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好,小李子,你比朕有心计。”
同治皇帝早已经把张文亮与李明玉两个心腹太监当成兄长与朋友,在寝宫里,他们之间的关系很融洽。李明玉遮掩不住内心的那份喜悦,他响亮的应了一声:“嗻,奴才一定把这件事儿办好。”
却说安府这几天颇不宁静,小安子一方面是兴奋,一方面是担心。兴奋的是:多年来都想到江南一带游玩,人人都说江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景色怡人,他小安子马上就是“上天堂”的人了,大清开国以来,二来多年来,他安德海是第一个官至四品的太监,若不是小皇上处处和他作对,今日下江南,他头顶上的四品蓝带早换上了二品红顶带了。当然,让他兴奋不已的还有一层:手中这么多的古玩字画、奇珍异宝也眼见着要换成白花花的银子了。
同时,他也有点忐忑不安。
………………………………
第一百零三章 宠监不敢惹 同治皇帝誓杀小安子
更新时间:20120101
小安子的心里有点忐忑不安,虽然是主子西太后恩准他下江南采办龙袍的,但毕竟皇上没有下谕旨,一路上都没有“勘合”朝廷官员出京时,随身携带的“身份证”凭勘合可以向地方官员索要一切吃、住、行需求。。这种是非正式外出,他弄不清楚自己算不算是钦差大臣,万一路上遇到麻烦怎么呢
小安子顾不上这么多了,江南之行已近在眼前。小安子决定带上大老婆马小玉、小妾翠花、家丁三十五人,先走旱路,再乘船走水路,偷偷摸摸先出京城,路上铺张一点儿没有关系。
李明玉答应同治皇帝的事情,他正认真的办着,这几天,小李子一直观察着小安子的动静,只要安德海一上路,他便立刻报告给万岁爷。小李子在安宅附近埋伏了三四天,这一天,“蛇”终于出洞了。只见安府大门打开了,一队人马从大院走出,马车上放着许多的大木箱子。小李子目不转睛的数着:“一、二、三十八、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
李明玉深深的舒了一口气,好家伙。整整三十三口大箱子。小李子虽然没有打开木箱去看一看,但他断定里面一定装满着宝贝。因为,此时是深夏季节,不像秋冬时分,需要随身带许多的换洗衣服。另外,从家丁护卫木箱珍惜的姿势来看也一定是伪装的值钱货。因为每辆马车两旁都有手执长戟的护卫跟着,普通的衣物用不着森严壁垒的。
马车后面是一顶八抬大轿,相比小安子坐在里面。这轿子大红顶子,四周悬挂着红、黄相间的穗子,轿帘也十分的讲究。八人大轿子后面是两顶颜色鲜艳的小轿子,一红一绿,十分引人注目。红轿子六个人抬着,绿轿子四个人抬着,也不用问,红的里面一定做的是安德海的大老婆马小玉,绿的里面一定是小妾翠花。
安宅附近的邻居们纷纷跑来看热闹。
“瞧,安大总管多威风,坐的是八抬大轿。”
“快看啊,安公公的两个老婆多享福。”
一位中年妇女的看到这幅情景,发车羡慕的目光,她快人快语,说话像打机关枪:“这叫什么有福气,呸好端端的女人嫁给一个太监,受活寡,一点儿人情味都没有。我呀,吃的、住的,没有她们好,但有一天我比她们好,我天天有男人搂着睡。她们呢搂也搂不出什么名堂来”
“哈哈哈”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一位老太太笑的合不拢嘴,差一点儿站不稳,吓得她儿子连忙上前扶住了老娘:“娘,回去吧,热闹也看了,等安大总管从江南回来时再来看热闹吧”
“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作孽啊,作孽之人必遭报应。回不来了,这一去,他便踏上了黄泉路。”
是谁这么大胆人们回头一看,原来是这一带有名的“吴疯子”。这位吴疯子早年也在宫中当过太监,后因断了一条腿,被赶出了宫门。一个残人,无家可归,疯疯癫癫,不过,他常说大实话。有的人见吴疯子又在说疯话,便打趣的说:“疯子,你是狐狸吃不着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吧”
