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禄贞道:我要你替我做的事,很简单。你看我这边之所以控制不住军队,只是因为我没有私人卫队的缘故,等于是孤身入虎狼之营啊。阎老西啊,我们不妨来看看你们山西的情形,现在是陕西已经革命成功,石家庄又有我吴禄贞在,山西可以说是相当的安全,既然山西不会有战乱,那你不妨把山西的新军分成两营,归我指挥,以便我用来镇压第六镇中与我对抗的军官。

    然后吴禄贞猛一转身,说道:清廷载沣,载涛,载洵等,看见我们革命汹涌澎湃的势头,已经惊惶失措,于革命前途甚为有利。但袁世凯已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他是老奸巨滑,而全国新军统制以下,多半是他在小站练兵时代的下属,徜令袁世凯入京到任,大局必要改观,至少与革命前途有害。我驻此地,扼住南北的咽喉,俟袁入京过此,相机杀了他,然后革命大业即可成功。我再率军北上与张绍曾,蓝天蔚军互相呼应,则京师自可不攻而下。

    听到这里,阎锡山全都明白了。

    吴禄贞终究是吴禄贞,他本无意去山西,却胁迫阎锡山交出山西的新军。但以阎锡山现在的处境,他敢不答应吗?

    直驱京师,并吞天下,号令群雄,睥睨四方。

    这才是吴禄贞之志向。
………………………………

第7节 史上空前大悬疑

    阎锡山返回太原,调拨两营新军给吴禄贞。

    而吴禄贞却在这时候做了桩怪奇的事他公开亮出反清旗号,在石家庄就任了“燕晋联军大都督”之职。

    吴禄贞明明知道他的部属不可靠,他甚至连亲信卫队都没有,他虽然被朝廷任命为第六镇统制,却无异于裸露于群狼之中第六镇中,支持皇统的有,反对革命的有,吴禄贞这么急切的把自己的秘密身份亮出来,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吴禄贞也是没得办法,既然他已经发誓不入娘子关,那么朝廷派给他的山西巡抚,也就不干了。这等于和朝廷摊牌。所以他只能出任燕晋联军大都督,准备驱师大入,直下京师。如果他能够成功,则中国此后的政治经济格局,将会全部改写。

    但这段历史终究无法改写,吴禄贞三军未行,他以前的卫队长马蕙田突然来到第六镇军中,霎时间消息满天飞,都说此人是来暗杀吴禄贞的。吴禄贞听后失笑,暗杀还这么风风火火大肆张扬,生怕人家不知道吗?就将马蕙田叫来,问道:小马,我听说你此来是杀我,消息确否?

    马蕙田答:没错,我来正是为了杀你。言未讫,已经握枪在手,对准吴禄贞连开数枪。

    吴禄贞立时身死。

    此人一死,北京重围立解,不唯是燕晋联盟化为乌有,而且石家庄重归皇统,害得山西的阎锡山与中原地带失去联络最闹心的是,阎锡山还派出了两营新军去给吴禄贞做卫队,这两营人马正在不紧不慢的赶路,可是吴禄贞已然身死。

    他原本是有机会黄袍加身的只差了那么一点点。

    这样一来,一个空前的大悬案就被迫推到了大家的面前:杀害吴禄贞的凶手,竟系奉了何人之命?

    最早的文献,众口一词,认为幕后凶手必然是吴禄贞留学日本时上铺的兄弟宁汉将军铁良。铁良和吴禄贞是同学,最欣赏吴禄贞的才干,不是铁良的欣赏,吴禄贞也不会被授予第六镇统制之高位。况第六镇扼守石家庄,无异于守护大京城的卫戌部队,以吴禄贞任此职,可知铁良对吴禄贞是何等的信任。

    然而吴禄贞终究是背叛了老同学,而且他的背叛,使得满清朝廷面临着最严重的亡灭之危。而吴禄贞一死,北京城的危险立即解除,形势倒转,这种变化,就成为了铁良谴人刺杀吴禄贞的最大证据。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实际上铁良在吴禄贞之死上,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放眼整个民国,唯一占到便宜的就是袁大头袁世凯。

    按照推理学上的研判规范当一件凶案发生,那个唯一的获益之人,他必然是凶手。

    吴禄贞死了,袁世凯获益由此可证袁大头硬是凶手,袁世凯就算不承认,也不管用的。

    所以有关吴禄贞之死,早期被认为是宁汉将军铁良干的,后期的共识则是袁世凯干的尤其是后来袁世凯竟然恢复了帝制,那么这事就更是他干的了,不是他也是他。他连皇帝都敢做,岂有一个不暗杀吴禄贞之理?

