳夏之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6。候杰,姜海龙:《黎元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7。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8。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档案》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

    49。李理、夏潮:《一世枭雄蒋介石》,金城出版社,1994年版

    50。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清)不肖生:《留东外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