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威廉对条约的签署感到满意,因为在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50%的比例和80%没有太大区别,如果能先于对方下水4条大吨位并且技术绝对领先的主力舰,那么战争的天平瞬间就会颠倒过来。至于百分比真心没有多大用处,而且就算是这个位面的德国,和英国搞海军军备竞赛依然力不从心。

    既然是想让英国人安心,那么就格局大一点,50%又何妨,哥是穿越者高科技战舰牛逼不解释啊。

    不过对内阁,威廉只故作高深的说了一句:“把宝贵的金钱全砸到一堆破铜烂铁上,智者不为也。”

    这句话虽然听着大而无当,但仔细想想,却也经得起推敲。从1892年战争结束后,德国海军先是抓住了装巡的变革机会,一票装备渗碳钢甲巡洋舰下水立马让皇家海军的一大波正在图纸或者正在船台上的防护巡洋舰过时,当然,女王家大业大,即使是过时的防巡依然大有用处,无论放到殖民地维稳、还是开到远东耀武扬威那作用都是刚刚的。而且价格便宜量又足,速度快还省煤,简直是居家旅行的必备之物,前提是没有爆发战争,要说杀人越货,这货还真心不好使。

    但是德国可经不起这么折腾,没事造一大票过时的军舰,拉出去是要找打的节奏吗?

    随后的1900年前后,在威廉的统筹下,帝国海军虽然开工了一大票“无畏舰”,再一次站到了世界海军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但是随之而来暴增的军费开支令政府头疼不已。

    造船倒是好说,但养船着实不易;这和买车容易养车难一个道理。

    一般来说,一条军舰一年的全部费用,包括人员,燃料,维检等等大约是军舰造价的三分之一至一半。

    到1905年的时候,随着一大票战列舰的入役,德国海军已经很有点吃不消;当然女王家虽然财大气粗,可是布尔战争后财政捉襟见肘,加上海军还保持着两强标准,德国每开工一条新船,英国就要开工两条予以回应,因此也是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英德海军军备条约》不仅可以安抚女王(虽然已经作古)那颗受伤的心,更重要的是,威廉可以把有限的军费更多的转移到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项目上,比如促进坦克和潜艇的研制,陆军重炮的列装,非洲殖民军和要塞的建设,战略资源的收集和储备等等。

    出于技术、战术以及财政方面的考虑,在威廉的授意下,德国海军在1905…1911年间平均每两年开工一条战列舰,而同期的英国则平均每年开工一条。德国人的“知趣”让英国感到满意,直到1912年这一默契被德国的“新思维”造舰计划所打破。(未完待续。。)

    ps:中间停更了很长时间,对不住大家。一方面是有生活上的事情要打理,另一方面是思路有些举棋不定,经过认真考虑,现在对未来的战争态势有了较好的把握,开始更新。
………………………………

第二百二十一章 局势(下)

    相对于外交方面的平静,英德两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商业竞争却是风起云涌,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不断高涨。

    在1910年前后,全世界最大宗的工业品依然是纺织品,包括棉麻纱,布匹,羊毛纱,毛线以及成衣等。随着日本的崛起,不仅英国本土生产的纺织品彻底失去了远东市场,就是廉价的印度货也不断被赶出中国市场。

    到1912年,在中国销售的棉纱有50%来自日本或者日资在中国开设的工厂,前者主要由三井国际贸易部垄断经营,后者的代表性公司则是大阪内外棉纱公司。内外棉在上海,青岛和汉口共开设9家工厂,控制了中国市场30%左右的棉纱产量,规模大大超越了英国同行。

    1900年…1910年间,受益于全球白银贬值,中国经济呈现出输入性通胀,资产价格走高,老百姓普遍感到“钱好挣了”。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商人在一个世纪以前的预言终于成为了现实――“当每个中国人每年都做一套新衣服,那么四万万人的需求会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

    到1912年,日本在中国棉纱市场的份额扩大了八倍达到50%,美国扩大了一倍达到12%,中国民族工业增长了两倍达到28%。同期,印度产纱线的市场份额急转直下,从鼎盛时期的50%下降到不足10%。