    然而,这事真有可能不是袁世凯干的。至少,在所有的嫌疑犯当中,袁世凯的嫌疑最小。

    这话又是从何说起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袁世凯从未有过刺杀前科,在此之前他没干过这种事,在此之后他也没干过类似的事(同样类似的还有宋教仁被杀案,同样是没有任何证据,而且刺杀者是国民党,却凭空将罪状扣到了袁世凯的脑壳了)。如果我们要把一桩罪案归结于一个从未犯过此类错案之人,那么就需要更为充足的证据,不能仅凭推断,更不能单只凭了情绪。

    第二,单独的刺杀不比于打群架,需要的是烈血之士。比如说古时代的荆珂刺秦王,象荆珂这样的义烈之士少之有少,因为这种人的意志信念,是违反最基本的贪生怕死之人性的。同盟会以无尚的精神力量作为感召,但同样仍然面临着刺杀人才奇缺的困扰,玉面书生汪兆铭被逼得出手行刺,可知愿意肯冒着被人捉住危险丢炸弹的人,是多么的难找。无论是在宁汉将军铁良那里,亦或是在世俗的袁世凯那里,都很难找到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

    相反,另有一个人,他能够找到这种号招刺客的精神力量,而且他有过多次刺杀的前科,有着丰富的刺杀经验。此外,他还有着比铁良,比袁世凯更为强烈的刺杀动机。

    此人是谁?

    它便是同盟会,革命党。
………………………………

第8节 凶手没有幕后人

    说同盟会革命党在吴禄贞被刺事件上嫌疑更大,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据可言至少这证据证言,其说服力并不亚于对袁世凯和铁良的嫌疑指控。

    这个同盟会,革命党,说的其实就是阎老西阎锡山。

    单说阎老西的个人心理,他和吴禄贞,蓝天蔚在日本时不分彼此,同被誉为士官三杰,可回国之后,阎老西和吴禄贞的社会地位与人生成就,却相差悬殊,如果说在这件事情上阎锡山一点感觉也没有,那是绝无可能的。

    再加上吴禄贞处处压制阎锡山,居然被朝廷任命为山西巡抚,任命为第六镇统制,在名义上已经据有了山西之地,这更加让阎锡山感受到了人生失败的绝望。而当吴禄贞表示出对山西不屑一顾的时候,更不啻于往阎老西的心口上刺了一刀阎老西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据有山西,这其中的人生志向之比较,必然对阎锡山形成了决定性的打压。

    吴禄贞命令阎锡山尽调山西新军,充当自己的卫队,这时候恐怕阎锡山的心里,已经在流血,在哭泣,在呜咽。人和人,真是没法子比啊。

    所有这些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只能是一种后果杀机顿起。

    但起杀机,动杀心,和实施杀人行动是两回事。尤其是在没有任何人证物证的情形之下,我们最多只能说:阎锡山和宁汉将军铁良一样,可以同列为吴禄贞之死的嫌疑人犯。而且相比较而言,铁良的嫌疑更轻一些于铁良而言,他最信任的老同学竟然背叛了他,这时候他肯定应该起了杀机,但他更希望的,是将吴禄贞活捉了到他面前,问一句:老吴啊,我把心都掏给你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为什么?

    至于再说到袁世凯,他更没有理由杀吴禄贞。徜若吴禄贞驱动第六镇直扑北京城,这结果却是袁世凯巴不得的事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在北京危急,朝廷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才凸显出他袁世凯的价值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把吴禄贞杀了,实际上是袁世凯本人最大的损失。

    总而言之,宁汉将军铁良也好,袁世凯也好,他们都比不上阎锡山要杀吴禄贞的心情更为迫切,也比不上阎锡山的理由更充分。

    如果我们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个更长的嫌疑犯名单,甚至将当时的名流都列于其上,但如果我们只想找到真正的凶手,或许问题原本没有这么复杂或者是没有这么简单。

    说问题没这么复杂,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在一个小刺客身后,去寻找一个与被害人社会地位历史影响等同的大人物。说问题没这么简单,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只有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