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均是其经营数年攒出的家底,对孟达忠心不二,若赴险地,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恐都难回一人。败必全军覆灭,胜也定会被关羽以重建荆州军备为由扣留。
一想到这儿,在上庸太守和保全实力两者之间,孟达还是选择了保全实力。当下便收敛了笑容,装做一副设身处地为刘封谋划的模样劝道:“此地离麦城数百里,曹操又有大军屯于襄阳,将军只带五千人,犹如抱薪救火,恐未到麦城便会陷入曹军重围。将军可以上庸初定,未可轻离为由,着重强调保住此地为入荆通道更为紧要,修书一封叫廖化带去汉中面呈汉中王。待汉中王大兵至此,将军再求为先锋解围,岂不更美?若将军轻出,上庸有失,汉中王欲救荆州而不可得,岂不更为大罪?”况且关将军此时虽困于麦城,但其早前还总领三万大军兵围樊城,纵是回夺江陵稍有不利,退到麦城不过有依城待援的想法,就算夺不回江陵,麦城虽小,以其军力必能久守至汉中王兵至。如若上庸因将军轻出而失,曹操依此地与汉中王相持,则麦城救兵无望,将军身陷重围,才是自陷绝境也!”
刘封听孟达之言,顿觉有理,当下立刻按下亲自带兵去救关羽的念头,与孟达细商书写呈给刘备书信内容,召见廖化时竟就以上庸初定、不能分兵、要稳守入荆通道为由让廖化带此书信去汉中求援。
廖化知麦城粮少,形势险恶,以头叩地请求刘封先出五千军多带粮草解燃眉之急。上庸到麦城本就路远,刘封见廖化不仅要他出兵,还要他携带大批粮草,更是坚定此事断不可行,说到僵处索性拂袖而去。廖化见刘封无出兵之意,心中大恨,却无可奈何,只能连夜奔汉中去求大军。
刘封闻廖化离去,坐立不安,却又不愿出兵,只好一面向荆州方向派人打探消息,一面只等刘备亲率大军前来再诉说缘由。就此,关羽期盼上庸援军的希望便成了泡影。
再说关羽在麦城日夜盼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城中军士日渐逃散。待到吕蒙闻孙权大军已经过陆口西来,唯恐大功失去,又亲自督战围攻麦城各门,从早到晚,月上柳梢方歇,连攻数日。一日关羽计点城中军士,已不足千人,见救兵仍无踪影,便起突围入川之心。吕蒙为生擒关羽,翌日派使者进城劝降,关羽勃然大怒,要当场斩杀来使,亏得王甫劝说斩杀吴使恐使吕蒙攻城更剧,这才让关羽强忍怒意,只是命人将吴使赶出。
使者回营陈说备述,吕蒙攻城便更加猛烈,只留城北一门不围,诱使关羽见城难守从北门逃出,以便早日靠伏兵生擒。
当夜关羽心中无计,城外吴兵招唤越城投降免死,军心涣散,去者甚多。谓王甫曰:“吾悔昔日不用公之言,不听诸葛松退兵之劝!今日危急,如之奈何?”
王甫哭告:“今日之事,虽子牙孙子复生,亦无计可施!”
赵累道:“上庸救兵不至,必是刘封、孟达见曹操、孙权两家势大,按兵不动之故。如今之计,只能弃此孤城,奔入西川,求主公再起大军,以图恢复了!”
关羽自知除此更无他法,便要采纳,命人拿来从北门往上庸方向地图。哪知忽从末位角落传来一言:“此言不可!吕蒙围三阙一,非是要放君侯一条生路,君侯若从北门轻出,必中吕蒙伏兵之计也!”
………………………………
第九十四章 仓库地道
关羽急视此人,见反对之人乃是诸葛松原留在麦城的旧将郑梁,不禁微微动容。:。
郑梁人微言轻,之所以能列席会议,一是关羽看在郑梁入荆前曾在刘备身边担任‘侍’卫长的面子,二是连日来关羽所部之兵多有逃散,只有郑梁所部因在城守衙内负责守卫关羽及诸位文官安全仍存数百人,现如今已是城中很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自从关羽领军入城,郑梁一直都在负责保卫大小官员安全,守城之事均由关羽与关平、周仓等人商议,郑梁往往是不发一言。此时麦城形势险恶,他却突然出声反对突围,恰是如若突围,更需他统领的数百军士,在座诸人无不震惊。
关羽因要用其兵突围,心虽不满,也得耐下‘性’子问道:“你说不能突围,但城中情形你也知晓,再不突围,明日就要将你的人马也拉上城墙,过了今夜,是否还能守上两日也未能可知。郑梁你可是有锦囊妙计,能助我等脱离险境?”