    虽然德国并未直接参与远东的棉纱大战,不过德华银行在资金方面给于日资企业很大的支持。仅内外棉一家就从德华银行获得1500万银元的季节性贷款,这使得纱厂可以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大规模收储原棉。

    由于季节性贷款大大拉低了银行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所以德华银行给于日本纱厂的平价贷款是相当于打了不小折扣的。

    当然,好处不是白给的,来自萨克森的纺织机械逐渐成为日本纺织企业的标准装备,这也使得德国工业界普遍乐于见到日本在纺织品行业的崛起。既然自己没有能力,那就想办法从中分一杯羹吧。

    日德两国资本联手对英国纺织业打出了“戴维斯双击”,英国方面不仅棉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大大降低,作为纺织工业根基的纺织机械也遭受重创,就连其几百年来固有的高端市场也不断受到德国同类产品的冲击。

    一直以来。纺织工业都是推动联合王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其傲世全球的重要资本之一。

    到1910年前后,英国纺织品在帝国以外地区的销售已经下降到巅峰时期的不足三分之一,考虑到人口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自然增长因素,其下降幅度可能超过80%。在欧洲大陆。德国西里西亚和比邻的波兰西部地区成为全欧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同时受益于非洲铁路的建成。产自中非地区的棉花经过海铁联运进入奥地利滨海省份,结合当地廉价的人工,克罗地亚一跃成为南欧地区新的纺织工业中心。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同期,美国纺织业也在飞速发展,依靠廉价的原料,美国纺织品在世界各地都以货真价实而备受称道,由于受到关税保护,美国纺织品难以进入欧洲和英国本土,但是在加拿大,阿根廷以及远东地区,手感厚实的美国棉布即使花形和柔软度不如英国货,但却牢牢把控了中低端市场。

    贸易方面的摩擦虽然并未成为英德两国外交的障碍,但是却增加了两国民间相互敌视的氛围。两国舆论的敌对情绪不断酝酿和加强。

    纵观全部工业领域,除了化学和电气两个新兴行业英国早已大大落后外,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和诸多原材料领域德国商品都对英国产品发起了强力挑战。

    两国实业界在诸如煤炭市场划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原材料配额方面进行了无休止的争吵。不过再怎么争吵,到底都是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问题,和当今美欧之间的贸易争端一个鸟样,拿出一个对得住良心的妥协方案也就马马虎虎过去了。

    毕竟工业不是大英帝国的全部。

    伦敦依然是整个西半球的贸易中心,全部的大宗货物的洲际运输的终到港口都是伦敦,德国在航运和金融业上的积蓄和底蕴跟光荣的日不落帝国比起来还显得相当幼稚。

    英镑依然是洲际间唯一通行的硬通货,以具有代表性的亚洲的中国,和美洲的美国为例,德国贸易商75%的账目结算都要依附于英镑,这其中固然有德国银行自身的原因――不愿牺牲当期利润在海外扩大分支机构。但更重要的是,英镑的高息和通用性使得即使德国的贸易商也乐于以英镑而非马克作为结算货币。

    在金本位时代,全球普遍存款利息很低的情况下,英国的平均存贷款款利息比德国要高1%(这有点类似后世旁氏骗局的味道但伦敦金融家玩的就是这么高端,法兰克福和华尔街的泥腿子一时半会还真无法撼动英镑的王者地位,除非英镑信用的基础――英国崩盘了。),

    在流动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英国银行每1个英镑可以放款六次,相当于6个英镑,而德国同行的效率只有前者的一半。只要金融业还属于自由贸易的范畴,那么英国银行的优势几乎就能一直保持下去。

    不过,英国金融业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却也苦了其国内的制造业。到1910年前后,德国工人的薪资已经达到了英国的80%,虽然依然具备劳动力的优势,但已不明显。而以英国具备的经济地理优势,这点薪资的差距放到一件普通商品中成本中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但是。英镑长期的高息吸储,使得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