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恩乃至德意志银行纷纷进军波西米亚,在这些工业家和银行家的设想中,未来的波西米亚将和德国的西里西亚连成一体,成中欧地区工业的支柱。当荷包鼓鼓的波西米亚“土豪”们前往维也纳“炫富”时,整个帝国的经济都因此而受益,法兰克福和奥地利证券交易所的市场行情更是一路飙升。

    12。5亿法郎的战争赔款也使得德国工业界有足够的实力展开收购或者开设新厂。

    在本次战争中,德国的全部军费开销高达12亿马克或者15亿法郎,其中军火采购和伤残人员的安置各占一半。虽然政府看似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两亿马克,但是这些钱都流入了国内的企业和人民的手中,德国的国民财富增加了。

    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这笔钱相当于德国在1891年度凭空增加了10亿多马克的贸易顺差,这差不多相当于过去十年德国外贸顺差的总和。

    金本位时代,顺差就意味着黄金和财富的增加。反之,当一个国家处于持续的外贸逆差时,往往意味着通货紧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对于普通欧洲国家而言,只有持续的顺差才能促进国内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繁荣。(至于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巨无霸则不在此列,因为他们可以构造出封闭的经济循环而不依靠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

    正是在这种令人愉悦的气氛下,威廉开始了对哈布斯堡三元帝国成立后的首次访问。

    在克拉科夫的费恩采宫――波兰政府献给约瑟夫国王的礼物――威廉兴致勃勃的和约瑟夫皇帝以及首相贝恩进行了交谈。贝恩是爱尔兰人,精于理财,在帝国内并无什么根基,但是由于他的家族和哈布斯堡王室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密切关系,因此他本人深受约瑟夫皇帝的信任。

    不过就在威廉到达克拉科夫的当天下午,一起突发的外交争端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传来。

    柏林和克拉科夫同时收到了罗马尼亚外交部的照会。

    事件的起因是匈牙利政府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强行推行匈牙利语教育,结果激起了罗马尼亚人的反抗,一番冲突下来,罗马尼亚人有20多人被活活打死。

    第二天,匈牙利首相蒂萨伯爵亲自赶到克拉科夫说明情况。蒂萨承认了事件中罗马尼亚人的伤亡,以及匈牙利警察所采取的不当措施。

    约瑟夫皇帝为此大发雷霆,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同样是天主教徒,在土耳其人的威胁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还有德意志人在当地和平共处了几百年。从未闹出过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

    不过事情已经出了,就只能先想办法善后再说。

    对此,蒂萨首相也表示愿意给予遇难者的家属一定的赔偿,并妥善的医治受伤的罗马尼亚人。不过,他反对就此事向罗马尼亚政府作出任何说明或者答复,“这是匈牙利王国的内政,和罗马尼亚政府无关。”蒂萨口气坚决的说道。

    罗马尼亚外交部在给柏林的照会中表示,为了两国长久的友谊,希望德方出面压制匈牙利民族主义势力,使生活在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得到公正的待遇。

    普鲁士外交部收到照会后,十分重视,毕竟罗马尼亚也在数年前加入了“三国同盟”,是德国正经八本的盟友,而且卡罗尔国王还和威廉皇帝同属一个家族。即便为了卡罗尔在罗马尼亚的稳定统治,此事也是要管一管的。

    在外交部长枢密顾问荷尔斯泰因看来,保持和罗马尼亚的友谊,压制匈牙利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符合德国的利益。

    不过此时威廉和赫伯特都不在国内,他也不愿自作主张,所以便派人把照会送到克拉科夫,请威廉定夺。因为按计划,威廉这次出访要持续四天时间,如果等回国后再解决就有点来不及了。

    第二天一早,威廉就拿到照会,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大概情况,随意看了看后,便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

    特兰西瓦尼亚位于匈牙利平原的东部,喀尔巴阡山以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德意志人和少量塞尔维亚人、犹太人等等。

