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声明是在保密的情况下发给德国和奥国外交部,但法国人未必不会收到小道消息,此事令赫伯特和瓦德西两人均大为恼火,意大利人也太不讲信誉了。
也只有威廉深知意大利人“二五仔”的本性,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在威廉看来,只要英国不参战,意大利吗,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可有可无而已。
不过,当法国真正对德宣战后,意大利内部的保守派便不断的敦促政府,希望不要错过收回尼斯和萨伏伊的机会。
老练的焦蒂利首相在得到了英国方面的支持后,终于下定决心择机对法开战。只不过这个“机会”还是要德**队在战场上才能创造出来。
贝尔福的陷落,以及早些时候德军渡过马斯河,俘虏凡尔登要塞司令的消息使意大利的将军们普遍认为,法军失败在即,如果继续等待下去,估计就没有机会参战了。
于是,意大利政府在德军攻克贝尔福的第二天正式对法宣战。
陆军兵分两路,一路进军萨伏伊,一路进军尼斯,同时海军的巡洋舰尽出,在西地中海捕捉法国的商船。
两天后的傍晚。图尔,法国统帅部。
望着窗外阴沉沉的天空,让科勒尔将军心情几乎压抑到了极点。
虽然意大利在南线的进攻被法军悉数击退,而且尼斯的法军甚至越过边界攻到了**郊外,但是意大利海军在两天内就捕获了15条法国商船,使法国赖以生存的地中海航线受到很大影响。
最要命的是,原来被寄予厚望的梅斯围歼战,因为德格拉瑟所部无力组织攻击,导致德军腾出大量兵力从侧后出击,切断了南锡至梅斯的铁路,巴迪莱将军被迫向东转进。
贝尔福要塞陷落后,法军在孚日山脉的整条战线如今只剩下图尔这一个孤零零的据点被左右两翼的德军夹在中间,而且无路可退。
由于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加上后勤补给不畅,现在,法军不仅无力再组织哪怕一次像样的进攻,甚至连防守都感觉十分吃力。右翼德军在攻破贝尔福后一路高歌猛进就是明证。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和20年前色当战败时的情形差不多,如果法军后退到兰斯――第戎一线,并组织国民卫队,利用索姆河、马斯河展开防御,未必不能把战争继续下去。
但是,当日上午从巴黎传来消息说,议会已经投票通过波旁王朝复辟的决议,现在的奥尔良公爵,未来的菲利普八世即将登基。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让科勒尔彻底打蒙了。让科勒尔是布朗热掌权时期被提拔为总司令的,因此他本人多少也带有些民族主义的草根倾向,正是他极力怂恿弗雷西内总理和总参谋长尼克劳斯,并最终把法国推向了战争。
他现在考虑的已经不再是战争如何打下去的问题,而是战后他会遭到怎样清算的问题了。
再说巴黎政局方面。
塔列朗拜别瓦德西后便迅速赶往巴黎附近的兰斯和香槟沙隆两地的法**营,他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大部分法**官不干预国家的政治架构的更迭,仅以议会的号令为准。
两天后,当贝尔福陷落和意大利参战的消息传来。塔列朗在拉普拉斯所部的护送下进入巴黎,他在议会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谁为法国负责》。
他从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开始,历数了法国的不幸和灾难,从而得出结论,只有一个稳定的政权才是法国发展和进取的保证,哪怕这个政权不是好的。
“议员们,共和制度无法给法国带来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当费里总理在其任期内苦心孤诣的寻求和德国的和解,并取得成功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在海外取得最重大成就的时候。但是,这一促使法国保持强大,为民众带来财富的政策仅仅保持了不到三年,而后便在克里斯提(激进派领袖)先生的慷慨激昂的演说中结束。之后的布朗热将军更是把法国推向了战争的边缘,现在战争终于来了,克里斯提先生和布朗热先生都如愿了,可是他们现在在哪里?谁又能为当下的局势负责?是弗雷西内先生吗?是所有投票支持开战的议员吗?是煽动民众,鼓动开战的布朗热吗?不,都不是,因为现在讨论这些根本没有意义。”