虽是今日之事已在诸葛松的预料之中,事到临头,郑梁亦不免有些踌躇。但既然出声,箭已在弦,不得不发。
若论冲敌陷,郑梁从来没有皱过眉头,面对关羽,郑梁还是深吸一口气,长身而起,走到堂中对关羽深施一礼道:“在下虽没有锦囊妙计,但我家将军临行前却为将军留下一脱身之策!”说罢便从身上拿出书信一封,双手呈上。
“哦?”关羽面‘色’大变,一边展开书信,一边对郑梁叹道:“诸葛松不仅能料到东吴偷袭背盟,还能料到吾终将被困于此?”
郑梁正‘色’答道:“诸葛将军临行言道,君侯若知江陵、公安两地有失,必弃樊城回救,然东吴垂涎南郡已久,既已得手,万难夺回,而以君侯之心,非要山穷水尽,定难认输,这才命我先至麦城,筹划退路,至君侯决意入川时再献此续命之策,非此,君侯必不能从信中所言!”
一时满座皆惊,王甫失声言道:“这、这真是神鬼莫测之能也!”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关羽手中书信,不知信中究竟有何力挽狂澜之策能救此危局。
关羽震惊之余亦展信观瞧,只见信中写道:
君侯恕罪,松儿惶恐再拜。
昔勾践受仆役之辱,终灭吴王。项羽不肯南渡,霸业尽丧。君侯以义为重,不思东吴背盟,樊城水后,‘欲’收全功。及江陵、公安皆失,回师‘欲’复,怎奈北有曹兵势大,南有吕‘蒙’保功,前失攻拔之力,后无外援可期。
松儿令郑梁于此地,非有通天彻地之能,亦不愿势终成吾所恐之局。然君侯既已见信,事必万急,将军不愿屈就,舍生取义虽易,但应思主公及三将军与君侯桃园结义之情。今主公西有巴蜀,又得汉中,正为踌躇满志、一展宏图之时,若君侯有失,汉中王方寸皆‘乱’,为报将军之仇,急于求战,更易为仇敌所欺,兵败将亡,再难与两雄争锋。故望君侯从郑梁之言,忍一时之辱,成汉室之兴,此乃损小义而成大节。言尽于此,君侯自决!
关羽快速看一遍之后,脸‘色’‘阴’晴不定。叹息一声又细细读了一遍,放下书信,看着面前微低着头不敢与自己直视的郑梁,心中一时‘波’澜起伏。
诸葛松信中前半段相当于变向责怪关羽有今日之败,皆是当初刚愎自用,不听诸葛松劝说退兵之故。虽然事实证明确是如此,但以关羽的‘性’格,接受诸葛松的计策,服从郑梁的安排,无疑是承认愿在这不及弱冠之年的书童面前低头,那确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但就在关羽有心撕碎书信,以死不辱的时候,诸葛松后面的话却是话锋一转,提到了刘备和张飞与关羽的结义之情,更是将如果关羽身死,导致刘备因报仇急于进兵很可能导致大败的责任全都扣到了关羽头上。尤其是末尾的那句“君侯自决”,看似是让关羽自己决定,实际上就是在问关羽要不要为成就个人的名声而毁掉刘备复兴汉室的整个大局!
想当初关羽为了刘备,不惜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就是为成就自己的忠义名声。此时这个大帽子一扣,就算关羽觉得诸葛松的话有点闻言耸听,刘备有那么多谋士良将辅佐也未必不能替自己报仇,可终是放下了以死成仁的决心。
关羽将诸葛松书信与关平及赵累、王甫等人观看,对郑梁说道:“吾与大哥、三弟桃园结义,誓言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诸葛松以他事劝我,我定难从其言,但以此事相劝,关某何惜那些虚名?那书童到底留下何等计策,竟言到忍辱负重,只要不是面缚降吴,你都但说无妨!”
关羽之所以这么说,因是想到此时自己确已身陷绝境,昔日在下邳城外被曹‘操’所围,为护刘备家小周全,曾与曹‘操’约法三章,虽说降汉,毕竟也曾在曹‘操’与袁绍的大战中为其破敌斩将,他怕诸葛松并无良策,反而让他先行降吴,寄希望于今后用外‘交’手段将自己赎回,那是关羽万万难以接受的,所以先行出言将此路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