    按照人口的比例,罗马尼亚人占50%,匈牙利人占33%,德意志人占10%。

    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十一世纪末开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在土耳其人进犯巴尔干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徒抗击土耳其人的前哨。也就是在这期间,萨克森等西欧的德意志诸侯在匈牙利国王的邀请下派遣了一批德意志人移民到那里帮助对抗穆斯林异教徒的攻击。

    那些德意志移民被安排驻守在七个险要的位置,并从此建立村落,安定的生活下来。特兰西瓦尼亚的名字就来自德语,意思是“七座村庄”的意思。至于匈牙利人则把该地区叫做艾迪勒。

    19世纪以来,随着土耳其人对巴尔干威胁的解除,尤其是罗马尼亚王国的建立,特兰西瓦尼地区的罗马尼亚居民中开始出现了民族主义思潮。他们希望和喀尔巴阡山以东的罗马尼亚王国合并,以摆脱匈牙利地主贵族的盘剥。

    不过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因为特兰西瓦尼地区的罗马尼亚人几个世纪以来都信奉天主教,而山外罗马尼亚人则信奉希腊正教。

    蒂萨出身匈牙利政治世家,他本人德才兼备、极有见识,在匈牙利贵族中的人望很高。历史上,在世纪之交前后20多年里,他实际上就是匈牙利的独裁者。

    蒂萨认识到民族主义的危害,所以他希望尽早采取加速同化的办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但是民族同化哪里是那么好搞的,土耳其人同化巴尔干了几百年才取得多少成果?所以便酿成了眼下的严重外交纠纷。

    如何解决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争端是对德国外交的重大考验,好在威廉有后见之明,因此自然就不会凡糊涂做那两边不讨好的蠢事。

    ……………………………………………………

    历史上,由于一战德奥集团战败,罗马尼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终于在战后获得了特兰西瓦尼亚。接着便是抢大户、斗地主、抓恶霸的古老套路,除此之外,他们还多了一项内容:集体改宗,以和原来的匈牙利主子划清界限。

    匈牙利人的悲剧一直持续到现在,罗马尼亚获得特兰西瓦尼亚后,面积和人口都增加了接近一倍,国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黑海沿岸的地区性大国。

    本书是德国统一欧洲对全世界宣战的路数,所以重点在于战争和外交的描写,力求客观和真实。在人物和环境方面的欠缺请理解,比如王室成员之间的称呼和对话包括礼节,都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作者缺乏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而又不想写的不伦不类所以有意识的回避了。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巴尔干政策(二)

    “咚……咚……”

    清晨,圣玛利亚大教堂的钟声响起来,这是弥撒之前的敲钟声。 钟声没有任何旋律,只有一下又一下的敲击,一声未歇,一声又起,在空中震荡、回旋。

    置身波兰,威廉仿佛有一种回到中世纪的感觉。

    这个国家的人们对宗教是如此的虔诚,而俄国人的统治,又进一步增进了波兰人对宗教的感情。在历次反抗沙皇压迫的大革命年代,教堂成为是他们凝聚民族信心的源泉。

    “威廉,你看广场上的波兰人是多么安详啊,宛如这座城市,一千年前的克拉科夫可能就是这般模样。”皇后奥古斯特依偎在威廉的身旁,小鸟依人的说道。

    望着克拉科夫广场上高耸的圣玛利亚大教堂的方尖顶,听着幽远清扬的合唱,威廉的心境仿佛一下空灵了起来,这大概就是教堂最为接近天堂的原因了。

    “刹那便是永恒。”威廉轻声说道:“世界本就未变,因为人性未变。”

    几分钟后,远处四面八方的教堂钟声也纷纷传来,此处方罢,彼处又起,远远近近,重重轻轻,四面八方,相互交织,笼罩着乡村、弥漫着城市,像是不停地召唤。

    普鲁士是新教国家,而弥撒是天主教的仪式,因此和威廉毫无关系。

    吃完早饭,威廉在赫伯特的陪同下离开德国大使馆,前往费恩采宫。

    马车行走在中世纪就已存在的石板路上发出“咔哒咔嗒”的声音,听起来异常的清楚悦耳。街道上早已没有平日的繁华,偶尔冒出一个行人也是急匆匆赶往教堂的市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