“一个普通的,稳定而长期的政策好过数个精妙的但反复更迭的政策。但是,很不幸,我们当下的体制所能提供的往往是最坏的哪一种:数个普通的,反复更迭的政策。可以说,这便是共和制度的失败,也是法国精英阶层的失败。在这里我恳请你们,让法国再次回到君主立宪制度的道路上来,这或许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一定不是最差的制度,因为我们的邻居已经用这种国体称霸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
“先生们,现在奥尔良公爵,未来的菲利普八世国王正在巴黎城外拉普拉斯上校的军营里。是用街垒还是用鲜花迎接奥尔良公爵,就在你们一念之间了。”
由于弗雷西内内阁和温和派议员们普遍害怕为战败承担责任,因此,大部分议员支持了塔列朗提出的君主立宪的提议。这样以来,如果能够体面的结束战争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如果不能,那么法国战败的责任也可以归根于“保皇派”在后面捣鬼的结果。
………………………………………………………………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法国大革命一点不比我们的历史干净,都是阴谋家带着无脑暴民夺取政权的路数。或许若干年后的我们还要再次面对这种局面,但愿会有大赦吧。
………………………………
第一百零七章 闪电媾和(一)
法国政变后第三天,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经过连夜的商议和妥协,最终确定由茹费里出任首相,这是他本人在10年内的第三次组阁。
费里本人出身小商人家庭,在从政前曾经长期担任律师,之后在麦克马洪内阁时期担任了数年法国驻希腊大使的职务。这些经历使费里在两次总理任上,无论处理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很懂得进退之道。1883年,他顶住激进派的压力,两次拨款给驻安南法军部队以进攻。虽然这次军事冒险并不顺利,尤其在谅山的战斗中,尼格里将军由于轻敌冒进、强攻筑垒地带而被击败,伤亡达300余人。
按照“总理不能有任何过失”的惯例,费里只好辞职,但是议员们却如梦方醒,终于感觉到拿下整个安南对于法国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情。
于是,费里辞职的第二天,议会便再次拨款5000万法郎(前两次只有几百万),用于对清国的战争。
后来,总税务司赫德居间调停,而李鸿章深明进退之道,两国签订《中法新约》,于是战争被避免,而法国则破除了占领安南乃至印度支那的最后障碍。
除远东外,法国在非洲的殖民拓殖也获得很大成功,而这一切都是费里采取务实外交的结果。
在费里的新任内阁成员中,塔列朗当仁不让出任外交大臣,这是塔列朗家族百年之内第二次成为法国外交的主导者。而年介50岁的塔列朗本人还希望继承祖先的光荣传统,再轰轰烈烈的为法国服务30年。
…………
随着法国政权更迭,整个西线迅速达成了“临时停战协定”。
德、法、意三方以实际控制区域为准,展开了终战谈判。
东线方面,随着法国的妥协,亚历山大三世沙皇自知胜利无望,便主动约见了奥国和德国驻彼得堡大使,转达了和谈的意愿。
东线的战斗也随之结束。
纵观整场战争以法国参战为分水岭,前后各一个月时间。
在后面一个月里,东线战场的战役烈度远逊于西线。当得知俄军主力从三面包围而来时,奥军前锋在德涅斯特将军的指挥下迅速后撤至罗斯河上游的沃罗达尔卡。这里地处第聂伯河沿岸高地的边缘地带,地形十分适合防御作战。
俄军主力虽然迅速达成了包围奥军的战略目标,但是一只刺猬放在手里,不仅捏不死,反而会把手弄伤。
作为传统的奥军将领,德涅斯特秉承卡尔大公和拉德茨基的作战方法――通过不断的内线运动,来创造战机,并尽可能利用地形给俄军制造困难。
当俄军在沃罗达尔卡最终完成包围时,其右翼的六个师已经在先前的战斗中独自面对奥军主力而连败两阵,士气十分低落。
随后的围攻战,奥军利用从德军那里学来的”机枪壕堑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