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年纪太轻,他神情慌张,不会掩饰。刚才,李莲英刚到养心殿,同治皇帝便意识到了母亲要发火,但丑媳妇也要见公婆,受训早晚免不了,豁出去了,自己小心一点便是。同治皇帝搭讪着说:“额娘,儿子读书太忙,儿子早就想来请安了。”
西太后阴沉着脸,拉着长呛说:“是不敢来吧。皇上,你长大了,长本事了,你眼中还有亲娘吗”
西太后的语调阴沉极了,吓得载淳不敢出大气。此时,西太后的心里确实很难过,当年咸丰皇帝宾天时,儿子才六岁,肃顺、载恒、端华等人为所欲为,欺负孤儿寡母。西太后生怕儿子的皇权落入他人之手,拼死发动了“辛酉事变”,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总算稳住了政局、坐稳了江山。
往事历历在目,儿子一天天长大,西太后除了气儿子疏远自己外,她还有一种恐慌感,一头是亲子,一头是皇权,她都想绝对拥有。按照大清祖制,小皇上长到了十七岁十八虚岁时便要亲政,今年儿子已十六虚岁了,最后一二年的权瘾,她要好好地过。她不允许儿子提前夺权。
现在,皇上尚未亲政便如此大胆,背着母亲干了有悖于母亲的事情,等将来亲政后,他还会把母亲放在眼里吗其实,杀小安子更多的是引起母亲心理上的恐慌。
“皇上,小安子犯了错,错至不可饶恕,非杀不可的程度吗”
对此,同治皇帝早有心理准备。昨天,师傅李鸿藻给他讲了一个典故,此时,这个典故正派上用场,只见同治皇帝站了起来,一副九五之尊的派头,他学着师傅的模样摇头晃脑地说:“额娘,可能您还不知道小安子一路上打的是什么旗帜。”
“什么旗帜”
“三足乌旗即火红的太阳里画着一只三条腿的乌鸦。”
西太后小时候读了几天书,但称不上学识渊博。进宫以后,特别是做了兰贵人后,她在皇后钮钴禄氏的影响下,又自修了一些知识。咸丰皇帝驾崩前十分厌政,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学习批阅奏章,长劲儿的确不小。咸丰皇帝宾天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西太后又学习了一阵子以充实自己,但至于什么“三足乌”的典故,她仍然不知道。
今天,儿子道出了小安子打了“三足乌”旗帜,她不禁问了一句:“三足乌是什么意思”
同治皇帝暗自高兴,母亲不知道“曰形三足乌”的典故,这更有利于他的解释。小皇上说:“额娘,儿子对三足乌的典故略有所知。昔春秋有记:曰中有三足乌。后史记司马相如篇解释:幸有三足乌,青鸟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也。”
西太后还是听得稀里糊涂,她问道:“皇上再说明白一些”
同治皇帝有些洋洋得意了,他过去总是十分惧怕母亲,还从没见过母亲像今天这样虚心请教过他。小皇上头一摇,又讲了起来:“额娘,这不就是说狗奴才安德海把您比作西王母,他下江南是为王母取食也,就是明确告诉人们他是出京为额娘办事的。可是,他一路搜刮民脂民膏、招摇惑众,不是给额娘脸上抹黑吗可恶至极”
经儿子这么一解释,西太后突然有些恨小安子:“好个狗奴才,你在京城搜刮的还不够吗竟然打着哀家的旗号四处发财。”
西太后顿了一下,她又狠狠的说:“活该天绝你是你自己找死”
但是,西太后不愿意在儿子面前认输,她还是揪住“为什么不及时禀告”而迁怒于同治皇帝,她阴沉着脸说:“小安子搜刮民财,招摇惑众,可皇上也不应该独瞒额娘一个人。你六皇叔,还有东边的都早已知晓,唯独不告诉我,你们究竟是什么意思”
同治皇帝发现母亲的气已消了一大半,便使出别人不曾有的特殊武器来母子亲情。他亲昵地说:“儿子是心疼额娘,那几日额娘身体欠安,吃不下,睡不好,儿子心里好难过,儿子还忍心再给额娘添心事儿吗儿子可不愿做不孝之子呀。”
同治皇帝的这几句甜言蜜语说的西太后十分开心。小安子再可心,也比不上儿子可亲,天下哪儿个母亲不能原谅儿子的过错呢儿子是自己怀胎十月亲生的,犯不着为了一个奴才而伤了儿子的心。权衡利弊,西太后最后还是咽不下这口气。