“是呀,吴疯子,你也是公公,怎么就没有人家那么威风呢”
吴疯子清了清嗓子、挺了挺身板,开口道:“公公也是人,是特殊的人,是奴才,是狗。这狗怎么会发财、娶媳妇儿,这不是违背常理了吗我为了多积点阴德,财也不去发,女人也不要,省的死后下地狱。”
人们叽叽喳喳、吵吵闹闹,面对安德海一行人评头论足,李明玉全听见、全看见了。他立刻回宫向同治皇帝如实禀告了这件事。同治皇帝真的长大了,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玩蝈蝈、斗蛐蛐、凑七巧板、不愿意读书的小毛孩子了。对于小安子私自出京这件事,他自有主张。他知道要杀小安子,非避开母亲西太后的干涉不可,也就是说,他大清的皇帝,手中必须有实权。
在同治皇帝的再三央求下,东太后答应他向生母皇太后提出让载淳学习看奏折。事也凑巧,小安子离京才两天,西太后便染上了风寒,高烧两天两夜,她当然无法临朝。为了表示关心,东太后到储秀宫探望病中的西太后,两宫太后一见面,东太后便问长问短,安慰西太后好好的养病。西太后面目憔悴,焦虑万分得说:“姐姐,我已经两三天没有临朝了,一定积压了许多奏折,我心里真着急。”
东太后安慰似地说:“妹妹一定要静心养病,朝政固然重要,但妹妹的身体更重要。万一妹妹操劳过度累坏了身子,这大清的天谁来撑着啊。”
一席话让西太后吃了颗“定心丸”,东太后的意思很明显:她钮钴禄氏已经承认了叶赫那拉氏在朝廷上的重要性,清廷的大权应该由西太后来掌握,她东太后丝毫没有夺权的意思。
西太后叹了一口气,说:“大清的天下,撑得好累啊。”
“妹妹,每当我看到你时,心里都不是滋味,这些年来,你肩上的胆子是在太重了。”
“哎,有什么法子。皇上太小,我们姐妹不为他撑着,谁能来为他撑下去呢。”
听到叶赫那拉氏说这句话,东太后趁势说:“皇上今年十六岁,也不算小了,而且皇上天资聪慧,是不是该让他学着看看奏折了。一来再过两年,他就要亲政了,二来这几日妹妹身体欠佳,他学着看看奏折,多少能减轻些妹妹的负担。”
东太后的态度和蔼,而且她的话全在情在理,就是西太后的心里不乐意,亲生儿子要学着看奏折,叶赫那拉氏也不好说些神马。就这样,同治皇帝每日在西太后身边学着看折子,这可乐坏了同治皇帝。因为小安子离京后,同治皇帝便亲书一密诏,派人火速送给山东巡抚丁宝桢,谕旨丁宝桢密切观察小安子在山东境内的活动,一有机会抓住小安子的把柄,并立刻上奏朝廷参奏安德海。密扎已经发出十八天了,至今没有回音,同治皇帝焉能不着急。
在母亲身边看折子,同治皇帝必须装出十分稳重的样子,以免母亲起疑心。同治皇帝一份一份的看着看下去。站在他身边的李明玉暗自佩服:“万岁爷才十五六岁,就这么沉着、干练,此乃大清中兴之希望也。”
一张张奏折翻过去了,尽是些报灾的折子,同治皇帝不禁有些失望:“怎么丁宝桢的折子还没到难道小安子还未到山东境内或者他已经出了山东,也许丁宝桢摄于太后的威严,不敢参奏小安子。”
同治皇帝心事重重,旁边的李明玉生怕万岁爷沉不住气,万一被西太后看出什么破绽来,杀小安子的计划就付诸东流了。李明玉干咳了几声,同治皇帝立刻会意,他连忙掩饰了自己的情绪,低下头来,继续看折子。离开储秀宫的路上,同治皇帝说:“小李子,你说怪不怪,正常的话,丁巡抚参奏小安子的折子早该到京了,会不会出什么事儿。”
此时,恨透小安子的李明玉也很心计,但此时他必须稳住万岁爷的情绪,切切不可着急上火,火上加油。于是,他便说:“万岁爷,丁巡抚恨小安子,人所共知,他接到万岁爷的密诏后不会放过小安子的。只是也许世纪尚未成熟,或者事情有些棘手。依奴才之见,万岁爷还是再耐心的等上两天吧,看看明天是否有折子来。”
却说山东境内也不太平,山东巡抚丁宝桢几天前便接到了同治皇帝的密诏,丁宝桢好兴奋,纵欲,他得到了大清皇帝的认可,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了安德海了。据推算,安德海此时正在山东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