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进一步地加大了对幕府将领的监视与控制。但是,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兵法计谋也需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才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祖训。德川庆喜这样做,无疑束缚了幕府将领们,使得他们难以进行正常的军事指挥,这样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军事上的失利。这也是军事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德川幕府迟迟难以战胜西南四藩“倒幕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由于是德川庆喜的族弟,伏波将军德川庆茂和靖逆将军德川庆康的处境相对好一些,因此在之前对西南四藩“倒幕派”的作战中,取得过不俗的战绩。但是,这次大举进攻西南四藩“倒幕派”,德川幕府可谓是倾全国之兵,举全国之力。德川庆喜的疑心病又犯了,连自己的族弟也开始怀疑起来,于是就派遣了德川敬隆到德川庆康军中效力。德川庆康也知道德川庆喜的盘算,但是又不便言明,为了不致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军事指挥,他将德川敬隆派遣到了平野信智麾下。希望这个以“铁面无私”著称的心腹爱将能够镇得住德川敬隆,抵消他的负面影响。 ”“
虽然德川庆康没有明说,但是平野信智多少能猜得出老上司的心思,因此一直对德川敬隆冷言相待,不给他一点儿好脸色看。
……
平野信智就这么边想边走,不知不觉中,天光已经微亮,雨也小了许多。平野信智拿出随身携带的地图看了看,对身后的德川敬隆说道:“传令下去,大家这一夜辛苦了。雨快要停了,我们再过不久也就可以走出黑森林了。出去之后,立即埋锅造饭,让大家先休息几个时辰再上路。”
德川敬隆大喊一声:“遵命”,快马到后面传令去了。
不久,身后的大军中传出了一声声的欢呼。
平野信智摇摇头,微微叹了口气,用鞭子轻轻拍了拍马屁股,加快了行军速度。
……
与此同时,备中藩,但泽城外,猫月川。
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一轮红日正在从猫越川尽头的山谷缓缓爬起,熹微的晨光为大地蒙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展现出一种不真实的美丽。草丛中的各色灌木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草叶上滚动着的一颗颗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异样的光采。
好一派仲春景象,猫月川昨夜刚刚下过大雨,湿润的空气在太阳的蒸腾下化作蒙蒙薄雾,宛如仙境一般。
但是,此时的德川庆康却全然没有心思去欣赏这样的美景,一张黑红色的国字脸上写满了疲惫。经过一夜的急行军,他早已经人困马乏,昏昏欲睡了。…;
……
德川庆康今年五十二岁,虽然身体仍十分硬朗,但是两鬓日渐增多的白发却也显示出他的日渐衰老。时间的威力是任谁都无法与之抗衡的,对于这一点,他是心知肚明的。
人一旦上了年纪,想得自然就会多一些。德川庆康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这两年来,他明显感觉自己想的比以前要多了。
五十岁之前,德川庆康所想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打仗。他是德川幕府的头号陆军战将,与德川幕府的头号海军战将、伏波将军德川庆康并称“幕府双雄”。三十多年的从军生涯,他打过的硬仗不下七十余场,几乎未尝败绩。也就是直到近年来率军围剿西南四藩“倒幕派”,他才开始品尝到失败的滋味。当时的德川庆康,正处于军事指挥的巅峰时期,每天醉心于研究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平时没有仗可打的时候,就与助手们在沙盘上推演战局。乐此不疲,日不一日。
但是,这两年来,不知是看惯了宦海迷途、沉浮起落,心思变得更加通透,还是因为战事不顺、忧虑日深,反而能够跳出思维定势来审视自己。总之,德川庆康开始思考起打仗之外的事情来。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思考起身后事来。虽然五十二岁的年纪距离死亡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却也足以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了。
德川庆康虽然是一员武将,却并非是一介莽夫。事实上,他的心思之细密,完全不亚于德川幕府的头号幕僚井伊直弼,只是平常不甚流露而已。
德川庆康喜欢读史书,知道对一个人而言,最大的事情其实是在死后,那就是历史对他的“盖棺定论”。这可关系到这个人到底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虽说人已经死了,名利不过是坟头的一缕尘埃而已。但是,又有谁不愿意自己的名声好一些呢?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德川庆康开始变得矛盾起来,甚至还因为纠结于这件事情而搞得夜不能寐。
德川庆康知道,历史如何评价一个人,关键在于记载这历史的史书由谁来写就。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人所做出的评价自然是不同的。那么,等到自己死后,对自己做出评价的到底是谁呢?