“杀小安子”对于西太后来说的确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十几年如同影子一般的小安子一下子没有了,西太后难免有些接受不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西太后第一次吃的“哑巴亏”,此时,她心中仍然有气。可是,这口气她不得不咽,毕竟杀一个奴才是小,笼络人心、坐稳江山事大。
局势已定,无可扭转,西太后苦思冥想了整整一夜,最后她决定来个顺水推舟,为自己争回一点点面子。
病了二十多天的西太后终于临朝了,她临朝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群臣颁布一道谕旨:“我朝家法相承,整宦官、有犯必惩,纲纪至严。如遇在外招摇生事者,立治其罪。太监安德海,胆大妄为,私自出京,有违祖制,罪不应赦。日后如有再敢外出滋事者,一律从严治罪,毋梢宽纵。”
钦此
大殿之上,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望望你,然后他们突然爆发出一个声音:“圣上英明”
“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英明”
“万岁、万岁、万万岁”
安德海死定了,谁也救不了他。西太后再心疼,她也只能顺应历史,顺应大众,杀小安子一事儿足以说明同治皇帝已经长大,对于小安子,太后掩面救不得。载淳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逼着生母“上梁山”。
两宫太后的谕旨发出后,恭亲王才敢来见西太后。那日恭亲王的女儿固伦公主进宫探虚实,回来后,她告诉父亲;西太后的气已经消了一半,奕�心里便吃了颗“定心丸”。恭亲王决定事已至此,也只有硬着头皮去见西太后,无论她发多大的火,奕�只能默不作声,任她发泄。主意已定,奕�带着几分不安来见西太后。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叶赫那拉氏害怕了 皇上长大了
更新时间:20120113
“太后吉祥老六给太后请安了。”
恭亲王来了个单腿安,西太后瞅了他一眼,阴沉着脸说:“老六呀,怎么今天有空进宫了”
恭亲王小心翼翼的说:“臣前几日忽感风寒,未能进宫请安,特差大公主代父向太后问安,太后好些了吗”
西太后狠狠的白了他一眼:“还好,还没被气死。”
恭亲王心里明白,西太后还在为小安子的事情生气,此时,他只能装聋作哑、默不作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老六,你们瞒的我好苦,人人都以为我偏袒小安子,其实,他违反了祖制,我怎会护着他呢”
既然西太后这么说了,恭亲王便暗自高兴,他心想:“你纯粹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也好,我奕�不会去点破你的,只要你不追究这件事儿,不责备于我,任你怎么说都行。”
“圣旨几时发出的,快该到济南府了吧”
“回太后,按正常情况,昨天就该到济南府了”
西太后轻轻地叹了口气,这一叹息既包含了对小安子的惋惜,也包含着她已深感孤立的心境。最后,西太后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唉,小安子的人头可能已经落地了。”
“啊”
一声尖叫,接着便是打碎瓷杯的声音。人们寻声望去,只见西太后的心腹宫女杏儿愣愣的站着,她张大嘴巴、瞪圆了眼睛,一副惊恐万分之状。
杏儿呆了,她一动也不动。刚才,她正端着一杯茶,准备送到恭亲王的手里,这几天,她的右眼皮一个劲儿地跳,她总担心要发生什么事情。恭亲王入宫时,他神情忧郁,杏儿有意想偷听西太后与恭亲王的对话,以证实自己的预感。
倒不是杏儿不受宫规,实在是她太担心安德海了。安德海与杏儿几乎是同时到了储秀宫,他们二人对西太后都是十分的忠诚,所以,杏儿与小安子关系很好。前几天,小皇上、固伦公主都来过,李莲英神情慌慌张张出出进进,杏儿就已预感到可能是安德海出了什么事情,但她不敢向人们打听。尤其是这几天来,宫中有一种特别凝重的氛围,太监、宫女们三五一堆,神秘的议论着什么。当杏儿的心猛地一缩,她浑身发抖,手一软,茶杯摔倒了地上。
西太后勃然大怒:“大胆的婢子,不要命了”
杏儿知道自己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