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德国西部和新大陆的移民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只不过以前的移民大多发生在灾荒年份,而且更多的属于过剩劳动力的输出。

    但当前的情况却不是如此,按照格拉斯特伯爵的说法,当地的庄园雇农本身就人手紧张,人们之所以向西部和大城市移民是由于那里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对于东部的庄园主们来说,通过立法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情理的。但是,若让庄园主们靠涨工资把雇工们留下,也不现实。

    民工荒啊,民工荒!

    “陛下,我们这次来柏林主要是想敦促议会,废除三年前由俾斯麦下达的关闭东部边境的法令。只要该法令废除,那么廉价的俄属波兰的季节工人就会大规模的来到东普鲁士,我们就不会再遭受用工荒了。”格拉斯特伯爵微笑着道,在他看来,威廉对这个可以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应该很满意并极力支持才是。

    威廉考虑了片刻说道:“这个办法听起来不错,可是如此一来我们会丧失大量的就业机会,绝不可行。”

    威廉话音落地,大厅之内一片愕然。格拉斯特伯爵一行此番来到柏林本已经说服了普鲁士国务部和邦议会中的保守党大佬,可没想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就威廉这一句话,让这20多人顿时傻了眼。

    ………………………………

    今日第二更。
………………………………

第四十三章 韦伯

    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的权力是非常之大的,但也并非所有事情都能直接拍板,而且王国内部也并非没有反对派。

    俾斯麦去世后,普鲁士国务部作为权力巨大的官僚机构已经被保守党完全把持。保守党在帝国议会虽然一败再败,但在普鲁士邦议会却依然保持着第一大党的地位。这一点是由于不同的选举制度造成的,除了帝国议会实行了普选制外,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帝国内部各邦和自由城市都实行的三级选举或者以纳税额确定选举权的非普选制,普通无产者是没有选举权的。

    部分保守党大佬不满于威廉大力扶持工业而压制农业的经济政策,对于其关心和重视工人福利和工作条件的做法也十分不满,甚至还动了发动政变的念头,希望把德国改造成为一个象英国那样的真正的立宪制国家。

    当然,就客观原因来说,1871年的德国宪法确实存在比较大的漏洞,那是俾斯麦留给自己的后门,可现在首相已经故去,那后门也就成了大漏洞被凸显出来。

    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谁的手里,当国王、议会和首相的意见不一致时,谁说了算。

    这个问题自从1848年威廉四世国王立下宪法以来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每逢国家面临重大决策时都会凸显。比如,1862年俾斯麦上任前,威廉一世国王为了通过扩军法案曾三次解散议会,但法案还是没有通过。不得已,他采纳罗恩的意见,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发挥其雄辩的天才,在议会发表了著名“德意志当代的问题不是靠演说和议会多数派决议能够解决的,……而只能用铁和血来解决。”的演讲,不过,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议员们任你俾斯麦吹的天花乱坠,就认准了一个死理: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税赋。

    最后,俾斯麦万般无奈之下不顾舆论的口诛笔伐,直接发布了增税的行政命令――就这个意义上说,俾斯麦政府是非法的。虽然普奥战争结束后,议会通过一次迟来的表决通过了该法案,但国家的政治结构存在重大缺陷确是不争的事实。

    不断的有亲近的官员向威廉打小报告,说普鲁士国务部的几个大佬有所阴谋,但威廉均一笑了之。

    在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光环的笼罩下,霍亨索伦家族的权威会是他人所能轻易撼动的吗?距离色当战役的伟大胜利刚刚一代人的时间,威廉相信,德国人民不会那么健忘,更不会那么无脑的去废除为帝国带来巨大容易的普鲁士王室。

    后门暂且不要关闭吧,在战争中,**国家总是比民主国家有些优势的。

    不过,关于开放东部边境问题威廉却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这倒不是东部庄园主们使了黑钱,关键在于无论站在那个角度,使用波兰的廉价工人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威廉提出的,所谓侵占德国东部农民的就业机会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即便没有波兰人,东部庄园主照样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留下这些人,而根子就在于德俄商约降低了俄国谷物的进口关税,使得东部庄园普遍利润低微,无力支付更高的工资。

    至于俾斯麦之前关闭边境主要是出于外交和军事方面的考虑,和限制波兰劳工入境没有半毛钱关系。

    学术界也为此展开讨论,大部分经济学家支持开放边境,他们站在自由经济和资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开放边境的确是德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过其中还是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来自马克思・韦伯博士的论文《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当然,所谓的著名只是在威廉看来,因为这时的韦伯才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在学术界只是一个无名小辈而已。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为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之一(另两位同样是大名鼎鼎,马克思和涂尔干),并写下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等不朽的名著。

    韦伯于1864年生于普鲁士图林根的埃尔福特,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父亲的职业使家里充满了政治的气氛,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人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在1876年的圣诞节,年仅十三岁的马克斯・韦伯撰写了两篇历史论文送给父母,标题分别为“论德国历史的发展以及皇帝和教宗的角色”以及“论罗马帝国从君士坦丁至民族迁徙运动的历史”。在十四岁时,韦伯写的信件便开始引用荷马、西塞罗、维吉尔、李维等人的著作,在他进入大学前也已经熟读了歌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理论。年轻的韦伯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科学的强烈兴趣。

    在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如同他父亲一样,韦伯选择以法律作为主要学习领域,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就读大学时的同样社团。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

    在1884年的秋天,韦伯回到老家以就读柏林洪堡大学。他在1889年完成了一篇标题为“中世纪商业组织的历史”的博士论文,取得了他的法律博士学位。

    在韦伯即将完成博士论文的那一年里,韦伯也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政策产生兴趣。在1888年他加入了一个名为“社会政治联盟”的团体,这个专业团体成员大多是当时隶属经济历史学派的德国经济学家,他们将经济视为是解决当时广泛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并且对当时的德国经济展开大规模的统计研究。在1890年联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计划,以检验当时日趋严重的东部移民问题:由于当时德国劳工逐渐迁往快速工业化的德国城市,大量外国劳工迁徙至德国东部的农村地区。

    作为正在研究同一课题的韦伯,适时的在《洪堡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这篇论文。由于他有着广泛而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这篇论文争相被论战的双方所引用。

    威廉是从发表在《北德意志新闻》上的一片文章的引注中才知道了这篇论文,于是他找到当期的《洪堡大学学报》并认真阅读了这篇名为《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的论文。

    文章中,韦伯在开篇即提出问题:“在各民族为生存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中,种族差异意味着什么;从经济政策的考虑出发,应如何看以民族统一为基础的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紧接着,韦伯花了大量篇幅来叙述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即德国雇农的流失和波兰人在东部地区的壮大。最后作者给出了答案:波兰人“不是忍受着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水平而立足于东部的,而正是凭着对物资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换句话说,波兰人的胜利恰恰是建立在其劣等的文明之上,因为他们更能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呢?韦伯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个建议:其一,关闭东部边界;其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