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是无比清晰的,史书当然是由当权执政的德川幕府麾下的御用文人来写就了。但是,近年来,日本各地特别是西南四藩的“倒幕运动”有愈演愈烈之势,十余年的围剿下来,不仅眼看扑灭无望,甚至连德川幕府自身都有可能被这场“倒幕运动”葬送掉。
………………………………
第一百八十九章 水来土掩(上)
这样一来,史书由谁来写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倘若德川幕府能够重振雄风,扑灭“倒幕运动”,保住统治权,那自己在史书中自然就是擎天保驾的功臣,为后世所景仰。但是,一旦西南四藩“倒幕派”得势,德川幕府统治权不保,自己在史书中岂不就成了倒行逆施、为虎作伥的小人了么?那可是要受尽唾骂的呀。
想到这里,德川庆康就感觉无比矛盾。他本是德川一族的远支子弟,又担任着靖逆将军的要职,自然应当全心全意效忠德川幕府,全力镇压“倒幕运动”。但是,近年来,一方面,他对德川幕府的诸多政策多有不满,虽然没有公开进谏,却也时常向心腹抱怨,说些“倒行逆施必致亡国”之类的话。另一方面,他也日益感到德川庆喜的喜怒无常和多疑猜忌,特别是此次全力围剿西南四藩“倒幕派”,德川庆喜居然派遣德川敬隆来监视自己,让他感到非常心寒,深恐有朝一日会重蹈前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覆辙。这样一来,德川庆康的心思就不免有些动摇。
但是,话说回来,一方面,自己毕竟是德川一族的后人,倘若临阵倒戈,帮助西南四藩“倒幕派”成功推翻德川幕府,就算能获得个“大义灭亲”的美誉,终不免会被后人讥笑为“家门叛徒,不肖子孙”。另一方面,德川幕府毕竟在军事实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只要没有第三方的介入,战胜西南四藩“倒幕派”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自己万一押错了宝,到头来可就真的要一无所有了。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即便自己帮助西南四藩“倒幕派”成功推翻德川幕府,他们又能否捐弃前嫌,在新组建的政权中给予自己应得的权力与地位呢?或者说,自己能从西南四藩“倒幕派”那里得到的会比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还要多么? ”“
这一个个疑问仿佛是一个个线头,在德川庆康心里渐渐纠缠成一团线球,弄得他头疼无比,却又理不出个头绪。
思前想后,德川庆康还是决定采取原定立场不变,毕竟,“晚节不保”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好的评价,那个风险太大了,而他的年纪和地位都不允许他再去冒那样的风险。
不过,德川庆康心想,只要能咬咬牙熬过这一劫,以后局势或可翻转也不一定。剿灭西南四藩“倒幕派”之后,自己可以携胜利之余威,与同样对德川庆喜颇有怨言的德川庆茂联手,架空德川庆喜,改组德川幕府,再颁行一系列的“富国强兵”政策。到那时候,不仅自己的名节可保,还会成为史书中“力挽狂澜,为国为民”的英雄。
正是因为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在得到一支一万五千人的倒幕义军经由关门海峡登陆本州岛的消息后,德川庆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不仅暂缓了进军京都、大阪府和奈良古都等近畿地区的计划,还做出了在备前藩、播磨藩和但马藩以逸待劳、歼灭敌军的决定。与此同时,他还命令心腹爱将山上佐助从安艺藩运送粮草和辎重过来,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德川庆康万万没有料到那支倒幕义军居然会去伏击山上佐助率领的负责运送粮草和辎重的那五千骑兵。因为,自己在长州藩的眼线曾经密报,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